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测绘顶级专家方爱平为全球计量检测技术带来新突破
2020年,地理测绘行业专家方爱平作为项目负责人,申请并承担了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的国家大地空间基准维护项目的子项目“比长基线场信息化改造”。这一项目使用了全球首创的技术,技术水平国际领先,它的成功落实,标志着全球地理测绘行业技术迈向新阶段。 比长基线场是国内外计量检测技术机构普遍采用的高精度长度基准,用于检定全站仪、光电测距仪和GNSS接收机等长度(距离)测量仪器,以确保各类测绘工程的准确可靠。在地势平坦和地质基础稳固的地面上,选定一条视线通道,长度要超过1000m以上。然后在视线通道的地面上选定至少7个地点埋设高度约为1.2m的钢筋混凝土观测墩作为基线点,点间距离是24m的整数倍,便于使用因瓦基线尺丈量基线点之间的精确距离。 在回答为什么会有想要做信息化改造这个问题的时候,地理测绘行业专家方爱平先生便提到了过去所一直沿用的研究方式。 传统的传统检定方法和过程就是按照“六段比较法”的要求,在一条比长基线场上按24m整倍数由近及远地设立7个观测墩,在第一个观测墩上安置被检定的测量仪器(比如全站仪),在其他6个观测墩上安置反射棱镜,并在观测墩上安排人负责将反射棱镜竖起来测量,并读取仪器端和反射棱镜端的温度和气压值,测量完成后将反射棱镜放下去,另一个观测墩上的人竖起反射棱镜并做测量,具体测量方法为:第一个反射棱镜竖起来,其他5个反射棱镜都需要放下去,以免遮挡或干扰测量。当第一个反射棱镜测量、仪器和棱镜两端读取温度和气压完成之后,再将反射棱镜放下去,第二个反射棱镜竖起来,测量完成并读取仪器和棱镜两端温度和气压值之后再放下去,后续的其他反射棱镜依次竖起来,测量完成之后再放下去,并读取测线两端点的温度和气压,以便对距离测量结果进行气象修正。 这种测量仪器(比如全站仪)的检定就是沿用了几十年的“六段比较法”,它的检定过程可简单地概括为:要测量的反射棱镜竖起来,其他棱镜放下去,测量仪器到棱镜的距离(边长值),人工读取仪器端和棱镜端的温度气压值,用纸质表格记录下上述测距边长、温度值和气压值。然后,刚测量过的棱镜放下去,另一个棱镜竖起来,重复上面的测量过程,直到测量完所有的21条组合基线边为止。最后,采用计算软件将每一条基线边上测距值和对应的准确的基线值求差(基线值就是相邻观测墩中心标志点之间的精确距离,事先用经过计量溯源过的24m因瓦基线尺丈量而得到),再利用最小二乘模型计算检定结果。 这种传统的测量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也逐渐的显现出来。1.效率低,占用太多人力资源 一共7个基线点,第一个点上安置被检仪器(比如全站仪),其余6个点上需要每个点上安排一个人负责将棱镜竖起来(测量前)和放下去(测量后),同时要求被测量的基线点上的人读取温度和气压值,再通过对讲机报告给在被检仪器傍边做记录的人。 2、人工读数和报数易出错 比长基线场测量温度和气压采用的是玻璃管式带刻划线的温度计和空盒气压计,最小读数还需要估读,容易看错刻划线(尤其是日照强烈时)而导致读数出错;再者,通过对讲机报数,也容易报错或记录的人听错或记错。 地理测绘行业专家方爱平意识到,应该找一种更加高效精确的方式来进行数据检定。方爱平先生在经过多次的实验对比以及数据分析后,提出了比长基线场信息化改造项目的思路和方案。在减少人力成本方面,方爱平先生提出1.将反射棱镜的竖起来和放下去的人工操作改造成由电机驱动的棱镜升起和下降,省去了6个现场操作棱镜的人工,极大地节省了人工成本;2.将繁琐和易出错的人工读取温度和气压值改造成数字式温度传感器和气压传感器,并实现了现场实时自动读取和无线传输,彻底地去掉了人工读取温度和气压值并用对讲机大声报数的过程;对于提高检测的准确度和效率,方爱平先生制定了一种算法,这是一种将由检定员现场通过对讲机通知哪个棱镜升起和哪个棱镜落下的过程改造成由软件根据特定的算法,并采用无线通讯方式向特定的棱镜传输升降指令,从而实现棱镜的自动升降,避免了因操作棱镜的人走神或注意力不集中而导致的棱镜升降的延误甚至出错,并显著地提高了检测效率。之后再将现场记录在笔记本电脑中的检定数据和计算结果由人工U盘拷贝方式存入单位服务器的方式改造成基线场现场自动传入云端,再由云端及时传回至单位的服务器,便于及时进行数据的检查和检定结果的处理。 由方爱平先生提出并主导完成的这一项目,极大的提高了传统比长基线场的检定效率和准确度,他所提出制定的一系列研究方案更是全球首创,在国际上遥遥领先,时至今日在各个地理测绘研究项目中仍旧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项成果不但彰显了方爱平先生作为地理测绘行业专家的创造力与领导力,更是对于整个地理测绘行业的进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作者:陈秀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