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以养正”是高校学习宣讲“第二个结合”思想的路径和使命
在今年10月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对“第二个结合”思想中有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了全面系统的深入阐述,明确指出中华文明的五个鲜明特征: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就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创新性来讲,领导人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全国宣传文化思想会议以来,全国高校都在深入学习、认真领会会议精神,作为高校的思政老师,更加要深刻领会会议中提出的“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学习指导方针和目标,更加要有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认真学习领会“第二个结合”思想内涵的基础上,更要学以致用,强化教育引导,把马克思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体现到课堂教学中去,进一步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 在高校学习宣讲“第二个结合”思想的精神内涵,就必须要有正确的教育指导方针和学习宣讲的方法论,因此,正本溯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的再审视、学习就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蒙以养正”出自《周易·蒙卦》,意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的正直品格,蒙卦是古人在“立象尽意”的“象”思维基础上,对教育宗旨进行综合阐释的一卦。笼统地说,“蒙以养正”是中华传统教育思想的终极目标,而《蒙卦》是就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给出的“教”与“学”的方法论,本文在综合前人思想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目前的高校教育现状,通过对《蒙卦》卦辞、彖传、象传、爻辞的学习和解读,发掘其中蕴含的优秀中华人文哲学思想、教育方法和理念,为“第二个结合”思想在大学思政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提供借鉴,也是对“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学习宗旨的一次具体尝试。 一、《周易》的成书渊源及对卦辞、爻辞、象传(卦象、爻象)、彖传等基本概念解读。 众所周知,《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被奉为众经之首,诸经之源。据考证它成书的过程非常悠久,《汉书》称之为“人更三圣,事历三古”,三圣即为上古时期的伏羲、中古时期的文王、近古时期的孔子。《周易》原本是一部筮、占之书,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周易》除在占卜功能之外,它的卦、爻辞中所包含的人文主义思想也逐渐的从卜、筮之中独立出来,这一发展趋势到了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就表现的尤为明显。据历史记载,孔子晚年刻苦研究《周易》的义理,以至于把连接竹简的牛皮绳子都磨断了多次,韦编三绝的典故就是由此而来。据传解读《周易》的《易传》就是孔子所作,《易传》主要从哲学、人文方面对《周易》进行了解读,孔子强调了《周易》中的“古之遗教”、“德义”等人文思想,甚至明确提出了“善易者不卜”的主张。到了西汉时期,《汉书·艺文志》中更是明确把占卜的《易》归入术数类,把人文哲学的《易》归入六艺(经学)类,自此《周易》成为儒家的六经之首,被众多的后世学者所推崇,历史上的儒学大师董仲舒、邵雍、朱熹、程颐等都是非常有名的易学大家。已故的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先生长期致力于传统文化历史研究工作,他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术内涵,即所谓的国学。国学的历史范围很宽广,不过从历史的角度来讲,国学的主流是儒学,儒学的核心是经学,经学的冠冕是《周易》”,曾荣膺中国文化部“中华之光”荣誉称号的美国夏威夷大学终身哲学教授成中英先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周易》是中国哲学的源头活水这一命题”。教育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传承的桥梁和纽带,蒙卦是《周易》中对启蒙教育宗旨进行综合阐释的一卦。