思潮碰撞!首届中国·霞浦海洋诗会暨新时代海洋诗歌论坛举行
11月24日上午,首届中国·霞浦海洋诗会暨新时代海洋诗歌论坛举行。
论坛由《诗刊》社主编李少君主持,闽东诗群代表诗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名诗人汤养宗,闽东诗群代表诗人、新华社福建分社办公室主任、著名诗人谢宜兴,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著名诗人、翻译家汪剑钊,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著名诗人、翻译家海岸等出席论坛并发言。
“闽东诗群”代表诗人之一、同时也是福建省首位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获得者汤养宗在论坛上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创作之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汤养宗就开始创作海洋诗歌,他笔下的故乡霞浦之海,脱离了当时常见的海洋诗歌意象,更多关注于海边人家真实的生活,不讳言苦难。 他认为,海洋诗歌要写出新意,不能停留在表象的认知,应该更关注当下海洋与现代人的关系,打开眼界格局、进入海洋文化的内核,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
同样是生活在海边的诗人、珠海市作协主席卢卫平说,自己的海洋诗歌启蒙来自于福建诗人蔡其矫以其在海军服役的经历创作的诗歌。福建有海洋诗歌的传统,在“闽东诗群”的作品里,能看到完全不一样的大海,一滴水里能看见沉船与汪洋,而汪洋里也能看见一滴水的远行。因此,新时代海洋诗会永久落户霞浦是天时地利人和。
诗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草树指出,尽管中国自古以农耕文明为主体,但作为人类三大文明之一的海洋文明同样发达,正是由于其存在,使得中华文明的内涵更加丰富。有氛围才有艺术的产生,像他这样的内陆人写大海,可能更多会停留在审美层面,而海边的诗人会深入到大海的另一面,深邃、广阔但同时隐藏着危险的一面,这才是最真实的海边生活。
诗人、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汪剑钊呼吁诗人的创作要打破很多关于海洋的浪漫主义幻想,不要只囿于海洋的美丽和光芒,要更多关注底层的、草根的海边人家。一方面把对生活的思考投射于大海,赋予大海人性化的力量,一方面吸收大海深邃厚重的内涵,让作品更有分量。
福建省作协副主席、宁德市文联主席、“闽东诗群”代表诗人叶玉琳对全国各地诗人学者参与论坛表示欢迎,她认为,土地是凝固的海洋,海洋是液态的土地,都是人类的给养,诗人心中澎湃的激情与大海的波涛汹涌完美契合,诗人书写海洋也一定有别样精彩,她真诚邀约大家今后为霞浦、宁德写出更多佳作。
在“新时代海洋诗歌创作及其时代意义”这一主题下,现场参会嘉宾围绕“诗歌”“创作”“时代意义”等关键词各抒己见,展开自由发言。在一次次思想碰撞间,为新时代海洋诗歌创作注入了新活力、新思想、新动力;在一次次交流中凝聚共识,为绘就新时代海洋诗歌创作图景注入了思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