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高地展新姿,匠心打造创新之城
从“创新高地”到“科创名城”,“科里科气”成为合肥最突出的城市气质。大蜀山一路向西,沿着安徽“科创大走廊”,创新的澎湃活力扑面而来。近年来,中建二局主动融入合肥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承建的科大硅谷高新孵化园二期项目正陆续封顶。6月14日,全国交通建设产业群众性安全生产活动成果展示交流暨2024年安全生产月主题活动中,来自交通建设产业的劳模(工匠)代表、项目职工和一线工友代表等共计160余人参加了活动。 作为“科大硅谷”先期规划的“一核两园一镇”中的高新园,项目聚焦电子商务、生物医疗、集成电路、软件开发、智慧信息服务等领域,建成投用后,预计年度总产值37.5亿元,税收超过3亿元,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区、“科大硅谷”核心区和未来科技城建设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数字赋能,闪耀“智慧基因” 与一般房建项目不同,科创产业园融合研发、办公、展示等多种功能,涉及多个专业领域的交叉施工,全过程管理难度大且复杂,机电管线的综合排布尤为重要。 项目总工程师孙经纬做了一个形象比喻,“如果把整个科创产业园比作‘肌体’,机电管线则是其中的‘血管’,负责输送能源、数据和通信信号,一旦‘血管’堵塞,整个‘肌体’的运行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为此,项目建立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BIM等为基础的智慧建造平台,实现模块化管理,对人员、安全、质量、环境、成本、材料、设备等模块进行动态管理,实现协同工作、智慧建造、互联互通。 “我们就像外科医生一样,运用BIM技术来给建筑拍片子。”孙经纬和BIM技术团队,对复杂部位进行精确建模和优化排布,通过三维可视化模型清晰地看到管线的空间布局,及时解决潜在问题。 通过运用“智慧建造”,项目预计整体工期从960天缩短至720天,提前近20天完成了项目首栋楼封顶节点,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绿色建造,打造“低碳园区” 走进科大硅谷高新孵化园一期项目现场,看不见漫天飞扬的尘土、杂乱无章的垃圾,只见到物料整齐堆放、建筑物前绿草茵茵、一片青翠。 “绿色”,是项目建造的底色。项目团队全力打造高品质绿色建筑,在施工现场建立基坑降水再利用、雨水回收利用的收集处理系统,设置中水回收及雨水回收池,充分利用非传统用水。 让废“砼”变宝、回炉再造,项目在源头进行垃圾减量化,将废弃混凝土与砖块等建筑垃圾经破碎、清洗和筛分等加工处理成再生骨料,用于制砖、再生混凝土、道路垫层等,使累计360吨旧混凝土块“重获新生”,循环利用率达45%,推动打造“无废城市”。 同时,项目坚持采用装配式建造技术,整体装配率达30%。在施工之初,项目对各单体预制构件拆分图进行深化设计,生成构件生产信息,分类传递给对应生产线排产。工人们只需对预制构件进行拼装,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传统施工所产生的噪音、污染、废弃物等影响。经测算,相较于传统施工方式,项目建筑垃圾减少20%,抹灰面节省70%,碳排放量减少25%。 在设计上,项目更是充分结合合肥公园城市的发展理念,延续高新片区良好的生态格局,注重打造多维绿化空间创造生态园区。正如项目负责人王定平所说,“我们不仅是建设一座创新之谷,更是打造一个绿色之谷,以绿色低碳引领科创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匠心雕琢,闪耀“科创基因” 项目A05#楼幕墙曲线多样、造型独特,从16层往下每层轮廓变化各不相同,呈流动形的建筑立面造型使得工程施工难度加大,整体误差不得超过8毫米。 “困难就是用来解决的”,王定平带领项目团队组建技术优化小组,提出多种方案并进行比选。经过多次的论证和模拟,项目团队决定逐层定位放样,明确每层结构的控制点、轴线、标高等关键数据,结构施工完成后收集数据、测量复核,使幕墙工程在前期能够最大程度规避结构误差。 通过深化设计,项目团队还科学、大胆地做“减法”,对原先方案进行化繁为简,将南侧结构不规则部分调整为现浇结构,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降低施工成本和风险。 创新之谷,筑巢引凤。如今,在科大硅谷高新孵化园项目建设正酣,一个服务人才创新创业的新型园区正在“拔节生长”,未来将成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新高地,推动更多高水平创新成果“落地开花”,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示范工程。(章东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