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将军王滨:大连海参应做好资源稀缺这篇大文章
对话人物:王滨 大连金砣渔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第十七届大连市人大代表。2006年,留学回国的王滨进入金砣水产食品有限公司。秉承着做“中国高端海参的定义者与行业标准引领者”这个信念,王滨带着技术团队联合科研院所,经过多年尝试,最终实现了海参自然采苗技术的突破,真正实现了大连海参的“天生天养”,使公司发展迈入了一个历史性的新阶段。目前公司已申报专利52项,其中发明专利15项。截止2024年末,金砣集团累计投资四亿元开发深水养殖海域5万亩,完成人工造礁改造面积3万亩,不仅成为大连市海上蓝色粮仓建设的一张名片,也为大连海参产业的全产业链可持续性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23年9月,第一家“海将军”白刺海参专卖店在万达华府海参一条街开门纳客。与传统海参品牌VI的红、蓝常规色系不同,海将军品牌独树一帜使用了爱马仕橙为主色,让鲜明的跳脱感和高端气质跃然眼前。更让业界侧目的是,海将军这个崭新的品牌,在国内海参产业中首次用“白刺海参”定义深海海参,让大连核心优质海域的优质海参有了具象化的品牌输出。
至此,海将军背后一位大连海参产业隐形“大佬”——大连金砣渔业集团,也彻底走进公众视野。总经理王滨说,大连海参的竞争力,需要从源头重塑。 从“小池塘”到“海洋牧场”: 四个亿投进大海里 上世纪90年代末期,海参养殖在中国拥有最长海岸线的城市大连方兴未艾。从庄河海边一个小池塘改造的参圈开始,王滨的父亲成了第一批养海参的养殖户。2002年,又注册了大连金砣水产有限公司,逐渐实现养殖、生产、销售的一体化。王滨清楚地记得,最早养海参的时候,海边参圈里养殖的海参1斤是18块钱,而市场行情最好的时候,这个价格已经逼近百元。 但王滨父子看到的,却是行情走高的背后,伴随养殖规模快速增长而带来的隐忧。一方面,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势必将造成可以预见的价格下滑。另一方面,参圈养殖密度过大,容易产生病害,很有可能重蹈上世纪90年代对虾养殖大规模病害的覆辙,而投喂药物又可能产生食品安全风险。“把海参养到大海里去!”王滨说,当年有着多年水产养殖经验的父亲,果断决定到长海县的深海养殖海参。“只有海参的养殖环境好、品质才有充足的保证。”
在长海县,金砣先后买下多个海域的使用权。起初,把育苗室里的海参苗投放到海底,让其在自然环境下自由生长。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海参虽然行动速度不算快,但在海里生活,它们需要附着在海底礁石上以抵御海底洋流的冲击,如果没有足够的礁石进行附着,就会造成海参被冲走甚至导致死亡进而产生损失。为了提升海参在海底的成活率,2008年开始,金砣展开了一项漫长而耗资巨大的尝试——打造一个适合海珍品生存的海洋牧场。从一条船开始发展到几十条船,向海底投石造礁、修复海底生态,形成了海洋牧场生态系统技术的突破。 如今,金砣已经建成了5万亩国家级海洋牧场,但这其中的投入也超乎现象。2008年至今,金砣“投进”海里的资金已经超过4亿元,累计投入鱼礁量达30万空方以上,同时,遍布海底的数百个24小时水质监测传感器,能够实时传输海底的水文、生态数据,为海洋牧场的相关科研工作提供依据。 海参自然采苗技术是金砣的另一项技术突破。野生海参是以独特的体外受精方式繁衍后代,但常规条件下成年海参的性腺成熟后排出的海参卵只能释放至广袤的海洋之中,虽然每只成年海参的排卵量可达数百万枚之多,但海参卵在海面漂浮,绝大多数难以存活。作为“少帅”,王滨带着金砣的技术团队常年驻扎在海洋牧场,他们联合科研院所,经过多年的不断尝试,最终实现了海参自然采苗技术的突破。他们在海面上铺设超过百万个附着基,卵便得以依附在附着基上,并以海泥中丰富的微生物为食,得以存活。而当小海参苗有附着能力的时候,工作人员会将附着基沉入海底。此时,海参苗就可以爬出附着基的庇护,在海底继续成长。如此以来,海洋牧场里的海参彻底摆脱了传统育苗室育苗、投苗模式,苗种存活率提升40%,实现全生命周期的自然环境生长。