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碳中和指数公式和方法论研究通过首轮专家论证
作为中国城市碳中和指数实验室的共建单位,守望地球首倡的中国城市碳中和指数公式和方法论研究课题,日前在北京通过了首轮专家论证。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生存危机,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带来的影响日益加大,区域气候变化显著,极端天气事件更加频繁,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和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克服气候危机、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污染的关键。 截止2021年底,全国共有297座地级以上的城市,在过去40年里,经历了快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转型,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2%持续上升到2020年的63.89%[ 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非凡成就。 作为生产和消费的集中场所和枢纽,城市构成复杂且多样化,分布在幅员辽阔的祖国版图上的不同位置,风格特异,在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无与伦比的巨大贡献的同时,也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占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80%左右,给我们的生存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让城市经受着气候变化带来的巨大影响。 中国城市碳中和指数实验室理事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原主任曹文炼指出,中国城市是碳中和的主战场,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保护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实现可持续和公平的转型,必须直面这些挑战,对其能源系统做出系统性改变,以大规模地减少资源开采、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其它污染物和废弃物排放。低碳发展之路是中国城市可持续未来的发展之路,城市管理者要坚决贯彻执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国家战略,依靠公众的广泛参与,紧紧抓住节能减排的牛鼻子,聚焦突破能源转型的技术瓶颈,大力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加强林业碳汇工作,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综合治理等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以服务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的实施。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原主任曹文炼 中国城市碳中和指数实验室特别顾问刘志明教授指出,中国城市碳中和指数公式和指标体系,把城市碳中和目标与发展可持续经济的紧密结合,提供了理论支撑,填补了碳中和城市管理可量化的舆情衡量指标,对推动实现城市碳中和目标的传播,产生了积极影响,也极大的丰富了中国城市舆情实验室的评价内容。
中国社会科学院舆情实验室首席专家刘志明 中国城市碳中和指数实验室主任尹泽宇先生认为,为了积极响应关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急不得,也等不得”的指示,对于急不得的问题,要尊重各城市的差异,要在确保我国制造业持续发展,城市管理政策、能力建设、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人才培训、亟待突破技术瓶颈等方面综合考虑、不能因为双碳目标而粗暴的一刀切,要充分考虑并努力解决实现双碳目标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间的平衡。因此,中国城市碳中和指数的计算公式必须把城市的可持续经济增长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予以强调。
中国城市碳中和指数实验室主任尹泽宇 关于等不得的问题,中国城市碳中和指数实验室特别顾问、守望地球首席研究员谌良仲认为,极端气候现象的频度和强度日益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和大气、水和持久性化学品及塑料污染带来的土壤和海洋污染等,给人类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带来巨大威胁,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方面的发展,可能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力带来的竞争风险,以及在应对气候方面,寻找借口延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早日实现等,都是等不得的问题。而中国城市碳中和指数的公式的推出,对于提高城市管理者和公众对推进实现城市碳中和目标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守望地球首席研究员谌良仲 中国城市碳中和指数实验室联席首席研究员李吉欣博士认为,课题组在尊重中国各地不同地域城市空间布局和发展类型和深度整理城市碳排放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对城市在节能减排、污染防控、交通出行、能源转型、技术创新、循环经济、自然资源利用方式、生态保护、城市管理责任和政策、城市治理能力建设、城市可持续发展、舆情影响、人才培训、公众参与等各种复杂的构成因素及影响程度,予以全面分析,开发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碳中和指数数据模型、计算方法和公式,将科学的数据分析纳入决策过程,作为客观、公正、全面的科学评价中国城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程中的动态进展和“急不得也等不得”的城市碳中和工作与经济协同发展的量化考核体系及有力工具,向城市管理者、公众和利益相关方提供重要参考,为积极稳妥推动城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
中国城市碳中和指数实验室联席首席研究员李吉欣 国际权威刊物SSCI刊物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环境传播)副主编、清华大学全球发展和健康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梁副教授解释了中国城市碳中和指数的公式,参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联合国人居署(UN-Habitat)于2021年11月18日联合发布《全球环境展望:城市篇》的相关建议,从以下三大维度,衡量城市在推进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动态进展: 1.城市效率和循环经济(食品、水、能源、建筑、材料、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温室气体排放)。 2.可持续城市 – 自然、环境建设和城镇化(生态特征、城市生态系统、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交通便利程度、社会韧性和相互关联)。 3. 社会韧性和公正性(生物多样性和栖息地生态价值、社会、环境和物种多样性、智慧城市规划、系统设计、跨部门和跨部门合作机制、人才培训、公众参与型治理、人民健康等)
清华大学全球发展和健康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梁 中国城市碳中和指数CNI公式和方法论研究课题的通讯作者、2007年诺贝尔奖获奖团队 -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核心专家拉杰德拉·山地博士认为,中国城市碳中和指数的计算公式,按照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城市碳核查方法论,涵盖了实现碳中和目标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其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和直观性,便于城市管理者和公众的理解和接受,也便于各个城市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和互相促进。
2007年诺贝尔奖获奖团队 -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核心专家拉杰德拉·山地 根据专家论证的中国城市碳中和指数公式,守望地球和清华大学全球发展和健康传播研究中心正在合作分析相关城市在能源消费量、能源结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林业碳汇能力、温室气体减排、城市经济发展弹性系数、绿色金融、城市更新、城市交通、大气、水和土壤的污染物防控、公众参与及相关舆情分析等方面的数据,完成中国城市碳中和指数报告,将于近期择机发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