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企经济网
   

新人限时福利

直到海水退去-TILL THE SEA RECEDE-展览预告
2021-06-09 09:46:21 来源: 浏览:2119

展期

2021.07.05-2021.07.25

策展人

杨逸凡(YANG YIFAN)

策展执行

殷蔚林(YIN WEILIN)

参展艺术家

陈家宇(MEGGIE CHEN)

陈谷宇子(CHEN-GUYUZI)

姜晓彤(JIANG XIAOTONG)

张静文(ZHANG JINGWEN)

严砚(YAN YAN)

炎火火(YAN HUOHUO)

刘睿智(LIU RUIZHI)

赵越(ZHAO YUE)

郑洁怡(ZHENG JIEYI)

殷蔚林(YIN WEILIN)

杨逸凡(YANG YIFAN)

策展助理

邹康雯(ZOU KANGWEN)

朱睿琪(RACHEL ZHU)

地点

威尼斯 Kezuo Art Space 

Fondamenta Zattere al Spirito Santo 65,30123 ,Venice ,Italy

直到海水退去

 ------------- 策展人语

艺术学之父康拉德·费德勒在其著作《论艺术的本质》中说道:"艺术与言语和概念一样都是思想的表达形式,它使可见的现象脱离感知和思想而具有可视性。"费德勒的艺术学理论将"艺术"与美学区别开来,并指出用美无法涵盖艺术中的所有问题。古希腊神话之中由九位古老的缪斯女神来掌管艺术、科学与学习,分别是:欧特碧(音乐)、卡莉欧碧(史诗)、克莉奥(历史)、埃拉托(抒情诗)、墨尔波墨(悲剧)、波莉海妮娅(圣歌)、特尔西科瑞(舞蹈)、塔利娅(喜剧)、乌拉妮娅(天文)。九位缪斯女神形如一体,形影不离。伟大的柏拉图毕达哥拉斯都认为哲学是艺术(mousike)的一部分。不难看出古希腊先贤们对"什么是艺术?"做出了今天看来依然受用的古老的回应,"艺术"始终是历史、文学、科学、哲学、音乐等等的共用名称。Music、Museum等词便是来源于此,诞生于18世纪法国大革命期间的"Museum "一词本意为"缪斯的崇拜地"。早在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就提出要在城市的中心建造供养"缪斯"的神龛来给先民们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空间,可以说这就是"博物馆"古老的雏形。时至今日,博物馆作为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公共文化空间,始终如一的履行着向公众展示历史、美学与知识的职责。结合古希腊先贤以及费德勒对"何为艺术"的回应,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美≤艺术,艺术=历史+文学+科学+哲学+音乐+美学+……"由此可见,艺术本身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名词。在此可以理解为艺术是一种可以激发一切学习动力的感观

然而大众对艺术的理解往往会局限于音乐和美术之上,而忽略掉艺术之中包含的更多内容(包括历史、文学、哲学、科学等)而这些被忽视的部分往往是当代艺术语境之下那些晦涩难懂的作品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的艺术市场更是五花八门,然而纵观整个艺术领域的发展,惊人的发现古希腊圣贤们早有预言,因为科技的发展、哲学的发展、历史的革新,艺术的形式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例如工业革命后,伴随着物理、化学的发展,1838年法国物理学家达盖尔发明了摄影术,在这近200年之中相机工业的不断发展,摄影逐渐成为当下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在哲学领域之中,从达达主义开始,观念艺术的不断发展,艺术家及逐渐接受"美学≤艺术"这个不等式,从而关注到可视的物相背后深层次的意义讨论。杜尚在他的墓碑上刻上"死去的永远是别人"这本身就是一个深刻的哲学讨论了。在历史方面,更有大量的作品用于去思考历史,无论是德拉克罗瓦《自由引导人民》,还是毕加索《格尔尼卡》,描述历史成为艺术创作之中的重要题材。今天更有不少艺术家用现代诗作为当代艺术创作的新形式,然而古希腊九缪斯之中早就有掌管诗歌的女神。至此,我们现在所创造的各种新兴艺术其实是历史的轮回和处于当今时代语境下文化的表达。

在筹备这次展览之前,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当代之后我们如何定义当代艺术?这显然是一个很难找到答案的问题。直到回想起在威尼斯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小码头,石阶上长满的海藻青苔,这是海水退去后留下的痕迹。在威尼斯,有着一些鲜为人知的岛屿,它们被海水淹没,海水侵蚀掉了它们曾经的辉煌。断壁残垣让人们不经想像它们过往的繁荣景象。艺术与历史往往是密不可分,历史就像是海水一般,雕琢着艺术,直到海水退去,我们才能看到艺术的另外一面,或是侵蚀,或是长出海藻。

日本著名当代摄影大师杉本博司在其著作《直到长出青苔》一书中文版序言中,开篇第一句写了:"历史之所以成为历史,不得不等待那历史中人从此世消逝而去。"而"当代之后我们如何定义当代艺术?"这个问题的答案,亦是需要当"今天"成为历史的那一时刻才能找出。那时的我们或许早已不在。那我们当下又该如何去评价已经成为历史的今天呢?在此,我们利用"未来考古"的理念策划了这次展览,而这场考古盛宴的参与者不仅仅是策展人或是艺术家,而是每一位观众。所以,在观看这场展览的同时,请将你们置身在未来的某一时刻。

