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总有时光让人难忘
疫情散发,周末也不轻易外出,就呆在家里。老婆给我讲了她与孩子的一次经历: 下班后急匆匆赶去学校,接娃放学。 回家路上,我背着双肩包,左右肩膀轮换挎着娃的书包。三年级的孩子,书包有近20斤重。之前他好奇地放在体重秤上称时我还有些不相信。 路程不算远,公交车一站路的样子。娃在前面走,我挺着肚子,负载背包加挎包紧跟着。一直以来,因为担心书包过重压迫娃的骨骼影响他生长,只在学校附近的巷子口才把书包交给他自己背,多数情况下都是我和他爸代劳。所以尽管怀胎7月走路有点费劲,我还是坚持着,就这样慢慢悠悠边走边晃进了居住小区。 因为有两个快递,一个箱子稍微大点,我就自己抱着,并把小点的交给了娃。因为没有电梯,好不容易爬到3楼的我已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娃很轻松地超过我,脚步轻快地继续向6楼走。我实在走得费力,就气喘吁吁地对着娃的背影喊了句:“到家放下箱子回头接一下我!”没想到隔空传来的回应当即给了我一个激灵,“那是你自己的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当时的心情,五味杂陈,更多的该是气愤、失望和后悔吧,也瞬间明白了什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没错,但肩膀上最重的那个书包是谁的?难不成我每天帮他,背书包就成了我自己的事儿?不懂感恩是一方面,把别人的长期帮忙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确实让人失望,“升米恩斗米仇”的现象就这么赤裸裸地呈现在了眼前。即便不提这些,作为家庭中的一员,家人需要帮助时也该搭把手,何况在学校娃是个热心快肠乐于助人的孩子,我怎么也想不通怎么到了老母亲这里,他却无动于衷,甚至还像很明理似的“以理服人”了……想到这里,一阵悔意袭来,童年时过往的一幕呈现在眼前。 因为生长在农村,小时候在泥土里摸爬滚打是家常便饭。家里耕地少,一人半分地,父亲便到湖边挖湖洼地增加田地,只为多种粮养活5口人。降雨少的月份,凭借一柄铁锨,父亲甩开膀子一锨接着一锨把土往高处堆,庄稼便不会被涨起的湖水淹没。父亲用锨挖着,泥土慢慢堆高,被挖的低洼处便有汩汩泉水顺着泉眼冒出来,我便和哥哥、妹妹拿着铁桶和脸盆,或舀或端将水尽快排到土坑外围,这样父亲用锨端起的泥土便少了很多水。土坑有2米左右深时,板车派上了用场。待父亲将滴着水的泥土装满板车,父亲和母亲在前面拉,我们兄妹三人便在后面使出吃奶的劲推车。道路泥泞,脚底打滑,板车在摇摇晃晃中前进,这样垫出的土堆更高更结实,挖深的土坑也成了鱼塘。这些活计基本都是在读小学时的周日(以前是单休)或放学后经历的。当时虽辛苦,特别是胳膊和腿晒得整块的脱皮,小小的手掌上水泡起了破、破了再起,最后磨成茧子,但也正是那时的“吃苦教育”给了我们兄妹三个勤奋学习的动力,让我们通过读大学丰富了人生阅历。所以直至今日我都有个执念,一定要找机会让孩子到农村老家多经历,让他们也从那些“吃苦教育”中汲取营养,获得前行的力量。 只是现在看来,这仅是一种念想,甚或是奢望。由于离老家远加上疫情等原因,娃回家“吃苦”变得有些不现实。经历了今天的“爬楼事件”,那个激灵让我陷入反思,其实“吃苦教育”没必要刻意安排,眼下背书包就是一个合适时机。正如娃所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每天上学放学背上对他的年龄和身高而言略显沉重的书包,起码能让他体验到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是属于他自己的,才能从这份辛苦中感悟别人这么多年来如一日毫无怨言帮他背书包的默默付出是多难能可贵,才能由衷生出感恩之心、珍惜之情。这种“吃苦”虽算不得有多苦,却是实际可行近在咫尺的。 回到家,我给娃讲明了道理,说清了厉害,书包今后就交还给他了。希望这种“吃苦教育”能短期见效吧,毕竟临近暑假了…… 听老婆讲完,我也思绪万千,孩子成长的路需要父母陪伴和引导,方法得当,再多些耐心,孩子总可以健康地成长。人生总有些时光,回首看,让人难忘。(李军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