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现在一大波机会在哪?众尚俱乐部创始人赵学军
中国金融走到今天,我们靠牌照赚钱,原来粗放式的金融方式都遇到非常大的挑战,另一方面我们金融不得不留存出来让他到实体里面,把水灌到小微里面,整个产业的转型包括整个金融其实遇到一个历史性的机会,不得不改。 2003、2004年回国的全是国外大金融机构回来做创业的公司,但是那会回来的时候,中国不需要金融。工厂都需要系统,系统还没有,你先建系统吧,系统公司他们自己的CEO说我们这种海归就像手里举个冰激淋,如果三年没有遇到自己擅长的东西就化了。 现在是很好的历史时机,在整个底层的系统需要转型,数据大集中,我们金融本身对经济的作用也在,国家让他们一定要投到实体里面来,逼着他们做更不好做的业务,对传统金融机构做不好的,我们叫下沉市场的业务。 还有整个分业可以看到一个趋势。最早20年前,做太保和银行是一家的,把太保从交行里面出来,慢慢成立一个信托,其实是从一个混业到分业的过程。但是现在看到又从分业到混业。比如大资管非常明显,所有的金融机构都要有资管能力。 原来银行私人财富卖理财产品,现在也要有主动资管的能力,原来的分业比如说2C非常明显,它的需求是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金融本身是消费品,是一个服务行业,其实需求不只是需求贷款,还需求理财、保险,本身就是贯通的。对于一个客户来讲应该能提供全方位服务。 现在从分业变成混业也会带来非常多的机会。可能未来长期都会是一个混业的趋势,在这个机会里面也会出现很多混生金融的机会。 金融到现在对技术的渴求到了新的高峰,今年特别明显。前三年大家说的多一点,一会儿AI来了,一会区块链来了,各金融机构都是在喊。但是今年是真实的。 他们经过了这几年的斗争意识统一了,今年开春很明显。招商银行拿出一百亿,平安拿出一百亿,江浙一带的农商行拿了上亿的钱做金融科技,非常小的银行也拿几千万,我们国家有四千多家银行,这个市场有非常大的驱动力。 这里面关注的资金很少,关注的机构很少,大家很多都是专业的投资机构。可能你们很少看到专注在这个领域的投资机构。我们的理想是说:再经过三年时间,大概用六七年的时间去打造一支最强的投资团队。我们在这个领域是最强的。 过了2018年之后,我们赛道里面的资金更少了,因为原来在金融里面投资的机构可能受到伤害,大的投资机构投委会更难过,在这个领域的投入更少。反而从今年看起来,我们觉得明显这个大赛道关注的资金少了很多。 在这个领域里面我觉得跟曦域的能力圈是契合的。技术加法律,加熟知中国的金融监管,再加上投资,门槛我觉得还是挺高的。 判断技术的发展之后,我们就要看金融的环境。他本身在产业链里,在产业利益关系里,在整个领导的意识里,在监管的意识里和动态里,是不是这个事可干,有的事干早了没用。今天早上有一个项目,其实有一个事我们干早了,干早了要等待时间,我们要把时机把握好,是不是真正产业应用的时机到了,要把握好。 还有一个就是监管,监管要懂。中国的监管一定会管,而且一管就非常严,一刀切会死一批。我们就想知道什么一定会管,比如侵犯中小股民利益,侵犯老百姓的利益,这种一定会管。这对监管立法本意以及中国的体制要有相当的理解。 还有金融风险本身,我觉得这是最核心的。去年爆雷的时候,大家都意识不到里面的风险。风险能力是最核心的,而且风险是后置的。帐面上很好看其实不代表什么,比如一年期两年期的贷款,到后面才能看到风险在哪。比如说刚兑的风险,这个平台为了活下去,先要保证信用。我们就投了牛股王,现在除了东方财富,牛股王已经是第三大的平台了。 我们为什么敢投这个?因为股民是中国唯一合格的老百姓投资人,亏钱了不会找你,到银行买信托找固收都会找你。比如交行门口就挂了横幅,买了信托就要来找。所以对金融风险也是要非常清楚的。 在众尚俱乐部的能力圈里,我们要找这个赛道。第一是下一个十年的大周期,第二是我们的能力圈,第三其实《周期》说的很清楚,你要比别人的投资认知多一点就会多赚钱。 我们自己团队在这方面能力要多培养,加上三年多的磨炼,对金融行业的认知是非常有信心。我们看任何公司,他们都会跟我们说,你们可能是真的最懂我们的机构。相信未来我们会一直持续去努力,随着行业也能赚到未来十年周期的钱。 看到了周期,抓住了周期之后,这十年我们该干什么我们是知道的。具体怎么干呢,我们怎么去投?因为我们做投资企业投哪个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其实这个跟我以前的想法也是有所改变的。最近我非常认真地读了《规模》这本书,推荐给大家。 很多书的好处是它会改变我们的思维习惯,因为我们大部分人的思维习惯是线型思维。很多线型思维其实是不对的。比如最简单的例子,这个小孩可能是20斤,他的姐姐40斤,她的药量就是他的一倍,不对的。类似这样的错误,我们的思维会经常犯的。 