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若看到当今的中国青年,则会由衷赞叹
1866年1月29日,坐标法国。 拿破仑三世的复辟王朝大厦将倾,维克多·雨果还在盼着遥遥无期的归国日子,而在小镇克拉姆西诞生了一位法兰西未来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就是罗曼·罗兰,今天正是这位世界级文豪156岁的“生日”。
罗曼对时代最深切的渴望 罗曼·罗兰姓氏优雅,译成中文,也美得浑然。然而,浪漫主义绝非他的笔触,批判现实主义才是他的天命。 时代造就英雄,这一至理在罗兰身上显影。他一生中亲历三次大战:1870年法德战争(普法战争),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1939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 法国一次次地化作焦土,再一次次地重建。故国于水火,黎民于倒悬,激发罗兰越来越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反法西斯则是他终极使命。 罗曼之于当时的法国社会,好比鲁迅之于民国社会,在维护正义上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只是较之鲁迅,罗曼更近于台前,他担任过反法西斯委员会的主席,是被众人包裹的大声疾呼的那个人。
二战中,罗曼的祖国、欧洲第一强国法国迅速沦陷。德军攻下巴黎前,罗曼选择了留守。四年时间,法西斯严密监视罗曼,他从未退缩,终而等到德国投降撤军。 早在19世纪末,面对物欲横流的周遭,以及贪图享乐的同胞,特别是被“急功近利”价值观裹挟的青年一代,罗曼便有了文学自觉。 罗曼为拥有“伟大灵魂”的名人立传,用“爱”和“英雄主义”呼吁广大青年一起拯救那个正堕落着的世界。 1903年至1911年间,《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相继出版,引发轰动,逐步奠定了罗曼在法国文坛无比崇拜的文豪地位。 备受我国读者推崇的一句名言—— 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正是出自《名人传》系列之《米开朗琪罗传》。这一系列传记鼓舞了一大批当时的法国青年,他们在一战中以血肉之躯抵挡了德国入侵。然后,一战胜利的果实蒙蔽了国人的心智,膨胀的虚荣心诱发自负、轻敌、怠惰心态,给二战前期的惨败埋下祸患。 罗曼“祝福”中国读者依然热爱生活 《米开朗琪罗传》最早的中文译本,可追溯到193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翻译家傅雷先生的译作。这句名言在傅雷笔下是这样的: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便是注视世界底真面具——并且爱世界。
在那以后,随之出版机构陆续翻译出版此书,这句名言在众多译者的打磨下,逐渐有了我们所熟悉的字句魅力。 “依然热爱生活”被广泛引用,书刊杂志里、社交网络上,随处可见。无数人将其作为人生座右铭,无数作品用它升华思想,更有节目把它作为宣传口号。 在抖音搜索“依然热爱生活”,就会直接跳出自媒体账号“北京青年x凉子访谈录”。
《凉子访谈录》是一档基于短视频平台而创建的深度私人访谈节目,通过讲述一个个鲜活个体的生命经历,透视年轻人的真实生活状态和情感追求,进而编织起当代青年群体命运交叠的地图。 罗曼的这句名言被节目主创视作内容核,出现在头图上,也出现在视频作品的开头。节目主创在不断寻找一个个这般“依然热爱生活”的灵魂,他们给年轻人一个回顾过去和抒发情感的时空,相信那些未加雕饰的话语,相信每个人都有不可替代的情感,并努力将一个单个的人可视化,让其他人看得到,感受得到。 这样的灵魂,节目仅用一年时间,就收集并记录了500多个。 节目上线一年之际,凉子团队对所有受访者进行了一次复盘,精选出20个炽烈而倔强的最有代表性的灵魂,结集成一部纪实文学作品,名字就叫《依然热爱生活》。
奔赴理想的路上,所有坎必须碾过 中国青年,是世界上最好的青年。困境中咬紧牙关,迷茫中执着向前。他们或许并未发觉的哲学中,有这么一条道理:在人生低谷,只要不原地踏步,怎么走都是上坡路。 在凉子所有的采访对象中,文静是别致的,在《依然热爱生活》中亦然。文静对失去联系的兵哥哥的感激之情,感染了广大网友,一场寻人行动风风火火地在互联网上展开。这位幼年丧父而被迫过早成熟的女孩,再一次感受到这个世界对她莫大的善意。
文静的经历,看上去像个理想主义故事。然而,理想主义扎根于现实主义,所有演义都是对现实的比喻。这样的“理想主义”,书中还有苑铎、言朴和杜兜等人。 自称“怪兽先生”的苑铎,在城市的角角落落伸张正义,以一己之力守护着心中的他人的权益。被痛打、被暴击,他从不后悔,依然见义勇为。别人说他是英雄,但他不这么认为。这不是绿林好汉出没的封建时代,但我们依然渴望在法律抵达前正义先行。 “为中医之崛起而读书”,这是言朴小时候的豪言壮志。从小酷爱中医药的她,走上了中医之路。听闻恩师过世后,她一度陷入至暗时刻,初心动摇。乡亲们登门问诊,接踵而至,言朴恍惚间找到了坚持的意义。用她自己的话说,“感觉一下子,有光照了进来”。
演艺之路有多艰辛,川音高才生杜兜可以回答。他带着学生时代斩获的70多个奖杯和证书开始北漂。北京演艺人才济济,众多明星分享过北漂的辛酸经历。这一次,杜兜敞开心扉,让人走进他和这一群体的背后,感知底层文艺工作者的生活味道。他渴望聚光灯的照耀,但也清楚,北漂并不是说非要留下,而是说这段磨炼和成长的经历会是一笔财富,让人终身受益。于他而言,尽人事,听天命。 他们的人生理想,都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困难会让人苦、让人痛,但只要不放弃,终能扛过去成就更好的自己。 无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都请你依然热爱生活 每位主人公都是我国青年群体的一个微小样本,却可作为排头兵,代表她或他身后的一列长队。当今的青年在想什么、做什么、打算什么,可通过本书一窥。 老一辈人看不怪现在年轻人的种种,认为年轻人过于脆弱,无病呻吟,没过过真正的苦日子。然而,纪实文学作家、《我的二本学生》著者黄灯在写给本书的序文中,对这种观点予以反驳,她写道: 相比前辈普遍承受的“吃不饱、穿不暖”的极端贫瘠的物质记忆,现在的年轻人所承受的压力和挑战,他们精神上的困惑和身体上的煎熬,和父辈比起来,并没有少半点儿。更重要的是,这种心灵的挣扎和磨难,夹杂在网络时代的喧嚣泡沫中,伴随极度原子化、反差极大的现实,往往找不到排解途径,以致不少孤独的个体,在无声中日渐蜷缩起年轻的身体,封闭心灵的大门。 就是这样的一群中国青年,打拼之外,还习得悲喜自渡的技能。逆流中狂奔,之于行动;尘埃里蹦迪,之于心态;心灵废墟上重建精神高地,之于信念。当代中国青年,一边放飞梦想,一边脚踏实地,都是激荡各自生活的英雄乃至传奇。
这,正是一百多年前罗曼·罗兰渴望看到的年轻人该有的样貌。 生日快乐,罗曼·罗兰先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