这次展览我们邀请了十一位青年艺术家,他们通过他们的作品向大家提出了他们对当代艺术的种种疑问,然而在展览现场策展人及艺术家并不会出现,因为我们在创作完这些作品及这场展览的时候,这些作品、这场展览已然成为了过去,此刻身处"未来"的你们准备好了吗?我们相信此刻正在"考古"的你们一定能帮助我们答疑解惑

直到海水退去,"未来"的你们一定可以找到答案…

策展人

-curator-

杨逸凡

独立策展人

青年艺术家

Accademia della nelle arti di Venezia

意大利国立威尼斯美术学院

2014-2017,参与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场馆相关工作

2018-2021,从事艺术教育工作

参展作品

《威尼斯记忆碎片1-24》

《威尼斯记忆碎片1-24》,2015-2021

《威尼斯记忆碎片1-24》这组作品是我对威尼斯的情感寄托,及对这座水城的观察与理解。2014-2018年我在威尼斯度过了四年的时光,这里是我的艺术开始的地方。其间走遍了这座水城的每一个角落。每每和朋友介绍威尼斯时,我都会说威尼斯是我的第二故乡。然而随着全球的气候变暖以及不可避免的版块变化,威尼斯这座城市每年都在下沉,在威尼斯主岛周围,已经有很多曾经有居民生活的岛屿被海水淹没,未来威尼斯的沉没或许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常常会想是否有一天,这个城市会变成像楼兰古城或更为神秘的亚特兰蒂斯一般的存在?这更让我想为这座城市进行一次创作。

布列松提出"决定性的瞬间"的概念,也正因如此,记忆得以以照片的形式延续,于是我拿起了相机,用摄影来记录发生在威尼斯的故事。无论是圣马可广场上的鸽子,还是公交船上悠闲的市民,或是狂欢节时拥挤的游客……我都用相机捕捉记录。

《威尼斯记忆碎片1-24》,20X20cm,哈里姆勒艺术微喷,2015-2021

《威尼斯记忆碎片1-24》这组作品是将我在威尼斯拍摄的大量胶片纪实摄影作品通过后期进行数码合成,让大量的纪实影像在一张图片中呈现,打印过后,再将完整的一张合成图片均匀裁切成24片1:1大小的碎片,而后单独装裱。这是一个将已有的纪实摄影作品进行再度创作的过程,也是一个与记忆、与时间对话的过程。通过合成,一张张清晰且分散的照片变的模糊且整体,这好似我们的记忆一般,积累的每一瞬间的记忆,汇聚成一个复杂的记忆系统,裁切过后又将这复杂又完整的记忆系统分散重组,构成当下我对威尼斯复杂的情感表达。

而后,我会将这组作品再次打散,单独售卖、交换或赠送,让这24件"记忆文本"分散到世界各地的不同角落,并且等待着日后的重聚。在这件作品中,我不断将其分散-整合-分散-整合-分散-整合……这便是我对城市、对记忆、对历史的艺术解读。

直到海水退去,迷雾笼罩着历史……

策展执行

-curatorial execution-

殷蔚林

青年艺术家、策展人

摄影师

意大利弗洛西诺内美术学院

意大利国立威尼斯美术学院

2016-2019 参与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场馆相关工作

参展作品

《悟》

《悟》系列,尺寸可变

《悟》系列,尺寸可变

策展人语

我们在聊殷老师这组作品之前先聊聊这段历史:

1902年,莫迪里亚尼考入威尼斯美术学院,彼时的毕加索初到巴黎,魂不守舍的游走在塞纳河边,笔下的世界都是蓝色的,全然是个忧郁小子。两年后,现代主义雕塑先驱布朗库西从罗马尼亚辗转来到巴黎,毕加索的画布也由蓝转粉,老毕最迷人的"玫瑰时期"悄然而至……1906年,莫迪里亚尼来到巴黎,与布朗库西学习雕塑,为他后期标志性艺术风格奠定了基础。1907年,毕加索终于与布拉克相遇并迅速擦出火花,大名鼎鼎的立体主义终于在巴黎这个神奇的地方诞生,影响甚至延续至今。随后数年间基斯林夏加尔柴姆·苏丁藤田嗣治来到巴黎 ……巴黎,开始大放异彩!这一个个名字构成了大名顶顶的 "巴黎画派",一个起初带着浓烈的地域歧视色彩的名称,而如今早已成为很多人心中的信仰,一画难求。"巴黎画派"从来就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画派,是一个个孤独灵魂组合成的世界,而正是因为它的多样性及感性,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20世纪艺术史。

如今走在巴黎街头,一不留神就与这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大师隔时空擦肩,而如今的巴黎却早已不再是20世纪初的巴黎。伍迪艾伦在午夜巴黎中说,最好的时代就是现在。2014年,我怀着憧憬之心孤身前往威尼斯,偶像莫迪里亚尼也成了我的老老老学长,一年后殷蔚林从弗洛西诺内辗转来到威尼斯,又过了一年,赵越也考入了威尼斯美院,我们三个都算是油画系的,但是由于都对摄影感兴趣,于是经常因为摄影进行交流讨论。因为当时都痴迷于失焦的摄影技法,所以我们戏称自己为"威尼斯近视眼主义"。这不经让我想起来了上文所述的那段传奇的艺术史。我一直觉得艺术家都是有地域情结的,正如巴黎对于莫迪里亚尼他们,威尼斯对于我们一样。

