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基振兴之旅:一朵菌菇,一盆多肉,撑起乡村“致富伞”
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引导青年学生上好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大思政课”。7月12日下午,山东政法学院外国语学院“循迹黄河,助力基层”暑期社会实践队队员们赴滨州市秦皇台乡段李村“菌菇种植基地”和刘桥村“梦幻多肉孵化基地”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
【参观“三同”党性教育基地】 外国语学院社会实践队师生一行首先来到全国文明村段李村考察,在省委选调生、包村干部刘晓文书记的带领下,队员们先后参观中共秦皇台乡委党校的人民大食堂、集体大宿舍、“三同”教育展厅以及党校“四室”功能区,详细了解了秦皇台乡委党校“三同”教育理念以及“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智融合的治理模式,围绕段李村的基层创新管理手段,参观了村里极富特色的积分银行。
【探秘“金耳”基地,调研乡村振兴之路】 秦皇台乡探索实施“龙头企业+合作社”新模式,“龙头”带动,村企融合促发展。在乡村振兴工作上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在菌菇种植产业发展过程中依托当地特色和黄河古渡风情,以《秦皇台乡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为指引,加快完善全乡食用菌产业发展整体策划和功能区规菌种培育、菌包生产、发菇、冷链、仓储、初加工、销售等功能为一体的产业链条,以光伏新能源为发电动力,培养基木屑废物利用为有机肥,以创新实践生动讲述着新时代的“黄河故事”,促进乡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实践队员们在村书记王国强的带领下,走进了菌菇养殖基地。进入智能种植大棚,冷气扑面而来,空气中弥漫着乳白色的水蒸气,一排排架子上整齐地码放着白色的菌包,一朵朵黄色的“小花”紧紧附着在上面,犹如花菜,晶莹剔透,煞是喜人。凑近一闻,有淡淡的菌香。这就是金耳,被称为“菌中黄金”,又名“金黄银耳”“黄耳”。原产于西藏、云南一带高海拔山区,种植周期短,产量高,胶质细嫩,含有多种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是一种食、药兼用菌,市场前景广阔,是名副其实的“金疙瘩”。经王书记的介绍,这种金耳种植是村里引进的致富特色项目。大棚有6000个菌包,预计可以采摘4000余斤,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鲜菇每斤可以卖到30元左右,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约12万元,与普通食用菌相比,效益相当可观。 值得一提的是,该大棚使用中央物联控制系统,通过数据交互,智能感知环境、气象数据,能自动调节生长所需的光照、水肥、二氧化碳及温湿度等多种信息技术,摆脱过去传统露天的季节性种植,为金耳生长提供优良稳定的环境。王书记介绍说:“整个生长过程基本上不需要人工管理,只要设定好适宜菌菇生长的参数,根据外界的条件,系统会自动进行调整,既节省了管理成本,又保证了菌菇的生长环境。” 接下来,队员们在王书记的指导下进行了黄金耳的裁剪薄膜、释放菌体工作。
【“多肉经济”拓宽乡村振兴致富路】 外国语学院社会实践队的乡村调研第二站,就来到了网红村“刘桥村”。在这里,队员们参观了“梦幻多肉孵化基地”。如今的刘桥村,已陆续建起了16个多肉种植大棚,全村每年的多肉总销售额在400万左右。在基地中种植了多种品种的多肉,例如多肉法师等。2023年初,刘桥村先后赴浙江、江苏等地实地对标学习先进经验。学习归来后,刘桥村结合实际成立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依托多肉种植产业项目,开启电商直播网络交易,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千方百计促进村民增收。村民们以手机为“新农具”,以直播为“新农活”,通过网络平台将精心培育的多肉法师呈现在网友们面前。每个大棚里都是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成功带动了同村年轻人创业致富,也带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增收。不仅如此,刘桥村还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帮扶,建设服务于多肉大棚和沿黄特色农产品的“网红直播中心”,打造多肉等农产品综合展厅、网红直播工作室,增加多肉销售营业额度,并通过平台直播、线上销售等形式,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使多肉产业成为村品牌产业模式。
队员们在村支书的带领下,走进了多肉大棚里进行实地参观,深入了解多肉的生长环境、养育方式、护理要求等知识。同时,队员们通过尝试电商直播等方式向网友们介绍刘桥村多肉的品种和特征,助力多肉的宣传与销售,得到了不错的反响。
通过以上调研活动,加深了实践队员们对社情、民情、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的认识和了解,锻炼了实践队员们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调研能力。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路上,段李村与刘桥村都走出了一条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产业发展互促共赢的新路子,一幅产业兴、乡村美、村民富的甜蜜画卷正在滨城沿黄地区悄然舒展。(陈思 苏晓轶 孙书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