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航天人无惧挑战,复工复产战“疫”线
青春有担当,战“疫”有力量。在航天二院207所有一群年轻的身影,他们穿梭在复工复产的各条阵线中,用青春的活力,镌刻下属于他们的印记。他们就是年轻的“90后”航天科研工作者。 “小朋友”发挥大能量 由于承担着测试设计及评估工作,95年的贺秋实从复工以来,一直处在紧张忙碌的加班中。他虽然是组里的“小朋友”,但工作起来可一点儿也不稚嫩。为了保证某任务进度,他把每一个时间节点都安排得满满当当,一遍遍修改数字模型和测试。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贺秋实和同事们共同完成了多个模型设计、仿真计算、模型投产等任务,用自己的努力有力地支持了任务研制进度,得到了客户好评和总体单位的认可。 年轻人不惧“白加黑” 97年的魏润萌最近特别忙碌,他的工作状态已经从两班倒变成了“白加黑”。为追赶工作进度,他所在的测试组最近任务特别“饱满”,加上外协人员工作时间难以确定,这给身担一线测试工作和实验室人员调配两项重任的魏润萌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别看魏润萌是刚刚入所一年的“萌新”,处理起棘手问题却有条不紊。试验不能完全按照计划如期进行?那就加班加点保证任务的进程。人员调配不足?那就保证实验室运行时间每天不低于15小时。“不辛苦,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隔离了将近一个月,也该‘还’了。”当被问及是否觉得辛苦的时候,魏润萌笑着说。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上班的向往 从复工开始,为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带来的风险,90年的王文清便一直选择骑行上班,他用一句歌词唱出了自己的心声:“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上班的向往。”
家住西北旺的他原本是乘地铁上班,为了骑行,他特意购置了专业的自行车,每天选择骑行上下班,往返近3个小时。 “这个地方是我整个路程的中点,差不多9公里左右。我每次骑车到这里总会稍作休息,看一看这条从颐和园南门流出的河以及两岸的风景。站在这里我偶尔会想,科研工作就像一段骑行,永远“低头赶路”难免会有偏差,偶尔停下脚步,理清思绪,待我们再次整装出 发,才能更加精力充沛,干劲十足。” 不能回家?没关系,我就住单位了!
94年的张春营最近幸福指数有点儿“高”,因为他的通勤时间变得特别短。为了不影响复工复产以及项目进度,得知和自己一起租房的室友将要回京,为了避免再次隔离,张春营果断提出申请,要求搬到所里住。
从2月21日开始,张春营就没离开过永定路52号院。白天他忙碌在实验室以及电脑前,项目竞标的节点就要到了,需要准备的材料太多,张春营一人承担起多人的工作量,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晚上实在累了才回到操作间的简易木板床上休息。 吃的是单位提供的盒饭,用的是提前备齐的生活用品,洗澡可以去办公楼的公共浴室,张春营不觉得辛苦,反而感叹:“终于可以把项目进度追回来了!真好!” 2003年非典时期,全世界守护“90后”,而如今换“90后”守护这个世界。时空转换,“90后”已经握紧时代赋予他们的接力棒,在困难面前,他们展现出年轻人的“硬核”担当,他们扛起航天人的使命,亮出无悔的青春底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