再聊聊殷蔚林的摄影作品,从传奇马格南图片社摄影大师罗伯特·卡帕之后,人们关注到了"失焦"这种摄影技巧,失焦就像是做减法,将清晰的影像刻意模糊,让人更能去思考其背后的意义,就像是著名大地艺术家克里斯托的经典创作手法"包裹"一样,被包裹的物体之下,蕴藏的哲学思考,反而更为清晰的呈现在了人们的眼前。这恰恰符合了"Less Is More"的哲学思维。而殷蔚林的失焦摄影,镜头之下,将人、事、物、环境紧密联系,强烈的东方色彩之外,伴着西方的艺术形式,这让我想起了赵无极吴冠中。他们一生都致力于东西方绘画的融合,而他们的作品与经验也给了后世华人艺术家如何立身于世界的启示。纵观今天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众多中国艺术家,无论是蔡国强还是徐冰,亦是将东方思维发挥到了极致。正如"巴黎画派",地域情结就像是艺术家的本能一般,而"东方情结"正是众多华人艺术家的立身之本。殷蔚林的摄影作品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水墨画一般,云淡风轻却又暗藏玄机,正如《道德经》中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在殷蔚林的作品中展现的淋漓尽致。随着今天观念摄影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摄影师加入到了观念摄影的大军中来,而如何发挥华人摄影师的独道之处,通过殷蔚林的作品,通过这段评述给予大家些许启发。

直到海水退去,我们身处何方……

参展艺术家

-Artist-

赵越 

青年艺术家

摄影师

意大利威尼斯国立美术学院绘画系

NABA MILANO艺术新技术系

参展作品

《1月1日的

餓了先生

2017年1月1日

2017年1月2日

2017年1月3日

2017年1月4日

2017年1月5日

2017年1月6日

2017年1月7日

2017年1月8日

2017年1月9日

·

·

·

·

·

·

2017年12月31日

策展人语

自从有了艺术评论这项艺术行为以来,早期很多艺评人都有着极端偏袒并高声捍卫的艺术家。随着艺术评论领域的发展,也开始形成了一种行业规则,《纽约时报》艺评人史密斯Roberta Smith)说:"艺评人不能买作品,也不能写自己的好朋友。"这当然是史密斯对日下混乱的艺术市场做出自己的回应并承诺,但在我看来这似乎同样有些偏颇,如果刚好作为艺术评论家的好朋友是有着鹤立鸡群的闪光点,并且对艺术市场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的艺术家,那作为好友,你甚至比其他人更了解他,那为何不去写一下他让更多的人去感受呢?这种情况之下,反而不写倒是有些扭捏作态了。赵越,便是我今天要"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想去说道说道的好友至交。

与赵越相识之初便知道他有着写诗的习惯,并且经营着自己的自媒体平台来发表自己的诗。这小子也不按常理出牌,学着赵无极给画取名的方法给他的诗取名,所有诗名均为创作的日期。让我至今最为记忆犹新的诗是那首作于2018年名为《1月1日的詩》,通篇365行,每行都是个日期,从"2017年1月1日"一直到"2017年12月31日",365天历历在目。清楚记得那天刚好是2018年的元旦,当他拿着刚创作的这首诗来给我看的时候,就瞄了一眼,我瞬间兴奋不已,随之几秒后却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不知道这家伙2017年是经历了什么能写出这样一首可以说毫无词藻、"狗屁不通"却又感天动地的诗来。徒弟陆阳说过,搞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老子的"无为",赵越便深谙"大道至简"的哲学理念,并在其诗词作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与其说赵越所写的是诗,我更愿意去说它是一件正儿八紧的当代艺术作品。一直以来我对"艺术发展"的理解都是"从有形到无形的转变"。无论是古希腊雕塑,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精彩绝伦的绘画,人们都是在追求艺术中的"有形",而从印象派开始人们对这种"有形"艺术似乎有了反叛的萌芽,到了凡高、塞尚,"无形"的发展也成了历史必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随着伊夫·克莱茵的纵身一跳,艺术的"无形"已成大势所趋。行为艺术、大地艺术、声音艺术、影像艺术……艺术的形态无时无刻的不在颠覆人们对所谓"形"的理解。"观念"成了当代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直到去年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线上的毕业展览,看到其中有个学生做了一件以剧本及思维导图为最终呈现的艺术作品时,让我一下子想到了赵越的诗,这何尝又不是一件件精彩的当代艺术作品呢?摆脱掉所有杂陈的形体,留下一行行抽像的文字,透过抽象的言语,给观众留下无尽的具象的想象。与杜尚《泉》相比一个用了文字,一个用了小便池,仅此差异,别无其他。

很多学生和朋友经常问我,如何去欣赏当代艺术作品?我认为欣赏今天的艺术更多是需要用感受。一段声音、一行文字,往往不需要赘述,观众便可以感受到作品中的各种复杂的情绪。赵越的诗便如是。

直到海水退去,艺术成了诗......