本文立足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博采众长,力争对卦中的辩证哲学思维和“蒙以养正”的人文、教育理念进行一个较为科学的解读,在“连续”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教育理念的“创新”,为在高校学习宣讲“第二个结合”文化思想提供助力。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解读蒙卦,我们首先要对《周易》的卦辞、爻辞、象传(卦象、爻象)、彖传等基本概念做一个初步了解。《周易·系辞上》明确指出了古代圣人设立八卦的初衷:“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已尽其言。”《系辞》的这段话的表明,仅靠语言和文字无法全面地表达圣人的思想,因此,古之圣人在对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长期观察的基础上,创立了特殊的图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设立了六十四卦来揭示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发展规律,并在每卦和每爻下面附上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认识。“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周易·系辞下》),就是说,《周易》主要是讲卦的现象,而这个现象是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来进行描述的像。“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周易·系辞上》),“彖”通断,注意这里的“彖”指的卦辞,不是《易传》中的彖传,是从整体上解释一卦现象的文辞;爻辞是解释每一爻在不同位置和情况下的变化情况的文辞;“彖者,材也”(《易传·系辞下》),这里的“彖”是指《易传·彖传》的文辞,它解释一卦的卦名、卦辞、总结一卦所要表达的宗旨,并判断每一卦吉凶悔吝的情况。 二、蒙卦的涵义、卦辞、彖传、大象传的解读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蒙卦(䷃)在《周易》六十四卦中排在乾卦、坤卦之后的第二卦,位在屯卦之后。《易传·序卦传》中说“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屯卦意为万物之初生,蒙卦则是指万物初生之后的蒙昧、幼稚的状态,此时的首要工作就是启蒙。《礼记·学记》中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军民,教学为先”,说明了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了教育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因此,古之圣人设卦观象,创立蒙卦来揭示教育应该遵循的准则,下面我们首先对蒙卦的卦辞、彖传、大象传进行解读。 蒙卦的《卦辞》为:“蒙,亨。非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蒙卦的《彖传》为“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非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蒙卦六爻当中,九二爻和上九爻为阳爻,其他四个为阴爻,《易传》当中,一般称阴爻为虚,有收敛、蒙昧、小人之意,在蒙卦中象征着接受教育的“童蒙”(卦中“童蒙”并非只指蒙昧的儿童,泛指所有需要接受教育的学生);阳爻为实,有刚健、大人、君子之意,在卦中象征着承担教育任务的老师,蒙卦就是以卦中两个象征着施教老师的阳爻,当他们处在不同的环境和位置,面对同样处在不同状态和环境中、象征着被教育的学生的四个阴爻时,所采用的不同的教育原则和施教方式。 蒙卦的上卦为艮卦,意为山,有止的寓意;下卦为坎卦,意为水,有险的寓意。《彖传》中说“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意思就是,蒙昧就如同是后有大山阻挡,前有流水当道,不知道该何去何从的迷茫状态。那么“蒙”怎么又“亨”通了呢?《彖传》的解释为“以亨行时中也”,意思就是审时度势、不可盲目行事,老师要遵循教育的法则行事,受教的“童蒙”也应该努力进取,古人并没有被蒙卦的险象所迷惑而止步不前,通过认真观察思考,在《象传》中提出了:“山下出泉,君子以果行育德。”的思想,指出当君子看到泉水冲破了大山的阻碍,奔腾不息一往直前的情景而大受鼓舞,自己也应该效法泉水不畏险阻的精神,以果敢的行动来修养自己的品德,这样一来“启蒙”的目的就达到,因此也就“蒙”亨了。对《卦辞》中“非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彖传》对此的解释为“志应也”,表明了求教者与施教者的关系问题,首先“童蒙”必须首先怀着向学之心来向老师求教,老师才会对“童蒙”答疑解惑,这才是开启“启蒙”正确的方式,蒙卦中九二爻的老师和六五爻的学生就是一对“志应”的典范。这就启示我们在宣讲“第二个结合”文化思想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要找好切入点,充分考虑学生的自身特点、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向老师求教,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实现教与学的“志应”。 “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这里的“筮”是以古人在占卜时的敬畏之心来代指学生诚心诚意地来向老师求教而不敢有丝毫的怠慢。这里的“渎”则正好相反,是指学生在向老师求教时的态度是不恭敬的,对老师的教诲则是漫不经心的,这里的“筮”和“渎”代表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求学态度。对此,《彖传》中态度是“初筮告,以刚中也”,这里的“刚中”是指作为老师的九二爻是阳爻处在下卦的中心,《易传》称此为“刚中”,有精进、中正之意。这里用“以刚中也”的意思是当学生怀着诚心诚意的求教之心前来求教的时候,老师就要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诲人不倦精神、用师道尊严的凛然正气来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这样才不辜负学生的一片诚心。“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是说如果学生缺乏诚心,对待老师的教诲没有进行认真思考,达不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反而就老师已经解答过的类似问题反复提问,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精神,那么就亵渎了老师的苦心教诲,对待这样的学生采取的措施就是“渎则不告”。《论语》中孔子说:“举一隅而示之,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同样是要求受教育者要具备举一反三、独立思考的求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否则老师的态度就是“不告”。 《彖传》解释《卦辞》中的“利贞”用“蒙以养正,圣功也”来作为解释,“利贞”的字面意思是要持守正道,那么教育的终极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彖传》用了“养正、圣功也”来作为回答,它的内涵就是作为老师在孜孜不倦为学生传授知识、开发才智的同时,不忘保养他们善良、纯洁的赤子之心,最终把他们培养成具有深厚的学问修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君子,能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是非常伟大的功绩呀!古人的这种以人为本、品学兼修的教育理念对我们当前的功利主义教育具有非常深刻的警示意义,是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精神来源。 三、对蒙卦的爻辞、小象传的解读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在解读蒙卦的爻辞和《小象传》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周易》中有关“爻”的一些基本理论。首先是“当位”与“不当位”,一卦六爻中,一、三、五为阳位,阳爻在阳位则称之为当位,一般来说当位则吉,否则就是不当位,为凶;二、四、六为阴位,道理相同。《易传·系辞下》中关于爻位有“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二多誉,四多俱,近也;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的表述,是说初爻象征事物在发展的起始阶段很难预测未来的结果,而第六爻是象征事物发展的终极阶段,因此结果是显而易见的;第二爻处在下卦的中心,比较容易得到赞誉,这是因为《周易》以处中为吉,第四爻处在上卦的第一爻,而且靠近被认为是君王位的第五爻,因此常有忧惧之心;第三爻处在下卦的发展末端,未来的发展走向不明朗,且是阳位,有躁动之象,因此是很凶险的,第五爻处在上卦之中,在一卦中的地位最为重要,因此容易建功立业。另外,六爻之间还有比(承、乘)、应的关系,上下卦对应的爻称为应,阴爻和阳爻相对则称为有应,否则就是无应,如初对四、二对五、三对六;相邻之间的爻的关系称之为比,阴爻在阳爻之下称之为承,这种情况一般是吉利的,阴爻在阳爻之上称之为乘,此种情况一般为凶,具体情况我们会在后面的爻辞解读中再做分析,下面我们看《蒙》卦是如何在不同的情况和形势下有针对性的开展“启蒙”活动。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初六爻是蒙卦的第一爻,阴爻居阳位,象征着蒙昧最甚而又冲动,意为此时学生的状态是自我约束能力很差,缺乏对是非善恶的基本判断,因此老师必须要沉下心来,严加管教。《象传》解释说:“利用刑人,以正法也。”意为在这种情势下如果单单靠说教很难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应该运用适当的警示和惩戒措施,让学生明了是非善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摆脱蒙昧的“桎梏”,避免长大以后触犯法律而沦为罪犯,收到“小惩而大诫”(《易传·系辞下》)的教育效果。