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打出混凝土防暑“组合拳”
在中交一航局海口江东水厂项目施工现场,连日的高温下,刺眼的阳光“灼烧”着大地。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打下,项目部单体浇注方量最大的混凝土底板宣告完成,过程中未出现任何贯穿性裂缝,观感质量良好。
海口江东水厂项目是全国首个地埋式高品质饮用水水厂,混凝土浇注总量高达28.66万立方米,相当于80多辆满载火车的容量,属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我们要在一个完全封闭的大箱子里建一座水厂,然后把整个箱体和设备埋到地下,如果不说,人们甚至不知道地下有座水厂。”项目经理赵作成介绍说,“想要建设这样的高品质饮用水水厂,每一方混凝土都要打得‘精益求精’。” 由于地处热带,进入七月后,工地连续多日最高温度达35度以上。“这么热的天气,人能扛着住,如此‘娇气’的混凝土可就不一定了”,面对马上到来的浇注任务,项目总工张力华有点放心不下。大体积的混凝土浇注后体内热量不易散发,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度差偏大,再加上连续多日的高温,稍有不慎,就会引发“中暑”,产生贯穿性裂缝。
水厂结构施工,底板是关键。底板上方就是大容量的蓄水池,如果底板质量不牢固,后期极有可能出现蓄水池漏水等情况。为了保证浇注质量,张力华组织设计和施工团队进行理论分析,决定对混凝土来一套防暑降温“组合拳”。 项目部首先找到专门用来装水泥、砂、石的低温储存仓,对其实行遮阳防晒处理,还组织人员对砂石料堆进行喷水降温,降低原材料进入搅拌机时的温度。质量部部长王子雄则带领试验人员加班加点进行配合比试验,选用水热化较低的水泥,并掺加粉煤灰、矿粉等掺和料降低水泥占比,既保证了混凝土的强度要求,又减少了水泥水化的热量释放,还节约了成本。
材料虽然降温了,怎么能为浇注中的混凝土“防暑”呢?经过研究,项目部决定为混凝土来一场“冰雪盛宴”,即在搅拌过程中加入冰块和碎冰。由于混凝土体量大,天气升温速度快,技术人员必须根据混凝土浇注方量提前进行冰量精确计算,太多会增加成本,太少则无法达到降温效果。混凝土浇注的日子迫在眉睫,副总工袁路路每天奔波在项目部和几家制冰厂之间,经过多次协商与测算,最终算出了精确的混凝土“吃冰量”,并提前将冰块放入温水池中贮存,减少损耗,为顺利浇注设置好“防暑”屏障。
要想在高温天气下浇注好高质量混凝土,控温也必须到位。研讨会上,张力华提出使用24小时自动化监测设备进行实时监测,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项目部使用智能电脑测温系统,在混凝土内设置多个现场数据采集器和热敏传感器,对养护期内混凝土浇注块体升降温、内外温差、降温速度及环境温度等进行不间断测量,掌握混凝土强度增长和内部温升情况。当混凝土温度要超标时,系统会自动发出声光报警通知,项目部则快速采取相应措施,避免温度裂缝。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项目的每一方混凝土都变得美观坚硬,耐久性强,为后续施工打下坚实基础。”望着刚刚浇注完成的第20块底板,赵作成露出满意的笑容。(文\图 李宇浩 中交一航局海口江东水厂项目部 支部干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