参展艺术家

-Artist-

姜晓彤

青年艺术家

摄影师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摄影系

参展作品

《火》,2020

《火》,2020

策展人语

什么是艺术?艺术何去何从?当代之后如何定义当代艺术?姜晓彤的这组名为《火》的摄影作品(估且称之为摄影)或许可以给出一些回应。

那么艺术到底是什么呢?首先我认为所谓的艺术是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发展从而逐步形成的精神文明。每每有人问及这个问题的时候,我都会作这样的比喻:原始人记事,因为没有纸笔,用石头刻在墙上,相信当时的人们并不会把这个行为称之艺术;有了纸笔后,人们用纸笔记事,我们也不会把这个行为称之艺术;今天有了电脑,用电脑打字记事,当然人们依然不会把它称之为艺术,然而当今天的我们有电脑、有纸笔,我们非要致敬原始祖先,学着他们用石头刻在墙上记事,我认为这便已经构成了"艺术"。因为随着石头、纸笔、电脑这些物质文明中工具的进步,"致敬"便是随之产生的精神文明的体现,而"精神"便是连接一切艺术形式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哪个时期的艺术家的创作,他们的作品之中都透露出各种各样的"精神"。

然而是否想过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一切的前提是有"人"的存在,我们或许很难抵抗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定律"的自然法则,人类社会一定也会从有序转向无序随后消失,那此时的艺术又是什么?美国著名当代艺术家丹尼尔·阿尔轩(Daniel Arsham)提出"艺术考古"的理念,并将自己放置在未来的语境上进行创作,而姜晓彤的《火》这组作品亦是对未来艺术的一种大胆的解读,当烈火焚烧过后,留下了作品存在过的些许痕迹,你无需知道它道底是什么或是它原来的样子,因为看到这组作品时的你,此刻亦是身处未来,甚至说是一个人类文明消失后的未来。而此时的你又会去如何定义艺术?在艺术圈里长期存在着各种矛盾,搞古典的看不起玩当代的,画画的瞧不上玩观念的,那么我们试想将达芬奇《蒙娜丽莎》杜尚恶搞的画了胡子的蒙娜丽莎共同一把火烧掉,其实本质并无不同。

我时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当代之后如何定义当代艺术?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亦是需要将自己置身在当代之后的时间里去探寻。正如活跃于上世纪的达达主义,大张旗鼓的进行着反艺术运动,或许杜尚自己都不曾想到他们的作品在今天被奉为经典,今天去定义达达主义甚至成为了当代艺术的开端。《火》这组作品更进一步的解释了"反艺术"的深层含义,今天再看"反艺术",并不是"反对"而是一种"再解读",一种处在未来的"再解读"。

直接海水退去,艺术留下了些许痕迹……

参展艺术家

-Artist-

严砚

本名 严慧莹

青年艺术家、摄影师

服装设计师

湖北美术学院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摄影系

参展作品

《三个立方体》

what丨three cubes

《what丨three cubes》,装置 、数码摄影 ,尺寸可变 ,2020

策展人语

二十世纪初的艺术环境可谓是"大杂居、小聚居",如同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一般,各大艺术流派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于世。受野兽派、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等等一众流派的影响,加之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马列维奇看尽人间百态从而大道至简,至上主义跟随着现代艺术的进程,孕育而生。

曾有人将绘画分成三个阶段并作这样的比喻,首先是"画山不是山,画水不是水",其次是"画山是山,画水是水",最后又归于"画山不是山,画水不是水",而对于马列维奇而言,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一切缘于观众的眼睛及观众的心。其代表作《白底上的黑色正方形》《白上之白》便向观众呈现了这种"至高无上"的理念。对观众而言,你也许看到了欢喜,也许看到了忧伤,也许看到了正方形本身,用马列维奇的话来说,那它就是欢喜、忧伤或是正方形本身。而在定义《三个立方体》这件作品时,恰是应用了马列唯奇这套直接到令人觉得像是诡辩一般的理论。

首先是时代背景,今天的艺术形势相较20世纪初期的时候更为复杂,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艺术的形态也在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化。VR艺术、多媒体艺术、人工智能艺术等等各种各样的新艺术形式融入了本就复杂的艺术市场,所谓"大杂居、小聚居"的形态顺势转为"大杂居,小独居"的新形态。而在五花八门的形态之中,却有着一个共同的问题,无论怎样的作品,怎样的艺术家,都向观众传递出了各式各样复杂的信息。在这样一个大时代背景之下,马列维奇一百年前的理论如清流一般流淌在艺术海洋中。将话语权还给观众成为了当代艺术中势在必行的事。然后回到《三个立方体》这件作品本身,一次老严在一个废弃工厂考察时,发现一堆很有意思的砖块,计划拿回工作室进行创作,结果事与愿违,创作计划流产。正当她发愁之际,手却无意识的将工作室桌上的三个立方体、三块L形铁片及三颗螺丝组合在一起,前后五分钟左右。在毫无计划的情况下,用了五分钟制作了这个装置,随后又用了近一周的时间对之进行观察,再用了半天时间进行拍摄,最后又用了数月时间对其进行思考与研究。从命名上讲,利用马列维奇式简单粗暴的命名方法,从而体现上文提及一系观点。从形态上讲,这个装置是运动的,是可变化的,如同著名动态雕塑艺术家考尔德的作品一般,没有一个固定形态。但相较考尔德动态雕塑不借助人力自然运动而言,《三个立方体》的变化更需要人的意识加入。这种人的意识产生的变化,恰恰又如同这瞬息万变的当代艺术市场。

