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污还绿出实招
江尾海头、长江咽喉,枕水负山、襟带三吴,说的便是吴越文化之都江阴。在长江入海门户江阴,有这样一群特殊的“驻村”建设者,他们分散工作、生活在不同的村镇,却为了同一个目标而来——江阴水环境综合治理。历时一年,中建二局华东公司参建的江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完成200个自然村的管网改造,经过改造的村镇彻底告别生活污水乱排现状,迎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环境。这群建设者,也从被“排斥”的外来人变成备受欢迎的“驻村”自家人。
舒心:尊重“民意”巧变化 江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占地面积36.7万平方米,涉及6个镇,500个自然村,不同于常规的房建项目,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涉及到被改造村镇上每家每户的管线改造,是扎扎实实深入百姓家庭的生态工程。 “污水要治理,就需要建设处理泵站,污水处理管线要和泵站连接起来,这就涉及到一些泵站的方位问题”,中建二局江阴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经理邹建伟说,项目在新龚村建第一个泵站时,就吃了“闭门羹”。 随着施工员入户考察不断深入,一套相对合理的管线的铺设走向和污水处理泵站安装方案已成雏形,然而,不少村民得知后却急了。一天,就在项目准备下班收工时,十几个村民围了上来,打头的老爷子开口说道,“小伙子,那个泵站上头还有个圆形的电控柜,就这么堵在家门口前,我们担心影响风水啊”,话音刚落,其他人七嘴八舌地“助攻”起来,“对啊,我们宁愿不要什么污水治理,也不想添这个堵”。几个80、90后施工员见状,赔着笑脸解释,无奈纷纷败下阵来。 眼见任何解释都无法消解大家的抵触情绪,项目意识到,违背村民的心意“硬干”是不行的,况且后面的改造过程中,几乎每天的施工都离不开村民们的理解与协助,泵站要建,地址也要变,既然村民的想法扭转不了,就只能改变建设思路,找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案。 既然村民的“心结”在于那个突出的电控柜,那么,把它挡上,村民们不就可以“眼不见心不烦”。于是,在反复沟通下,建设者砌筑了一道类似于“玄关”一样的别致的墙面,村民们终于点头同意,而类似这样的小事几乎每周都会发生。 暖心:霞客镇多了一群“乡亲”们 江阴市徐霞客镇是明代杰出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的故乡,建设者没想到与徐霞客镇的第一次“结缘”,竟是因为一口“检查井”。在徐霞客镇东缪村施工时,主要管线不仅要经过一排主房屋,同时还需要设置检查井,再次遭到村民们的集中反对。怎么办?推翻重来。重新选线后,有效避开了村民家门口,但又产生了新的棘手难题——途径田地。这下,村民们又“不干”了。村民张爱国家有耕地5亩,是村里耕地方面的大户人家,虽说管线埋好后可以恢复被挖开的田地,但还是有几个月份受到影响;再说75岁的张伯家,那方耕了一辈子的田,比亲儿子还要“宝贝”,伤它分毫肯定跟你急。 经过与业主单位的多次协商,项目团队三道对策并用,一是“补偿”,二是“安抚”,三是“采购”。根据苗圃在施工期间的受损情况,对每户给予足额的青苗补助费,这样一类,解决了大部分农户的担忧。对于张伯一样的人家,则多次登门拜访,“那水治理好了,以后耕地的水不就更清澈了,咱们的菜苗肯定长的更好”,一番番换位思考的话,终于打动了老人家的心。 此外,施工队还按菜市场的价格,把居民种的蔬菜、农作物买了回去,当做食材使用,这一举双赢的做法更扭转了百姓对施工队的态度,这群住了一年多被排斥的“外来人”终于成了百姓交心的“乡亲们”。 刷新“颜值”:面子实也要里子实 由于工程范围广,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项目在各个镇都设有驻点,职工们平日都吃住在镇上,随着沟通的越发顺畅,对村民的感情也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加深。“现在农村很多都是老爷爷、老奶奶,年轻人外出务工的多,他们在这里住了一辈子,我们的工程建好了,村里的黑臭水坑就能彻底消失,他们的生活污水再也不用随地泼洒,生活品质就能有所改善”,项目95后质量员陈晟说道。 “管线埋设是隐蔽的,但质量必须做到问心无愧”,抱着这样的目标,建设者在质量检测上格外用心,无论大小问题,一律修复到“万无一失”。为了减少对村民生活造成的不便,他们还发现了一种非开挖修复的方法——局部树脂固化法。将涂抹有树脂混合液的玻璃纤维毡布用气囊紧压于管道内部,通过常温、加热或紫外线照射等方式实现固化,让修复点焕然一新。 因为管线埋设被破除的地面,还被建设者回填种上了适合生长的乔灌木、地被花卉和各类植物,昔日的臭水沟变成村民们聊天漫步的好去处。有了一套完整的排放、处理系统,村民生活废水“无处可倒只能乱排”情况导致的臭水塘、臭水沟再也不会出现了,一下大雨整个村子就“返臭”的现象成为过去时。 建设美丽村庄,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奏响长江大保护的“江阴之歌”,扮靓“绿水青山”。(郝帅 黄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