《规模》里把所有东西都看成生命体。比如作为一个生命来讲,大到鲸鱼,小到蚂蚁,都有一定体积规模的限制。所有生命体的心跳次数是基本相等的,我们是有极限的。人为什么会死?长到125岁差不多了,想活到150岁,科技再发达也不现实。很多的数据支持和理论研究,它的整个规模收放比大概是四分之三的关系,是有极限的,到了极限不会再生长了。 关于城市,规模收放比是1.15,城市越大越有创新,让人口流动起来这才是真正好的政策,比扶贫好多了,让大家流动起来,城市化再进行下去,城市是一个最具有生命力旺盛的生命体,越大越经济、越节省基础设施,越大越创新、机会越大,所以城市的生命周期是最长的,而且没有看到上限,是越大越好越经济的。 但是反过来我们说到公司,公司的规模缩放比例接近1,也就意味着它不会有当然的寿命限制,也不会越大越好,而且更可怕的是我原来一直追寻的是投一些伟大的企业,能够是一个百年老店,能够有五十年甚至一百年,像可口可乐一样。但是除了可口可乐和茅台也想不到什么了。能够长到五十年之上还很牛的公司其实很少。 《规模》里面有一个数据把我吓一跳,公司有一个死亡率,过了十年就有一半的公司会死亡,当然包括被并购。如果到了30年能存活下来的不足5%,到了50年几乎为零,是非常小的概率。所以实际上讲一个公司真的是没有像我们想象那么坚强,它是非常脆弱的。 曾经有一本书叫《企业生命周期》,解释了公司作为生命体它的周期形式。一个公司本身的周期,黄金时刻是多长时间,在什么时间点,这是做投资的人最想考虑的问题。我发现一个公司的上升期加上壮年期,辉煌的日子基本上在十年左右。它的黄金时刻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长,而且能够生长那么长的公司其实很少,这个就不足以支撑我们批量式地生产好的投资。 那我们要投资什么?现在我们非常清楚,就要投资公司的黄金十年,我们现在找的公司基本是在3-6年的时候投它,我们认为它已经到了青春期,已经达到了大学毕业。可能刚过几年,它的收入还不足以维持生活,但是它的事业会越来越好,我们享受它的壮年期未来十年的高成长。所以基本上我们现在会比较关注这个。 在大周期里面我们看好了,这么多赛跑的创业公司,我们去投它哪个阶段,享受它哪段收益,但是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执行,找到这里面好的公司,最终达到每一个基金它的组合业绩都会是一个七八十分的业绩。如果能得90分100分就是我的命比较好。实际上我们想的是系统投资的方法论问题。 大家可能听过各种各样的投资方法论,基本上差不多,无非至上而下的研究,自下而上的补充,细分里面找最好的,比如有18个维度的模型,无非就是这样,但是未来你怎么去落实,是靠人。 我觉得历史证明,靠人太不靠谱了,这也是我们行业为什么现在为止做一个机构很难,基本一个团队做两期基金是非常难的事情。为什么大部分的基金还是几个合伙人拼在一起,每个人有不同的能力,大家会相互制约。 我们一直想做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可以不断稳定地产出,单位每个基金的成绩可能达到70分。关于这个系统我再推荐一本书——《原则》。我觉得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原则,但是是不是每个公司都能通过系统落实你的原则,这是核心。 我们想做的是把我们的这种原则和整个方法论落实到系统里。这里面就要变成一个有形的东西,能够使数据不断运行的东西,才能走到《原则》所说的净化的路,不断认知,不断的结果反馈又回到修订目标,再认知再反馈,不断进到一个反馈正循环的过程。 这样集体才是一个非常有潜力又活跃的集体,其实我们也想把这个做成一个系统,能够不断走到净化正反馈的前进的一个过程。我们的投资就是赚高成长的钱。这个系统一会儿我们的合伙人郭琪会给大家介绍,相信大家会眼前一亮的,跟两年前的1.0会有本质的区别。 讲我们的投资方法论,我们要把它具像才能落实到系统里,具像到从几个因子里面找,细分行业成长的因子、公司微观层面的因子、商业模式层面的因子等,我们都找周期和曲线,这些因子都是在上升周期里面的,都是市场上升度比较好的时候去投。 整个落实下来通过系统深耕行业。这是大资管的行业,比如说数的表轴是按照业务分类,背景是混业的过程,所以按照业务类型。底下的轴,上面的横轴是按照技术的路线分类,每个格子里,如果把大资管行业一切分,实际上大概有超过了40个细分,每个格子都是一个细分,有个格子推进去差不多有上百个项目,但是有的格子比较少,这样就把它具像化,就是我们所谓数据化的过程,把所看的投资标的和潜在的目标数据化的过程。比如任何一个格子进去之后,会有不同分类的标准,会有不同的投资标的,我们可以跟外部的数据做对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