综上《三个立方体》这件作品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以小见大,呈现出我们对今天艺术环境的认知,艺术因人而变,最终回归于人。最后奉上老严自己对这件作品的点评收尾:"在这组图像中,你看到立方体,它就是立方体;你看到空间,它就是空间;你看到热情、悲伤、喜悦、痛苦,它就是热情、悲伤、喜悦、痛苦,如果你什么也没看到,那它就是什么都没有。"

当海水退去,艺术就是那时你所看到的样子……

参展作品

《马格南图集》

《马格南图集》,尺寸可变,2020

《马格南图集》,尺寸可变,2020

策展人语

《马格南图集》,将马格南图片社历代大师作品画册捣成纸浆重新做成纸。协助老严捞了一个多月的纸,共同创作了此件甚至可以大言不惭的说有望载入艺术史册的作品。

杜尚《泉》开始,艺术家们开始关注到了何为艺术的本质这个话题,到博伊斯的著名行为作品《如何向死兔子解释绘画》,再到一手创立厦门达达主义的已故优秀的当代艺术家、中国当代艺术的开拓者、实践者黄永砯所作"将《中国绘画史》与《现代绘画简史》放入洗衣机搅打两分钟",无不是用创作艺术的方式去对彼时的艺术环境去作解释,艺术以更为观念的形态被更多的观众所接受。

21世纪以来,世界艺术形态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20世纪初开始艺术家成群结队地创造各种"主义",变成了以各人为中心的"单打独斗",艺术市场也成了艺术家们的竞技场,艺术家们都想成为那个只属于自己的"唯一",各种以极度个人主观角度所出发的海量创作涌入艺术市场,当然其中也不乏有很多非常优秀的艺术作品,但过于追求所谓个性的发挥让艺术宏观形态逐渐弱化,艺术家们往往会陷入过于具体的单一主题与形式,观众从一件作品中可读取的信息也越来越少,甚至作品就是艺术家给观众设计的完美圈套,一步步的引诱观众朝着自己的观点去理解作品背后的价值。然而不管是前面所提杜尚《泉》,还是《如何向死兔子解释绘画》,还是冼衣机搅打两本艺术史书籍,透过作品本身可读取的信息并非单一的,甚至艺术家本人不愿为自己作品去多说一句从而影响观众的主观判断。

这件将《马格南图集》重新做成纸构成新的"马格南图集"的作品亦是如此,从老严的角度来说:"将书页放到粉碎机中搅打混合,这些图像成为了一箱分不清彼此的灰色碎纸,意识在这一刻被交织在一起,成为了一个由瞬间所组成的世界。所制造出的再生纸,代表交织的世界中的他们各自的意识。这些决定性的瞬间所组成的灰色世界,到底是摄影师们意识的世界,还是反映物质的世界?我们在阅读这些图像时储存的记忆和理解的“过去”,是物质本身还是自己的认知?到底哪一个才是你所存在的世界?"而从我的角度来说,这件作品反映的是上文所提出的我对当今艺术发展所产生的思考与疑问,当艺术家的名字与作品分开讨论的时候,是作品本身的价值大于名字,还是名字大于作品价值,还是同样重要。如果是艺术家名字更为重要,那么这件作品集合了六十九位摄影大师的名字,是否价值就是六十九位摄影大师的价值相加?如果是作品本身的价值大于艺术家的名字,那么这件作品集合了数百幅优秀的摄影作品,是否所产生的价值是这数百幅作品的价值相加?如果同样重要,那这件作品的价值就更不言而喻了。当然,这便是从我个人角度作为艺术家给观众设下的圈套了。

综上,对于这件作品已经有了两个不同角度的基础解释了,再加上观众的意识与理解,这件作品可讨论的空间当然也是巨大的,这便是为何在开头大言不惭的说它有望载入史册的原因了。

当代艺术,众说纷纭,一家之言,何足挂齿。还望各位同道抱团取暖,众人拾柴,才能有望在今天的艺术市场上扬名立足!

直到海水退去,艺术由你评判……

参展艺术家

-Artist-

陈家宇

青年艺术家

摄影师

澳门科技大学

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学院哲学与摄影专业

参展作品

逃离摄影365天计划》

《逃离摄影365天计划》,尺寸可变,2021

《逃离摄影365天计划》,尺寸可变,2021

策展人语

刚认识陈家宇之时给她的标签是"矛盾",生活在一个传统又开明的潮汕家庭,陈家一共有五个兄弟姐妹,人越多的地方故事就越多,每每听其讲述发生在她家中的故事,都会觉得这一家人就像是一件艺术作品一般。天马行空的思维,纠结透顶的性格加上自带抑郁的体质,这些都造就了她对艺术的理解会高于常人。杉本博司在一个访谈中说过:"如果你是一个正常人,那就不用搞艺术"这句话用来形容陈家宇再合适不过。         