当前,很多青年大学生也存在沉迷网络游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缺失等很多问题,对待这些存在问题的学生,如果批评教育不能解决问题,那就必须采用更加严厉的惩戒措施使他们迷途知返,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九二是阳爻居于阴位,这里代指品德高尚,能行中道的老师。爻辞中的“纳妇”是以娶妻为喻,这里的妇是指蒙昧之人,意为不拒绝蒙昧之人的求教。“包蒙”和“纳妇”都是象征着施教者在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刚柔相济,采用合适的教育方式方法,并且具有包容之心,做到有教无类,无所遗弃,因此,爻辞说这样做是吉祥、美好的。《象传》解释“子克家”用“刚柔接也”来解释,是说九二爻与六五爻是阴阳正应的关系,意为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六五爻的童蒙)将来才能够完成“齐家”的重任。九二爻的爻辞和象传告诉我们,有教无类的教学原则对今天的教育工作依然适用,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对待学生必须要做到包容和耐心,不能对学生失去信心,力争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国家的有用人才。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爻辞的字面意思是不要娶这样的女子,因为她见利忘义,不能够洁身自好,娶了这样的女子是没有什么好的结果的。从六三爻所处的位置和因应关系分析看,它处在下卦的最上面,而且是阴爻居于阳位,同时它在九二爻之上,造成了乘刚的不利关系,与上九则是正应的关系,表明处在六三爻位的女子没有应有的文静贤淑的品格,反而是躁动不安,对下欺辱九二爻的“良师”,对上攀附与她同样位置不正的上九爻,《象传》中说“勿用取女,行不顺也。”就是说不能娶这样女子的原因就是她摆不正自己的位置,行为偏私。那么为什么蒙卦六三爻会举出这样的例子呢?实际上就是以这样的女子来形容有些受教的学生,性情偏激、狭隘,缺乏正确的价值观,不尊师重教,欺下瞒上打压老师。对待这样的学生如何去施教,我们从与之正应的上九爻的爻辞、象传来看,古人也并没有放任不管,而是使用“击蒙”的严厉教育方式使之醒悟,最终顺利的实现启蒙的目标。目前来看,这样的学生现在依然还有,如何对待这样的学生?借鉴我们对本爻的解读,那么首先就要找出原因,比如是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自身的不良习性、还是教育方式方法的不当等等,然后群策群力、对症下药,对他们教育的原则就是,在摆事实讲道理的前提下进行惩戒教育,力争让这一部分学生浪子回头,决不能因为“无攸利”而放弃对他们的挽救工作。 “六四,困蒙,吝。”爻辞的意思是说困在蒙昧之中,陷入了困境。《象传》对此的解释是“困蒙之吝,独远实也”,前面讲过在《易传》当中,一般称阴爻为虚,阳爻为实。象传的解释说六四爻这个童蒙处在了六三爻这个顽童和六五爻这个蒙童的包围之中,和他有相应关系的初六爻也是蒙童,两个阴爻之间产生不了因应关系,因此对他也提供不了帮助,六四爻本身又是阴爻处在阴位,缺乏主动的进取精神,加之又离卦中象征着老师的九二和上九两阳爻太远,得不到他们的教诲,因此被困在蒙昧当中,此时如果不想办法解决问题,就会陷入孔子所说的“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的境地。这一爻启示我们,对待这样处在困境同时又缺乏上进心的学生,最好的办法就是,首先要帮助他及时认清自身所处的不利环境,远离不良的损友,去掉自身的惰性,让他们能够积极虚心地去向老师求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历史上最有名的事例莫过于“孟母三迁”,可见生长环境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其次,作为教育方和社会方,我们也要不离不弃,积极的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些学生摆脱茫然无措的无知状态,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 “六五,童蒙,吉。”爻辞之意为学生受到名师的教育,吉祥如意。从爻位上看,九二爻和六五爻是阴阳正应的关系,而且六五爻是阴爻,象征着顺从,居于九五阳位,象征着虽然地位尊贵但是还能保持积极上进的求学态度。就是说受教的学生既谦虚又上进,诚心地向九二爻老师的求教,是非常吉祥美好的现象,在蒙卦中,九二爻和六五爻的爻辞用了“吉”作为断语,《象传》用“童蒙之吉,顺以巽也。”来解释爻辞,就是此意,巽在这里有顺从之意。这一爻对我们的启示就是在任何时候都要有虚心向学的精神,不管自身有多高的社会地位、优越条件,都不能自大自满,都要做到躬身求教,尊敬师长。可见好的教育环境需要老师和学生以及社会来共同营造,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要像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老百姓学习”就是对此爻的最好注解。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上九爻以阳爻位于蒙卦的最上爻,阳刚至极而处位不当,下与六三爻相应,从前面我们对六三爻的解读中得知,六三爻象征着品质不端,几乎无法施教的顽劣学生,那么作为老师的上九爻应该采用什么办法来对六三爻施教呢?