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科大经管学子三下乡:携乡村儿童,显苗药之神韵,绽非遗之芳华
2023年7月15日至7月31日天津科技大学“苗普可及,携手童行”——苗医药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实践团,来到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走进了大山里的瑰宝,跟随非遗苗医药传承人上山采摘苗药并学习苗医药种植技术,学习其丰富的苗医药文化,传承苗医药文化内涵,同时走进兴文县共乐镇福寿村开展“大手牵小手,共同谱写苗医药的未来,振乡村之兴”的爱心支教活动,以非遗传承为核心,开展苗医药文化与现代健康理念的交流。 研学路,识草药:实地参观苗医药研究所,走进大山探索大山里的瑰宝 “苗族医药起源很早,众多文献和传说中,都有关于苗族医药的记载,同时,苗医苗药与苗族人民生产生活实践紧密相关,由于苗族人民生活的地方蛇虫较多,而且古时征战较多,因此,苗医苗药对于跌打损伤、蛇虫咬伤等具有较强的功效。”在非遗传承人的带领和讲解下,实践成员深入学习苗医药历史起源,近距离参观园内种植的各类苗医药。在苗医药文化博物馆、医药体验中心、研发中心和非遗苗医药古方疗法培训中心,苗医药文化、苗医药产品、苗医药文创以及苗族特色和非遗也被一一展示。实践队员不仅了解到苗医药文化的历史、理论和疗效,还学习到哪标贡(草珊瑚)、嘎若(重楼)、蓓巴果介(鸡冠花)、比干掠(麦冬)等常用苗医药药材的药用价值,并亲身体验苗药香包配、盛、秤、放等制作过程。
图为苗医药研究所罗医师为实践队介绍苗医药药草的药用价值 药材好,药才好:融合传统苗医药文化与现代健康生活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关系到苗医药的前途和命运。当前,苗医药面临着传承不足、创新不够的局面,严重制约着苗医药的发展。传承是为了保根,没有传承就不能正本清源;创新是为了提升,没有创新就不能与时俱进。惟有秉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才能推动苗医药高质量发展。实践队员在研究所体验馆罗老师的带领下,在康养体验区领会健康生活方式新潮流体验,康养体验区还划分了休闲养生区、亚健康调理区、理疗康养区、情志调理区、运动养生区、现代养生区等养生保健区域。在研学游体验区设有测试试验区、加工制作区,可开展药材识别、药材加工、膏丹丸散剂型制作、手工产品制作等项目,针对不同年龄段开展体验的内容,做到精准式服务,实践队员们也亲身感受到了苗医药与现代元素的创新交融。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苗医药研究所体验制作苗医药防疫香包 习种植,领技术:走进苗医药种植基地,学习粮药复合种植技术 “粮药复合”让土地变身“聚宝盆”,“中间的空地种植苗医药淫羊藿、玉米,这就是间作。”当地负责人又称,“我们种植山上有的道地药材品种”,中草药本身就来源于山上,这种模式不仅节约、经济,更让药材抗病灾、旱灾能力更强,生态、经济、品质效益三合一。7月25日实践队成员走进大坝苗族乡,在兴文县农村农业局高站长、刘主任以及大坝苗族乡曾书记的带领下,参观苗医药淫羊藿种植基地,虚心请教学习种植技术以及新型粮药复合种植技术。粮药复合种植技术可以将现有大田栽种的药材土地资源,在相互不影响的情况下,混作粮食作物,做到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经济效益。调研学习后实践队得知农民在技术上还有所欠缺,需要加强技术培训。同时,由于淫羊藿种植要求比较高,需要大量的人工去进行除草除害,实践队成员也向当地负责人提出建议在苗族乡积极引入数字化运营种植,当地负责人对于实践队的提议表示肯定,实践队将致力于解决种植瓶颈,研究创新方法,传承发扬好苗医药种植技术。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大坝苗族乡苗医药(淫羊藿)种植基地学习了解种植技术后与当地领导和负责人的合照 携童行,振村兴:携手乡村儿童,绘就振兴篇章 实践队于2023年7月15日至7月23日在兴文县共乐镇福寿村童伴之家,通过支教的方式携手乡村儿童,绘就苗医药文化传承与乡村文化振兴新篇章。实践队针对乡村儿童,通过开展苗医药文化知识讲座、课程等形式,普及苗族传统医学的基本理论、药材种类、制剂方法等知识,让儿童了解苗族传统医学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另外,组织文化活动,举办绘画比赛、文化知识竞赛等,让乡村儿童更好地了解当地的苗医药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认识。实践团队坚信,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的苗医药传承的种子,一定会在未来长成参天大树,助力苗医药传承,助力苗医药文化发扬光大。在支教结课仪式上,实践队员真心祝愿每一位孩子都能坚守初心,承担起传播苗医药的重任,在凤凰花开的路口离别,最后在山顶相见。
图为实践队员与乡村儿童在兴文县共乐镇福寿村童伴之家举行天津科技大学“三下乡“支教结课仪式时的合照 寻非遗,扬传承:寻访非遗苗医,照亮传承之路 2023年7月24晚时分,天津科技大学“苗普可及,携手童行”实践队走进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寻访了非遗苗医。踏着月色,团队成员走进了非遗苗医第五代传承人杨丽娜的家中。杨聪,清光绪初年毛村苗医,在长期的行医过程中,总结出了苗族接骨医药疗法并世代相传。从杨聪传承延续至杨春廷、杨仕友、杨世树、杨丽娜,历经五代,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为当地群众的身体健康做出了显著贡献。在家族传承文化的熏陶下,杨丽娜刻苦学习,从小便掌握了非遗接骨医药疗法,为当地村民接骨疗伤。此次寻访之旅,实践队见证了苗药文化星火相传的不易和非遗苗药疗法的巨大魅力,同时期待着越来越多的同行者与实践队一道助力苗医药的传承发展,期待苗医药能够为健康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图为实践队员踏着月色寻访非遗苗医,走进非遗苗医接骨古方疗法第五代传承人杨丽娜的家中 此次实践活动,天津科技大学“苗普可及,携手童行”实践队在乡村振兴的视阈下,采用微观视角观察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的苗医药文化传承现状;进行实地寻访调查,探究苗医药文化在新时代下乡村振兴推进背景下与现代化的联结程度、互动作用、未来挖潜;挖掘苗医药与现代元素的碰撞,跨界,融合,通过调研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携手乡村儿童,助力乡村振兴,共谱苗医药传承与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他们将自己所学专业与当地苗医药特色文化相结合,手绘“乡村振兴”之路、送“苗医药”下乡,探寻“非遗”故事、开展爱心支教……在乡村振兴的新图景里,他们留下了自己的青春印记,让民族医药文化传承创新之花开得更盛更艳。(通讯员: 杨稀 杨犁 王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