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财经大学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下乡直接对话孤残老人,对焦解决真实诉求
2020年7月15至17日南京财经大学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春风小队”(组员伏鑫、商靖萱、严磊翼)带着“春风暖夕阳,失能不失助”的帮扶理念,前往苏北盐城,进行线下调研活动。 在普适性工作价值被群众看见的当下,我们秉着“温暖无价”人情关怀,在目前现有政策的基础上,从情与理结合的方向出发,深度对话、实地探访社会特殊人群与弱势群体,以当代青年的同理心、敏感度,在疫情期间,保证防护措施的基础上进行我们的脱贫攻坚项目实践。 据了解,苏南分布着区域性养老院(几个乡镇把老人们集合在一起),苏北基本每个镇都有养老院。 五保户主要在乡镇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分散供养,即自己在家里,不愿意适应集体生活,还有一种是入住敬老院。(注:五保户指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供养对象,主要包括农村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扶养义务人或虽有法定赡养扶养义务人,但无赡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 01 对话三仓镇养老服务中心 到达盐城市东台市次日,前往三仓镇养老服务中心,“春风小队”通过深度对话院长陈康,了解到有关东台市三仓镇的供养情况:主要以60岁为限,有重病,没有劳动能力,可以上五保;年龄超过60岁,直接上五保。目前三仓镇养老服务中心住了105位符合条件的帮扶对象,但仅三仓镇内散户就有200多位,居住的老人的平均年龄70多岁左右,年纪最大的达到98岁高龄。 陈康院长还说:“尽管现在老人们得到了集中供养的机会,但是这仅仅只是养老的第一步,农村养老与中国传统的养老分不开,与现在社会服务跟不上有关,条件变好了,物质更上了,传统思想解放也是重中之重。”
三仓镇敬老院食堂|摄影:伏鑫 理疗、护理、生活、服务一般都跟的上,但是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老人们不愿意到养老机构里面去,社会服务跟不上,特别体现在失能老人的护理,还有情感关怀上。情感关怀每一代人都不一样,要求都不一样,有些老人不愿到养老机构里面去,对家人有情感,如果养老机构能为老人创造更好的情感条件,老人才会放下心防。
三仓镇敬老院护理病房|摄影:伏鑫 02对话五保户供养散户 实地走访,深度对话的方式直接有效。春风小队与东台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的科员对接,走访了多户三仓镇五保户、低保户的家宅,与老人们坐下来好好谈。 85岁的鲁田凤是居住在东台市三仓镇的五保户,她签订了四方关爱照料协议,村里面经常会来看看她,身体目前健康,还种着几亩田。分散五保的供养经费,每个月直接打到卡上,一个季度2150元,另外还有护理补贴180元一个季度,老人金50元一个月,农保165元一个月,微薄的资金已经能够保障她基础的生活。她有8个侄子,住得都离她比较远,平常照顾不到她,她渴望与人交流,经常会去邻居家串门,交流时的她一直笑着。当我们询问她是否愿意去敬老院时,她却避而不谈,表示不愿意去敬老院,以后看情况再去敬老院。社会救助科的科员朱恺告诉我们,五保户虽然无儿无女,但只要是家里还有一些兄弟姐妹,远房亲戚,都不愿意去敬老院养老,他们很怕只要他们去了敬老院,就完全失去亲人的关怀,亲人就不管、放任他们了,同时,对于敬老院陌生环境的害怕与未知,导致了一些老人的抵触。 那个年代的农村家庭,还机械地信奉着“一个男人,一个女人,生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刻板印象,贫穷直接导致了近亲结婚,养育的孩子更是多少由于有害基因的传递有着或多或少的疾病。 徐进飞,52岁,居住在阜宁县,不会说话,智力和肢体都有残疾,完全依靠五保补贴生活,由70岁的哥哥徐孟飞照料。哥哥的子女已经在镇江有了小家庭,但是由于弟弟有攻击倾向,生活不便,所以暂时不考虑让弟弟进敬老院,哥哥暂时住在弟弟家旁边。他们有个姐姐只能在地上爬行,也是五保户,于20年前去世,由于当时的养老院条件不好,姐姐的离世给弟弟带来了很大的阴影,他害怕敬老院,他对敬老院的记忆永远停留在了让姐姐离开他的20年前。
五保户鲁田凤家后院|摄影:伏鑫 03对话低保户 刘世珍,77岁,是村里的低保户,一家四口。儿子智力上有点问题,在外面打工,儿媳刚刚去世,孙女并非二人所出。老人在家里面带孙女,孙女在三仓镇小学上学,孩子未达到升学标准,同一级上了好几年。刘世珍一家,每个人一个月收到物价补贴155元,低保一个月1544元,再加上二级残疾的钱,小家简陋,居住环境很差,但老人心态好,孩子很活泼,一直在和小队成员互动。 关于敬老院,太多人害怕,甚至无端抵触。即使政府和政策提供了合理养老的场所和政策,也同样无济于事。发现问题就要解决,春风小队将针对这一情况进行跟进活动开展。(商靖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