因其长期深受严重的抑郁情绪的干扰,不断的自我否定,找不到自我的价值。就是在这段时期,构思出了《逃离摄影365天计划》这样的计划,依计划一年时间之中,放弃相机这个重要的创作工具,放弃摄影这个重要的艺术创作形式,为了记录这整个过程,把相机固定摆放在工作台之上,每天用手机打卡记录,然而真正逃离了摄影了么?在第107天的时候,发现手机里多了107张照片。《逃离摄影365天计划》陈家宇这件作品作为一个计划来说,无疑是失败的,作为作品来说又是非常成功且极具思考性的。这件作品创作结束后,再见到陈家宇的时候,感觉她变了个人,乐观许多。问及原因,她说:"痛苦往往来源于无穷的渴望,然而这个计划的失败让我意识到没能成功逃离摄影时,我却突然意识到这个无意中回答了我的问题一一这一切意义的存在。"创造这件作品的过程中,陈家宇通过艺术得到了自我的治愈。

曾经给一个刚刚接触艺术的学生看一本名为《今日摄影》的摄影画册,其中收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直至今日观念摄影的诸多艺术家的作品,然而问及学生阅读感受之时,他说如果这些作品发在朋友圈里他连看都不会看一眼,但看了书中的文字介绍后又会感同身受,于是便反问我今天的艺术、今天的摄影被创造出来的意义在于图像还是文字?以及今天艺术创作的意义在哪里?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当时便立刻例举了陈家宇的这件作品来解释他的问题。今天的艺术是什么?仅仅是文字,仅仅是视觉?我在《直到海水退去》(展览序言)这篇文章中提出"艺术是一种可以激发一切学习动力的感观"。然而通过《逃离摄影365天计划》这件作品及艺术家陈家宇本人的经历,又可以说艺术是一种疗愈的手段,是透过艺术作品去认识艺术家的途径,贡布里希说:"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回应。

直到海水退去,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

参展艺术家

-Artist-

陈-谷宇子

青年艺术家

芝加哥艺术学院当代艺术专业

参展作品

《2020 be like》

《2020 be like》,尺寸可变,2020

《2020 be like》,尺寸可变,2020

策展人语

陈谷宇是陈家宇的同胞妹妹,初次见到陈谷宇时,看到她的标志性的寸头,便觉得和她姐姐陈家宇一样,极具艺术家气质。"冷静"就像是刻在她骨子里的名词一般。有次看到一个观众采访陈丹青的时候问道:"你觉得当代年轻人是不是自我过剩?"陈丹青说:"我看不到当代年轻人自我的过剩,我看到的是表达的过剩"。的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发的便捷,当代青年所谓的追求个性在大数据面前反而变成了共性,语言趋同、行为趋同。而展现所谓的个性的过程中,急切的自我表达往往是让自己迷失方向。陈谷宇却不同,作为一个非典型的00后,在她身上有着一股异常冷静的气场。作为一个年轻人,她是自我的。

陈谷宇算是个"高产"艺术家,在她的电脑里装满了她的作品,有装置,有行为有摄影,亦有多媒体。作为一个极其年轻的艺术家,她的作品无疑是充满实验性的,在形式上的实验之外,又在不断试探各种意识的边界。《2020 be like》这件作品便是其中典型之一。这件作品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来观看,其一是图像部分,疫情来临之际,城市的封锁让大家足不出户,艺术家通过简单粗暴的后期将自己的模糊的马赛克肖像置于世界各地的不同角落。第二部分是艺术家在线上会议的过程中,呼吁大家将会议背景改为第一部分的图片,将每个人自己的用户名称都改为"Chen"(艺术家的姓)。正是如此,这是一件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探讨的艺术试验,从这件作品之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对自我的探索、对后疫情时代发展的思考、对新艺术形式的大胆创新《2020 be like》这件作品,无疑是一次大胆的线上行为艺术。

自我"或许是一个艺术家一生追求的东西,在所谓的"自我"背后,艺术家们的"反叛"精神却日渐消失,而"反判"并不是无厘头谩骂,而是一种自我的审视及对他人的尊重。这让我想起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个令人顶顶振奋的先贤们,发起了改变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为了国家的救赎、自我的救赎不断的试错,摸着石头过河。中国现代艺术亦是在"反叛"中跌跌撞撞的发展,当年蔡元培先生从巴黎请回了时年25岁的林风眠出任中国美术学院的校长,在无数反对声中,开始了近现代艺术史的新篇章。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思想的进步,中国当代艺术又迎来了一个转变的节点,陈谷宇作为一个00后艺术家的代表,她是具有"反叛"精神的,她的这些实验性的作品,用独特的年轻视角看待世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用艺术的方式去理解问题。

在此引用毛主席的诗词:恰同学少年,还看今朝!