爻辞给出的教育方式是用抵御贼“寇”的激烈措施“击蒙”,同时强调一定要注意方法和尺度,要以治病救人的态度对待学习,切不可把他们当敌人来看待。《象传》的解释说:“利用御寇,上下顺也。”是说上九爻以刚猛的态势、严厉的惩戒手段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定能感动六三爻的顽劣学生,让他心甘情愿地接受老师的教导。此爻给我们的警示意义在于对待顽劣异常的学生,在采取正常的教育方式方法的同时,也必须结合实际情况给予他们惩戒措施,来让他们顺从地接受教育,但同时强调,惩戒措施一定要得当,切勿过激,不能把学生当“寇”来对待,要用“御寇”的方式方法来对他们进行惩戒教育,要刚柔相济,严之有度。 通过以上我们对蒙卦的卦辞、彖传、爻辞、象传的分析解读,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教育的前提是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摆正学习的态度,理顺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指明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第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老师首先要自身做到“利贞”,才能实现“蒙以养正”的“圣功”,而且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在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前提下,采用适宜的教育手段来实施教育。比如九二爻的老师阳爻居于阴位,刚中有柔,根据被启蒙的学生的特点,采用的教育方式是“包蒙”,而上九爻的老师则是位至高而自身刚猛,采用的教育方式是“击蒙”,说明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教育必须作到因材施教,刚柔相济而不失中道的原则;第三,四个被启蒙的学生也是情况各异,有蒙昧较深的初六爻,有顽劣异常、品行不端的六三爻,有深陷困境难以自拔的六四爻,还有品德高尚、虚心向学的六五爻,卦中也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给出了不同的教育方式,总的来说就是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教诲下,端正思想,摆正位置,努力做到和老师的教育“相应”,最终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摆脱蒙昧的困境,具体的教育理念和措施我们在前面的解读中已做过分析,在此就不再赘述。 几千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已经认识到,成功的教育离不开品德高尚、诲人有方的老师,而培养出不忘初心、学有所成的高素质人才则是我们中华民族永恒不变的育人宗旨,这充分显示出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鲜明的连续性特征。作为后来人,我们唯有继往开来,以“第二个结合”文化思想为指导,在继承好前人优秀文明的基础上,不断守正创新,为构建我们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而努力奋斗。最后,引用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一句话作为结语以共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王吉梅李畅) 参考文献 [1]《周易》杨天才、张善文著;中华书局出版,2019。 [2]《周易注校译》[魏]王弼撰,楼宇烈校译;中华书局出版,2022:21-25。 [3]《周易折中》[清]李光地撰,杨军点校;中华书局出版,2022:80-88。 [4]《子夏易传》[春秋]卜商撰,主编:林忠军,吕相国导读;华龄出版社,2019:15-16。 [5]《周易本义》[宋]朱熹撰,廖名春点校;中华书局出版,2023:42-45。 [6]《易经对话录》孙映逵、杨亦鸣著;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2016:50-61。 [7]唐艳.尊天性而施教化—蒙卦儿童哲学意蕴阐发[J].《周易研究》.2022年第1期:34-38。 [8]刘振.从《蒙》卦看《周易》的教育思想[J].《周易研究》.2016年第6期:73-80。 [9]江峰《周易》蒙卦多重含义的哲学透析[J].《周易研究》.2005年第3期:19-23。 第1作者简介:王吉梅,女(1971-),河南南阳人,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通讯作者简介:李畅,男(1975-),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哲学、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文章来源:人民教育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