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黄土
鲁北平原,土地肥沃,地形平坦,改道后的黄河在此放缓流速,于河流两岸堆积下厚厚的泥沙。百余年来,当地人依托地理,寄情乡土,在发展繁衍中孕育出独具特色的黄土文化。如若步于鲁北的乡间,从屋舍院庙到寻常巷陌,随处可见黄土的身影,随处可听黄土的称赞,敦稳厚重的黄土不断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给平凡的生活带去亲切的慰藉。 清明时节,万物复苏,跟随长辈在淅沥的小雨中脚踩黄土敬拜祭祖已成为我们这一代人无法忘却的儿时记忆。四月的鲁北,梨花正开,朵朵梨花犹如白雪,在微风吹拂下发出沁人的芳香。如果时间恰当,在学校放假后,几个孩童相约田间,爬上土坡登高而望,只见远处花海一望无尽,展现出盎然的美丽春色。那一刻,告别烦扰,远离喧嚣,心情畅快,无比洒脱。每到这时,大人们总会抽出时间,带领我们赴约梨花盛会,大家游园观景,在黄土地上感受那热闹非凡的人间烟火。 生于斯处,长于斯时,每个外出的游子早已将黄土看作了家乡标记。1949年,家中前辈响应渤海地委号召,随部队渡江南下。他深知此去异乡归期未定、生死难卜,故在临别前特意将一小捧黄土收于纸中,随身携带。南下江南,时常冒雨行军,有好几次瓢泼的大雨将黄土冲洗成泥,太爷便于天晴之后的休息空档晾晒泥土、思忆家乡。六十余年来,始终将其视若珍宝,从来不舍丢弃。2008年,太爷在工作地与世长辞,父亲赶往上海治丧时,从老家带去的也是一捧黄土。物换星移,时过境迁,游子们心目中的故土情结依旧如初,并未因岁月磨砺有所改变。 生活给岁月以记忆,岁月给生活以沉淀。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水利兴修、农田基建到改革开放后的亩产提升、良种实验,再到十八大以来的家庭农场、规模经营,寒来暑往中,一代一代的鲁北人在黄土地里辛勤耕耘,将梦想、期望与未来向黄土深深交付。黄土所代表的,不再是简单的文化名词,它象征着一种精神,一种不畏辛劳、担当实干的拼搏精神。在这种精神鼓舞下,这片热土上的人们求实担当、奋勇向前,创造出了有目共睹的优秀成绩。 土育人,人重土,世易时移中,黄土上的传奇还在继续。(作者:田梦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