直到海水退去,少年登上了艺术的舞台...…

参展艺术家

-Artist-

张静文

青年艺术家

摄影师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

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摄影系

参展作品

《摄影信封》

《摄影信封》,拍立得,信封,2020

策展人语

1935年,奥地利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有关猫生死叠加"的著名思想实验,从而将微观领域的量子行为扩展到宏观世界,而量子力学的核心问题便是"意识"。科学领域如此,宏观世界中的"艺术"亦是如此。《摄影信封》便是张静文对"艺术与意识"的深度解析。

在这个项目中,张静文通过拍立得拍摄照片,在相片尚未显影之时,立即放进信封里,并封存盖章。包括摄影师本人再内,如果不去将其打开,那么这些被封存的影像便始终不得而见、不得而知。正如薛定谔的猫一般,这些在信封中的影像具有无限种可能性。而一但打开,影像便立即成为了"现实"。这又让我联想到近几年火遍世界的"盲盒"手办,《摄影信封》这个作品像是"盲盒"一般,神秘又危险。

艺术的本质同样与"意识"紧密联系,古今中外,任何形式的艺术都可以代入进"薛定谔的猫"的理论体系之中。如同画家的纸,在没画之前一片空白,正是加入了画家的意识、画家的行为,纸才成了画。又如同摄影,同样的场景,两个不同的摄影师通过相机捕捉瞬间,正是因为意识的不同,所产生的图像一定也是不同。弗里德伦德尔《论艺术和鉴赏》一书中说道:"艺术是心灵之事,所以任何一项科学性的艺术研究必然属于心理学的范畴。贡布里希在其著作《艺术与错觉》之中也同样对艺术与人类的意识和心理的关系作出一定的解释。往往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最为享受的便是从所谓的"无"到"有"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存在着相当多的不确定性。正是因为这些不确定的因素,才让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艺术有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艺术未来的发展,今天的我们是未知的,通过《直到海水退去》这场展览,我们试图去窥探未来,窥探艺术的"明天",这显然是徒劳的,未来的艺术何去何从我们不得而知,但通过张静文的这个作品给我们带来的启发,今天的我们在面对未来之时依然是兴奋无比的。历史也会顺着时间的轨迹不断前行,而作为艺术工作者的我们来说,每个艺术家的个人的"意识",或许都能让艺术的未来有着无限可能。

直到海水退去,艺术可期……

参展艺术家

-Artist-

郑洁怡

青年艺术摄影师

伦敦艺术大学LCC学院摄影系

参展作品

《失乐园》

《失乐园》,尺寸可变,2020

《失乐园》,尺寸可变,2020

策展人语

毕加索曾说:"我十四岁的时候画的就和拉菲尔一样好,而我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学习和小孩子一样画画"。不仅仅是毕加索,无论是米罗还是保罗·克利康定斯基或是夏加尔,亦或是村上隆草间弥生等等,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之中,都可以看到他们寻觅童年的痕迹。这些通过寻找童心所创作出的作品,成了现当代艺术中最“可爱的”一道风景线。台湾学者黄文博说过:“其实,就算老于世故的成年人,心底仍寄居着童话的影子。”而对于艺术家来说,童心就像是一把开启通往天马行空世界的大门钥匙,让作品充满想象空间。然而童心对于任何一个成年人来说是一种非常宝贵却又求之难得的东西。

《失乐园》是青年艺术家郑洁怡对其童年的回忆及对成人世界的迷茫,抛开生命成⻓中的视觉假象,艺术家不断思考自己的得失。在这个作品中,艺术家通过黑白、失焦、过曝、剪裁、拼图等技法的组合,营造出荒诞忧伤的氛围,提示部分童年记忆已被时光甚至主观意识所遗弃。通过《失乐园》这件作品,艺术家寄希望于找回一些童年细节,比如某气味,某音乐,某情绪,祈祷重塑童年一个简单的瞬间。

郑洁怡这样形容她的作品:"用隐晦的方式去诉说童年,是我个人的‘自传’,它诉说着人性和时间。"然而这不仅仅是艺术家的"自传",也是每个观众的"自传"。这个作品是可以和每位观众进行互动的,观众可以参与到作品之中,甚至于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去改变作品的排列方式。与其产生共鸣后,回想自己的过往,触发每位观众对童年、对自由、对存在及拥有的思考。

1926年,经历了颠沛流离的鲁迅先生写下大名顶顶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无论是其中的《猫·狗·鼠》还是《无常》或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先生通过对童年的回忆,及对当下"吃人"社会的对比,给现实一记重击。由此可见,"童心"是具有力量的,"童心"甚至可以洗涤肮脏复杂的成人世界。这便是毕加索及一众艺术家毕生追逐童年的原因之一,也是郑洁怡期望通过展现《失乐园》这件作品,提醒大家"勿失乐园"的良苦用心。

国人常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而对于艺术而言,""才应该是常态,保留童心,保留好奇心,大胆前行!

直到海水退去,童心犹在……

参展艺术家

-Artist-

炎火火

本名 张楚炎

青年艺术家

英国剑桥艺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

伦敦艺术大学坎伯威尔学院绘画系

参展作品

《逃避自由》系列,40X50cm,布面油画,2020

《逃避自由》系列,40X50cm,布面油画,2020

策展人语

1941年,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发表了其心理学著作《逃避自由》。其中指出,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了人类的社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进程,人类社会越发有序,而推动社会秩序的核心力量是"文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在"文明"的作用力之下产生巨大的变化,弗洛姆在书中称这种变化为"个体化的产生"。伴随着"个体化的产生",所谓的个体"自由"日渐增多,"孤独感"随之而来。在今天看来,弗洛姆的理论体系不仅仅对"个人"受用,人类社会中的一切领域的发展都可以代入其中,包括艺术。火火的系列油画作品《逃避自由》借用了弗洛姆著作的标题,通过她的作品,给我研究艺术发展史及艺术心理学有了些许启示。

