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茶”交融,智造品质工程
历时一年,由中建二局承建的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五期B座项目核心筒于日前顺利封顶。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五期工程建筑面积约11.97万平方米,集专科诊疗中心、国际诊疗中心、预防保健中心、日间手术中心、临床科研和教学于一体。
医疗和科研教学双重功能被分别安排在两栋建筑里。一栋作为综合医疗和门诊设施。集门诊、国际保健及远程诊疗、内镜中心、心内DSA诊疗中心、VIP病房等为一体;一栋作为大型报告厅、会议中心和专门科研教学用房。为一流临床学科建设、引进人才提供先进的硬件平台。顶层还包括国内最先进的急救直升机停机坪。 “水、茶”交融,营现平静的愈合感 看到邵逸夫医院五期项目起伏的外立面,总会让人联想到杭州连绵起伏的丘陵和茶园,这也是邵逸夫医院第五期的设计灵感。从丰富的文化传统和自然景观中汲取灵感,五期项目聚焦于两个概念:水和茶。 然而,看似充满“江南韵味”的设计,落实到施工过程中,却是困难重重。为了实现这样的起伏感,外立面造型必须呈现“双曲面”造型,不规则的造型同时也造成外架搭设不可能像传统建筑那般“横平竖直”。 “曲面结构高差变化多,高差最大的部分有接近半层楼高,这导致测量控制难,梁截面大又势必出现钢筋绑扎难,这些难题环环相扣”,项目总工朱崇选介绍。 经过多次讨论研究,项目做出一个创新性决定:推翻原计划的混凝土墙结构,改为钢结构!这样一来,就避免了外架搭设。在施工过程中,为精准控制立杆定位、梁板曲度和梁底标高,建设者有效应用全站仪三维坐标放样与固定坐标对比结合的方案进行定位放线,随后将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录入到计算机中,依靠软件进行跟踪校核,现场再逐级校正,确保钢结构施工的顺利完成 地铁直达,就医体验更顺畅 车位难求,成为前往各重点医院就医病患的难题,为了缓解停车问题,邵逸夫医院五期可谓将地下空间运用得“淋漓尽致”。
在地下18米、3.8万平方米的空间内设置了1300多个停车位,不仅如此,底线空间还与杭州地铁二号线无缝衔接,这意味着地铁前往的病患,通过地下通道,无需露天就能直达医院门诊。 所谓“外功”,就是建造起一堵深达43米的地连墙,确保地下承重能力“升级”,为基坑加上一层“安全栓”。而在地连墙开挖过程中,项目遇到前所未有的难题,在地连墙底部5米左右的部位,不是常规的土层,而是质地坚硬的深圆砾层,常规的挖掘机屡吃“闭门羹”。 “挖机爪子又挖不动了”,一段时间内,这几乎成为项目生产经理刘家永听到最多的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整个‘大家伙’来,这坎儿是过不去了”,在调研国内各大城市地铁项目成功案例后,项目团队引进德国超大功率挖掘机,使挖掘速度提高了近一倍。 “内功”则是充分发挥基坑开挖中的“时空效应”,以塔楼为单位,将基坑分为大、小两个基坑先后施工,这一独特的“大珠小珠”风景线,则是出于对地铁的保护措施,先挖离地铁口较远的大坑,待大坑中的地下施工结束后,再进行小坑开挖,将对地铁的影响降至最低。 老群“新”生,不浪费一寸空间 穿衣服的时候,如果不水平伸手,还能怎样把衣服套进来?那就要向上伸手。这便是邵逸夫医院五期项目的空间利用法则——充分使用纵深空间。 项目周边全是狭小的老建筑群,要建起这样一座大体量新楼,对物料调度无疑是巨大的挑战。为了便于车辆调头、混凝土浇筑、材料堆放,项目充分利用从地下三层延伸至地面的格构柱,架设起凌空的“栈桥板”,无需占用过多水平空间,就能保证交通组织高效有力。 “压滤”,则是项目为节约空间使出的“第二招”,为节省泥浆池空间的同时解决泥浆外运困难的问题,项目创新采用泥浆压滤机处理泥浆废液,将泥浆分离成干土后外运。 助力加速医疗升级建设,打造高水平三甲医院,让就医更便捷,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王虎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