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民企业的匠心精神,民族品牌的"美育共谋"
在长三角制造业升级的浪潮中,一家民族企业的成长样本引发关注。上海国韵画材研发实验室内,创始人倪俊豪回忆起当年上海市幼儿园美术公开课的画面,叙述着这家企业的特殊创新路径——30年来,几千节美术课堂的真实反馈,构筑起其产品迭代的核心坐标。 当年的儿童美育市场,油画棒与蜡笔各具特色,却也各有局限。前者色彩浓郁却易脏手,后者干净但显色不足。在那个时期,中国制造业处于大而不强的背景下,一场由教育专家与民族企业共同推动的美育器材革新正悄然展开。
2000年,上海国韵塑料蜡笔在幼儿园公开课上80%折断的意外发生,成为改写中国美育教具史的转折点。面对这一情况的发生,倪俊豪发现传统教具在结构设计上存在问题,经过与技术团队反复改良,在学期末的公开课上,改良蜡笔实现"零断裂"——这款新型塑料蜡笔,以抗断性、环保材质和鲜艳色彩赢得业界认可。 这种"从课堂中来,到课堂中去"的研发理念,使国韵画材始终扎根于中国美育实践的洪流之中。从一支蜡笔的改良开始,国韵便确立了"以教学实践为导向"的产品研发理念,至今仍是众多教具产品创新的基准线。
在解决蜡笔抗断难题过程中,教育界与产业界碰撞出独特创新火花,更形成了"教育验证-技术攻关-标准输出"的良性循环。历经三十年砥砺前行,国韵画材已从上海走向世界,但其文化内核始终未变。在倪俊豪看来,当孩子们握着国韵画笔画下人生第一抹色彩时,种下的不仅是艺术启蒙的种子,更是文化自信的萌芽。 从一支蜡笔的技术攻坚到美育生态的系统构建,这个案例折射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深层逻辑:以教育实践锚定创新坐标,用文化自觉重塑产业价值。在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征程中,这种校企协同的创新范式,为"中国创造"注入更具生命力的内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