可以说,这项技术的突破,对于真正实现大连海参的“天生天养”,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白刺海参定义“大连深海海参” 让好海参呈现不可替代的价值! 20多年来,金砣集团早已成为一家集海珍品育苗、养殖、加工、贸易、生物菌技术研发、休闲渔业和海洋牧场建设等产业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在海参产业里,金砣一直埋头深耕海参养殖、加工,全年捕捞野生商品海参可达50万斤以上,野生海参苗种200万斤。但他们鲜少在终端市场发力,一直被业内称为大连海参产业的隐形巨头。 而这一切,在2022年发生变化。这一年,金砣渔业集团成立了金砣(大连)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推出“海将军”白刺海参。“长海县是中国最优质的海参产区,这里远离大陆,没有工业,水质洁净,水深较深,这里的人都知道白刺海参。”王滨说,由于深海区光照少,海参会呈现黑背白刺的显著特点,从这一特征上就可以完全区别于吊笼、圈养和围堰等养殖方式的海参。消费者可以从大白刺这一特征感知到品类的差异化,因此,“海将军”的白刺海参一上市,就立刻以鲜明的差异化受到市场的认可。“我们的海参完全生长在20米深、远离陆地10海里的纯净海域,这是对“野生”二字的真正诠释。”王滨告诉记者,同时,也拥有大连长海县唯一全国有机农产品海参基地和百万斤鲜活海参有机认证的双有机认证。正因如此,海将军品牌向所有消费者承诺:其深海白刺海参的参苗及成参,都为大连深海原生,无任何人工饵料喂养,并获得保险公司承保,如有不实,可获得200万元现金赔偿。
同时,在海参产品形态创新上,海将军也推陈出新。实验证明,传统以盐渍、淡干等为基础的海参加工工艺容易造成海参自身营养的大量流失,海将军就开发出鲜蒸速发工艺,从鲜活海参到成品海参加工全过程无任何添加,而且采用脱盐工艺,甚至脱掉了鲜活海参体内原本的一部分盐,最后使得海将军鲜蒸速发干海参成品含盐量不足0.8%。同时,为了解决消费者食用方便性的需求,直接将鲜蒸干海参搭配小米和焖泡杯销售,顾客只需要提前将小米和海参放入焖泡杯,就可以得到一杯海参小米粥,最大限度锁住营养成分的同时,也让吃海参变得简单方便。
在王滨看来,长海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中出产的堪称全中国最好的海参,不应该只以原料的形式销售,而应该通过品牌和科技赋能,衍生出更高的品牌附加值,让好品质的海参,匹配对等的价值。 加大产地溯源——让金子不蒙灰 “近年来随着南方一些地区养殖技术的成熟,全国海参产量持续上涨。”王滨说,大连海参的年产量大约在8万多吨,这个数字听起来似乎不少,但是从绝对占比来说,在全国海参产量的占比不足28%。但长久以来,市场上绝大多数海参都打着“大连海参”的旗号在销售。而因为生产模式的原因,长海海参作为中国海参的“顶尖货”,产量更是稀少,占比仅为1.37%。
在王滨看来,一方面,大连海参屡遭假冒,需要整个产业链的利益方和政府主管部门共同联动,为大连海参擦亮自己的金字招牌,让金子不蒙灰。去年,大连市海洋渔业协会正式发布了由“一张坐标图、一个大数据库、一个溯源系统”组成的大连海参原产地立体溯源体系。至此,大连海参拥有了“数字身份证”,真正做到了有标可依、有码可查,消费者认“牌”即可购买到正宗大连海参,并已经展开对符合条件的海参生产企业进行原产地认定。 同时,长海县海参协会也已经行动起来,通过周密严谨的调研数据支撑,按照每年长海县产出的海参原料、加工品数量严格发放认证标志。让更多消费者能过认证体系,轻松地辨识出真正的大连海参。“我认为大连海参产业眼下更重要的是优化生产模式,”王滨认为,大连海参真正的核心价值在于我们的品质优势,而并非产量优势。因此,在目前的局面下,大连应该淘汰掉落后的养殖方式,引导整个产业向绿色、生态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如此稀缺的局面下,大连海参、长海海参更应做大资源稀缺性的大文章,让我们的产品成为中国高端海参的定义者与行业标准引领者。”王滨说,在这个思路下,海将军白刺海参是一个有意义的尝试。但白刺海参只是一个起点,金砣和大连海参的共同目标一致:要让每一寸海域,都成为大连海参产业可持续价值的发生器。这或许也正是中国海参产业从规模扩张走向品质革命的最佳注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