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千年徽文化,庆百年党芳华”
——安徽师范大学赴黄山市徽文化之“徽州三雕”传承与保护调研实践团队 今年,是党的百年华诞,在这具有特殊性的时间里,为响应国家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徽州三雕”传承与保护调研实践活动,团队围绕宣传与保护为核心,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普及人们对非遗文化深入认知,让每个人都积极投身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 此次调研实践,徽州三雕团队自7月8日至14日将集体对黄山歙县“徽州三雕”及相关工艺的非遗保护单位或机构进行考察、寻访,旨在了解在现如今科技化时代下非遗传承人以及非遗机构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模式,深度去认识自身对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身临其境的去感受非遗传承人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科学地、有效地开展相关传承与保护工作做好扎实的基础工作。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走进徽州,仿佛是诗情画意一般,她少了机器轰鸣,多了潺潺流水;她少了高楼大厦,多了古宅村落;她亦或是人间仙境,让人流连忘返;亦或是山清水秀,让人痴醉迷离。 学徽州技艺,品匠人之心 活动伊始,团队人员分别参观了正辉砖雕研究所、项氏徽墨工作坊、礼辉徽砚艺术博物馆和吴侠芳徽州木雕实训基地,以及黄山市徽州雕刻博物馆。 一块青砖到一件成品,每一幅画面都有着说不完的故事,每一块青砖都被赋予了灵魂;中草药的香味,匠人漆黑的面孔,是匠人对松烟徽墨最高品质的要求;抚摸着细腻如儿童皮肤的歙砚,是人之灵性与石之自然的最高结合;一座座高大的木雕作品,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细腻。
在徽州,每一位匠人的手工艺术品,都是对徽文化矢志不渝的坚守;每一位匠人的手工艺品,都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保护;每一位匠人的手艺术品都注入了活的灵魂。
走徽州大地,叹绿水青山 “走进潜口民宅,我们见到了富丽豪华的宏楼绮院,见到了出静典雅的凉亭草舍。走进潜口民居,我们感受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受到了和谐的人文气息。 古老的建筑与漫山的绿色交相辉映,它像是一座露天建筑博物馆。黑瓦白墙,给了我们一种厚重的历史感,绿水青山,给了我们对生态环境的无限憧憬。”这是团队成员给与的评价。 而踏入鲍家花园,拱桥画廊,亭台楼阁,便即刻映入眼帘。经历过战争的鲍家花园,如今依旧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在跟随着潺潺流水而翩翩起舞。 置身于园中,中国著名旅游学专家魏小安称:鲍家花园源于徽文化,却超越了徽文化,发展了徽文化,是盆景之“绝唱”,园林之“离骚”。
学徽州历史,育红色基因 游览徽州文化博物馆,像是走进了古徽州一般,馆内以一件一件历史文物作为历史述说的道具,将整个微州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同学们说,在博物馆内,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庆祝党成立百年的一个展区,它通过一件件历史文物,唱响了别具一格的红色旋律,通过文物的展示,感受到了一股强大的红色力量,见证了党百年的辉煌历史。 站在七连座的棠樾牌坊群脚下,使团队每个成员体会到了徽文化程朱理学“忠、孝、节、义”伦理道德的概貌,更见证了内涵极为丰富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历史。 而置身于歙县博物馆,成员感受到的是古朴而静谧的环境,依山而建的博物馆,建筑叠叠层加,每一处的风景都令人赞不绝口,馆内收藏的文物更是引人入胜。
走进徽园,它的古朴典雅,粉墙黛瓦,鳞次错落,雕刻精美,脉传徽州文化神韵在人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所谓“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走进徽园,就如同走进了婉约的江南。走出了古朴典雅的徽州古城,本次的调研活动就结束了。
在此期间,“我们领略到了‘徽州三雕’传承人及手工艺人对民族技艺的守护,走进徽州文化博物馆,仿佛走进了历史的另一端,我们看到了古代先辈们在辛勤的劳作着,他们或是博览群书的文人墨客,或是任劳任怨的黄冠草服,或是明察秋毫的庙堂政客,他们或许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以后的意义是何等的重要,但历史这一段的后辈们无不为他们而骄傲着。走在棠樾牌坊群的脚下,倾听着那一个个名家故事;走在徽州大地上,无不为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盆一景所折服。”这是同学们对此次调研实践的概括总结。
现如今,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传统文化仿佛在人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每一位青年人都有能力并且有义务地去保护传统文化。通过这次的拜访与调查,我们将在此次调研实践中获得的一手资料进行进一步挖掘、整理,为后期“徽州三雕”相关非遗的文化宣传与交流活动地深入开展做充分准备,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让更多人投身于保护传统文化的队伍当中,从而守住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