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企经济网
   

新人限时福利

民族语文翻译人才模式研究
2023-08-23 09:14:37 来源: 浏览:20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快推进各民族之间团结奋进,国家大力支持发展民族语文翻译工作。民族语文翻译工作作为新时代我国民族语文工作的重要内容,承担着向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准确及时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促进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等重要任务。2022年12月8日,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学术报告会,在历史文献、多语对照辞书、语言影响、口传文学、兼语现象、通用语的形成、优秀文化的交融、汉字反映的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背景下的语言关系等方面列举实例有效论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可见中国的民族语文翻译对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区域经济、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满足民众需求、推广优秀文化等具有重大意义,在新时代征程中,民族语文翻译的发展值得重点关注。

一、发展经过

从其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少数民族语文翻译以追溯到20世纪初。在萌芽初期,民族地区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少数民族语文翻译主要集中在宗教、传教和文化传承方面。大量的宗教经典和文献被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以满足当地居民的宗教需求。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民族团结,并且投入了大量资源来推动少数民族语文翻译的发展,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和翻译团队、翻译大量的政府文件、法律法规和教材等,以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的需求。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少数民族地区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在这个时期,少数民族语文翻译逐渐与国际接轨,开始参与国际翻译交流和合作。一些少数民族语文翻译的研究成果被国际学术期刊发表,也有少数民族语文翻译人员参与国际会议和翻译项目。近年来,政府和社会机构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少数民族语文翻译的研究和实践也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发展。一些高校开设了少数民族语文翻译专业,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

总体来说,中国少数民族语文翻译经历了从初期发展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再到改革开放以后的国际接轨,近年来得到了很大发展,少数民族语文翻译的一些重要方面关注度也不断提高。

二、现状

中国少数民族语文翻译研究目前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在学术、实践、人才、交流等方面有显著发展。

在学术研究方面,少数民族语文翻译的学术研究逐渐增多,涉及的领域包括对少数民族语言的文本翻译、口译和文化翻译等。一些学者通过对特定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研究,探讨其翻译特点和方法,为少数民族语文翻译提供理论支持。

在实践应用方面,少数民族语文翻译在实践中的应用逐渐增多。一方面,政府和社会机构需要对少数民族语言进行翻译,以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和交流。另一方面,一些民族地区的文化和文学作品也需要进行翻译,以推广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

在人才培养上,在少数民族地区,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始设立少数民族语文翻译专业,培养相关人才。这些专业主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的翻译需求。

同时,中国少数民族语文翻译也开始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翻译交流和合作。一些少数民族语文翻译的研究成果被国际学术期刊发表,也有少数民族语文翻译人员参与国际会议和翻译项目。但是中国少数民族语文翻译研究还存在较多挑战,如资源有限、专业人才不足等问题。

三、人才培养困境

从中国少数民族语文翻译的发展方向来说,民族语文翻译人才培养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民族语文翻译人才培养是对民族语言和文化进行翻译的人才的培养。随着民族融合的发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越来越频繁,对进行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翻译工作的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民族语文翻译人才模式进行研究能够帮助培养具备良好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翻译人才,使他们能够准确地传达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和文化信息。这种人才模式的研究包括对民族语文翻译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适合不同民族语言和文化特点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现在国内的少数民族语文翻译的人才培养主要面临以下几个困境:

首先是少数民族语言处境特殊。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场景相对较少,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动力不足,加上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在整个语言体系中,少数民族语言的地位相对较低,缺乏应有的推广和保护,使得少数民族语文翻译人才的培养受到了限制。同时少数民族语文翻译需要掌握多种语言和文化知识,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要求较高,培养难度大、耗时久、效果不显著。

其次是教育资源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学设施和条件有限,这极大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进步。其次教师队伍相对薄弱,少数民族语文翻译领域的专业教师相对较少,缺乏专业的语文翻译人才培养机构和师资力量,导致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同时也限制了教学内容的深入和广泛。还有少数民族语文翻译人才培养所使用的教材和参考资料相当不完善,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困难,无法满足培养需求,限制了人才的培养质量。

更重要的是现有培养机制不健全。少数民族语文翻译领域的研究和学术交流相对较少,缺乏学术研究的支持和指导,同时缺乏完善的培养机制和评价体系,缺乏长期稳定的培养计划和支持机制,导致培养过程中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这也导致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较为困难。

四、发展规划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对少数民族语文翻译人才培养的支持和关注,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和支持,运用多种策略途径促进少数民族语文翻译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一) 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增加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学设施和条件,改善教学环境,包括建设更多的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等教育设施,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技术支持。

(二)强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大对少数民族语文翻译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力度,通过设立专业学位、开展培训和进修班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建立专业的语文翻译人才培养机构和师资力量。

(三)编写和开发教材和教学资源。加大对少数民族语文翻译教材和教学资源的编写和开发力度,可以组织专家和学者进行教材编写,开展教学资源的研发和分享,提供系统全面的教材和参考资料,丰富教学资源。

(四)加强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语文翻译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提高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可以组织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五)加强与少数民族地区合作交流。通过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合作,加强对少数民族语言的推广和保护,提高其地位和影响力;创造更多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场景,提高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动力,同时加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合作与交流,了解当地的语言文化特点和需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安排,如组织教师赴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教学实践和交流,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六)建立健全培养机制。建立健全完善的少数民族语文翻译人才培养机制和评价体系,制定长期稳定的培养计划和支持机制,确保培养过程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培养方案的制定改良需要关注翻译人才在语言能力、翻译技巧、文化素养、实践经验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不仅能够实现对目标语言书面的理解,还能够适应不同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特点,更好地理解和传达文化信息,为实际的翻译项目和与其他翻译人员的交流与合作的目标服务。

五、总结

根据新时代要求,我们要通过培养实践能力和文化涵养的高素质翻译人才,在社会经济建设、科学传播、风尚引领、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良好示范引领作用,助力各民族及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所以我们需要以客观科学的学术眼光和态度,总结创新民族语文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路径,构建合理科学的民族语文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为民族语文翻译事业源源不断地输入新进人才。

资料来源

[1]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学术报告会[J].民族翻译,2022(06):2.

[2]余华.彝语文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与发展路径[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21,39(05):62-69.

[3]周拉,仁乃杰.汉藏双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从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培养汉藏双语翻译人才经验谈起[J].民族翻译,2020(06):90-96.

[4]加快少数民族知识分子队伍建设[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5(01):13.

(作者:中央民族大学 郭婧、白镜楠)

Tags:民族 语文 翻译 人才 模式 研究 发布者:千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良心揭露柿饼市场惊天骗局!亲赴产地,发现富平柿饼真相! 下一篇“你点我讲”专题讲座走进浙江真..
热门推荐

推荐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