关于人类绘画的历史,我们至少可以追溯到3万多年之前,从史前岩画一直到今天,绘画也有序的发展,然而正如弗洛姆所分析的理论一样,绘画的"个体化"在印象派之后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从后印象派大师塞尚开始到上世纪初期,绘画的形式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各种绘画流派应接不瑕。然而在"个体化"喷涌而出之后,"绘画"这门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日渐"孤独",由于很难再找到所谓的"个性",越来越多的画家无奈放下画笔,玩起了观念,这其中甚至包括我自己。陈丹青说:"我奉劝年轻人不要再画画了,画画真的没出路了。"我当然不能完全赞同其观点,但可以从中看到作为一个画家的无奈。曾经看过一个展览,参展的艺术家皆是绘画领域的大佬,但其中竟然没有一张画,全部是所谓的当代艺术,不经失落万分。绘画专业在艺术领域中也成了最难找工作、逐渐落寞的专业。这或许就是弗洛姆所说的"孤独感"吧。

       然而真的就没有必要画画了么?火火算是我的一个很特别的学生,再我也一度怀疑绘画的价值之时,我看到她的手稿,那个时候的她没有学过一天画,我却从中看到了绘画的一丝希望。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生俱来的天赋,火火显然是当今艺术领域中少见的有"灵气"的人,我们很难进入其思维世界之中,自认为理解能力还可以的我也基本听不懂她对她自己作品的描与解释。然而每每看到她的作品之时,却都是有一种莫名的欢喜。之前在聊陈谷宇的时候也提到今天是一个"表达过剩"的时代,正是因为"个体化的产生"让人们急于表达自我,当代观念艺术便是一种表达自我的"快速通道",而绘画却不是,也正是如此,观念艺术与绘画相比日渐活跃。

火火当年在求学之时,曾经问我她到底选择什么专业,我想都没想便建议她学画画,在今天绘画对于别人来说或许的确不是最好的选择,而对于火火这般的艺术家来说,绘画永不停歇,或许现在的他们还不是最成熟的,或许这个过程之中他们也会孤独,但是,他们一定会用一己之力继续谱写人类三万年的绘画史。

直到海水退去,绘画不止、艺术不止……

参展艺术家

-Artist-

刘睿智

青年艺术摄影师

伦敦艺术大学LCC学院摄影系

参展作品

《寿者相》

《寿者相》,布面输出,2021

《寿者相》,布面输出,2021

策展人语

  《金刚经》中有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时间"是个伪概念,所以万事万物没有哪个活的长哪个活的短之说,在无量无边的宇宙之中,再长的寿命都是弹指一挥间,而在那一瞬间,其实又蕴藏着无数个未知的虚空宇宙。每当人们提起时间无非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每一个或长或短的生命都会留下不一样的痕迹。这些痕迹或大或小,有的人一生平凡碌碌无为,有的人可能会在历史中留下他们的名字。这些痕迹都是人们穷尽一生所留下的东西。青年艺术摄影师刘睿智通过《寿者相》这组当代摄影作品来阐述其心中对于时间的理解。

意大利诗人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于1909年发表《未来主义者宣言》一文,随后"未来主义"在以意大利为核心的欧洲国家发起了一场文化与艺术的思潮。顾名思义,"未来主义"的核心便是在"时间"的语境下讨论问题,爱因斯坦相对论中提出:物体是绝对的运动及相对的静止的,这是时间的常态。而未来主义的艺术家们便好于捕捉万事万物的"运动"的状态,无论是小狗运动的状态,还是历史的发展状态,一切运动都在其思潮理念之中体现。在《寿者相》这个作品中,艺术家仅仅使用了一块橡皮进行创作。随着每天的使用,橡皮从大变小,而艺术家所收集的橡皮屑慢慢的从少变多。从一块全新的橡皮开始,每使用完一次,艺术家并对其进行一次拍摄,随后又将这些影像进行叠加。时间及使用让橡皮产生了"运动",而对于相皮来说因为所谓的"运动"而产生了变化。在这件作品中,我们可以将其中的橡皮与生命做类比,我们常说"向死而生",随着时间的流逝,生命越发短暂,然而所留下的痕迹确是越来越多。

很多人无法理解一些艺术家穷困潦倒却又乐在其中,而在据我观察,绝大多数艺术家创作初衷就是所谓的留下"痕迹",因为生命是短暂的,自己离开之后,作品依然还在,自己的精神依然还在。然而艺术又真的是永恒的吗?当艺术消失之后,艺术又转化成了什么呢?这也难怪很多人说出"艺术是一种假象"这样的观点,对于无限运动的宇宙来说,艺术的确是黄梁一梦而已,然而谁又真的知道答案呢?

直到海水退去,答案浮出水面……

鸣谢

-Thanks -

多一点设计

Y 艺术空间

重力艺术空间

WEILIN STUDIO 

GRIGIO SPACE

Tags:直到 海水 退去 -TILL THE SEA RECEDE- 展览 预告 发布者:小军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良心揭露柿饼市场惊天骗局!亲赴产地,发现富平柿饼真相! 下一篇铜陵综合管廊项目开展高考志愿活动
热门推荐

推荐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