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落地落实须警惕“影院效应”
长期以来,“课前培训、课上刷题、课后辅导”成为一种常态,“影子教育”“按下葫芦浮起瓢”“一考定终生”.....等情况普遍存在。部分义务教育学校存在考试次数偏多、质量不高、结果使用不当等问题,甚至部分地区将考试成绩作为关注孩子健康成长的准绳,作为甄别选拔的工具,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为遏制这些长期存在的问题、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作业总量、作业设计、课外辅导都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段时间以来,北京、福建、山东等地先后出台有关配套政策措施,探索和推进“双减”工作。比如《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措施》,从校内校外双向发力,推进“双减”工作落实落地。福建省对外公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方案》,细化了具体培训时长、时间点,尤其是涉及课后延时服务进行了一定探索。山东省潍坊市制作了《作业设计十项原则》《优秀作业十项标准》《作业评改十条策略》3个课后作业模式,开设“作业超市”,布置“作业自助餐”。四川成都市对校外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教员、学员、缴费等情况实施实名制、大数据智慧管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的推出,对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给学生减轻负担起到一定的作用。 需要警惕的是,这里有三问。第一问是“双减”政策真能减负么?第二问是“双减”政策真能保证教育公平么?第三问是“双减”政策真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么? 举三个例子。一个是某地一名初一的家长,在得知“双减”政策出台后,专门到网上、学校、家长委员会、教育部门等咨询了解有关政策,可以说不遗余力地去掌握“双减”政策的具体措施,当然,他关心的不是政策的落地,而是孩子能否领先一步,从“双减”政策中获得先机。为此,他连续十几天就为了这一件事,其他事情全部放下,可以他领悟的“双减”政策很深很透,但是,在侧面听到孩子班里有的同学仍在报各种舞蹈、体育、音乐补习班后,他毫不迟疑地为他自己的孩子报上了各种辅导班。按他自己的想法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第二个例子是某地高中孩子家长,在孩子放假期间,先后给孩子报了“一对一”“刷题班”“精英班”等,这在高中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是很正常的。家庭比较富裕的家长给孩子报的是“一对一”讲学研讨班,可以这个班每天的成本是很高的,一个小时甚至能达到上千元。有些家庭承受不起的,就合伙请“私教”等等,难道他们不知道“双减”政策么,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他们都知道,但是,他们还是报了班,无论是何种形式,有的是昂贵的“私教”,有的是普通的“集体班”...等等,这些与家庭资源能力有关,导致孩子享受大不同的待遇。 第三个例子是某地的孩子在私下受到不同的教育后,反映到课堂上就是孩子对知识的了解不一样,反映到学校里就是“好的愈好、差的更差”,这就出现了孩子们之间的差异,给孩子们种下的种子是学习好的必定比学习差的未来有出息,有好的结果。 这三个例子或许不是很恰当,对回答三个问题也不能盖棺定论,但是充分反映了“双减政策”落地的难题,不能真正减轻家长们的负担,无法保证孩子受教育的公平,更无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尤其是近年来,一直倡导素质教育,但是在孩子们的思想中,孩子认为只有好好上学才有出路、才能未来有出息,或者说,家长们给灌输的是这样一种思想,拼爹拼妈的教育竞争依旧存在,考试选拔人才的格局并没有实质性变化。 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人口基数大,高等优质资源稀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数量比较少,这直接影响了未来孩子的收入和地位。同时,随着“新中考”政策的实施,实行中考强硬分流,学生初中毕业以后,实施五五分流,50%的孩子能够进普通高中考入大学,而另外50%则只能上中专或职业高中,原来还可以复读或者再回到原来班级学习,现在是一考定终生,后果可想而知。虽然“双减政策”大力实施,但是只要有任何一个家长找到了任何一种提升孩子竞争力的渠道,不论是某个悄悄补课的老师,还是一个开在小区的补习班,甚至琴棋书画的特长班,其他家长也必然跟风而动。 这正是“影院效应”的外在体现,看电影的过程中,只要有一个人站起来看电影,必然导致所有人都站着看电影。那么如何警惕效应的出现呢?关键在采取针对性的举措。 一是推进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我认为,解决教育矛盾的根源,就是缩小中低收入水平差距,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当然不能跟富人比,但是只要中低产收入差距缩小,那么也没有必要去拼中高考的“独木桥”了,做的是最擅长而且开心的事情。 二是推动家校联动。“双减”政策初衷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维护教育公平和公益。但是,从家长角度来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有所成,家长应该更新教育观念,围绕孩子的三个能力去制定具体教育措施,努力形成家长和学校减负的共识,才能共同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因此,为有效减轻学生和家庭的负担、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家校联合联动不可或缺。 三是推进教育理念转变。政府应最大程度均衡教育资源,深化教育培训机构治理,从教学理念入手,既要堵“校内减负、校外增负”口子,又要坚持育人为本、辐射优质资源,鼓励布置分层、弹性、个性化作业,推进更多教师和校长跨校、跨学区流动,推动“五育并举”素质教育导向落地落实。(作者:西京学院 余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