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实现四川省沱江流域生态、经济与社会共赢
治蜀先治水,水兴方得城安。沱江流域作为四川省城镇最集中、人口最密集、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以全省3.5%的水资源量和5.3%的幅员面积,承载着四川省27.4%的人口和32.1%的GDP(按全市域统计2022年度相关数据),润泽了一方土地与万千人民。但由于水资源开发强度过大,沱江也曾成为四川省乃至长江上游污染最严重的河流,治“沱”攻坚战随之打响。 2021年,沱江流域(内江—自贡—泸州段)成功获批全国第二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流域,2022年,经四川省政府同意,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了《沱江流域(内江—自贡—泸州段)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实施方案(2022—2024年)》,明确了水环境质量改善、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排污总量控制、生态保护修复、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等六类试点目标,提出了构建空间开发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的格局、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进沱江流域控源减污、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和生态系统功能、加强流域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等5个方面重点任务,实施水资源综合利用、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三类工程项目,力争通过3年努力,沱江流域(内江—自贡—泸州段)纳入国家和省考核的监测断面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比例达到100%,探索形成沱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模式,总结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为全省乃至全国推进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通过项目实施,试点区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治理能力持续提升,截至2023年10月,试点区域25个地表水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水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减少,水生态得到有效保护,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作为内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长江上游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西部开放枢纽联动发展试验区,目前沱江流域仍然存在经济发展不充分,城乡、区域、城镇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流域综合治理守住安全底线,是事关沱江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为推动沱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支撑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用能需求,加快建成宜居宜业、充满活力、富有魅力、幸福和谐的美丽沱江,本文通过研究沱江流域(内江—自贡—泸州段)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路径,总结地方成功经验,立足沱江流域生态资源特点、土地利用现状和产业发展方向,提出以下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建议: 以水环境综合治理推动生态可持续发展。强化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开展小流域水污染治理、枯水期管控、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以及生态岸线建设,实现水清岸绿生态环境;实施河湖岸线保护修复,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草地、水源涵养林、河岸生态公益林、沿河植被缓冲带和隔离带等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工程,提高沿河生态系统稳定性,保护陆生生物多样性,杜绝违背自然客观规律,以生态修复之名行“违规取水”“挖湖造景”“违规占地”等违规违法之实,破坏原有水系自然生态功能;开展水生境保护修复,加强濑溪河、镇溪河、濛溪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与管理,加强岩原鲤等重要水生生物“三场一通道”等关键生境的保护与修复,制定沱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 以水环境综合治理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深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以安岳、荣县、威远等地为重点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缺水地区因地制宜发展节水养殖、生态养殖,提升畜禽养殖现代化水平,全面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持续推进工业污染防治,强化工业废水综合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绵竹市新市工业园区、自贡沿滩工业园区、泸县神仙桥化工园区等为重点,加快沿江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推动水环境综合治理服务业发展,推动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提标改造、农村污水治理、河湖生态修复、黑臭水体治理、环保管家,助推服务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拓展生态价值转化路径,依托沱江流域山水林田湖优美自然风光、自然资源禀赋和古蜀文化、酒文化、井盐文化等特色文化,打造沱江特色生态旅游格局,创新休闲娱乐、博物游学、生态农产品等多种类型生态产品,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支持沱江流域资阳段、釜溪河流域(威远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及产业绿色转型项目实施,探索流域新经济增长点。 以水环境综合治理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统筹实施水资源配置工程,大力推进水利设施建设,加大再生水等非常规水利用,推进成都、自贡、内江、资阳等缺水型城市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推进雨洪资源化利用,增强公众环保意识,保障社会发展需求;推动城乡污水、垃圾收集处置、供水设施等环保、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洪涝灾害综合防御能力,实施调蓄水库建设、筑堤护岸、河道整治等工程措施及水情测报、洪水预报等非工程措施,增强洪涝灾害综合防御能力。因地制宜开展沿江生态景观堤岸建设工程,坚持路、堤、景融合的生态建造理念,打造蓝绿交织的生态安全沿江行洪堤防,维持社会稳定和谐;打造流域特色风貌,塑造各具特色的城市水生态风貌,增加亲水滨水空间,实施百里生态景观堤岸建设工程,打造生态景观风貌突出、沿江景观绿道联通的生态景观示范堤岸建设工程,绘就人水和谐新画卷。(作者:黄庆 成亚薇 单位: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