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企经济网
   

新人限时福利

2020见证光明| 光明科学城:任重道远的“领先一公里”
2020-06-23 12:00:06 来源: 浏览:2115

6月18日,深圳湾实验室正式入驻光明,光明科学城迎来又一重大基础科研机构,这是见证光明的又一个“高光时刻”。49支科研团队、数十位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参与实验室建设,让光明提速创新的赛道,有了更厚重的地基。

此时,另一个坐标——光明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内,专注国际前沿药物领域研发的新阳唯康最近又完成了一批抗癌药、术后止痛药的研发。不久的将来,这些特效药有望完成临床检验,造福民生。

5年前,新阳唯康创始人田芳与两位洋闺蜜一起落户光明创业,在药物晶型创新及光谱数据智能模式识别等应用基础创新领域深度开发,直面国内临床急需的技术瓶颈。如今,三位女博士麾下的团队,已申请相关专利30项。

这是科学家们在光明这片创新热土锐意开拓,开辟“领先一公里”赛道的生动缩影。

强化创新策源, 领先一公里成竹在胸

2018年4月,深圳决定在光明区集中布局大科学装置群,建设科学城。时隔两年后,《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光明科学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的若干意见》重磅出炉。承担着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重要使命的光明科学城,正是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献上的一份绝佳“生日礼”。

图片3.png

图片说明:光明科学城整体鸟瞰图

呱呱落地后,光明科学城没有亦步亦趋,而是站在历史坐标上长远考量行业发展趋势,扎稳马步,瞄准世界一流,以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核心,以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为主攻方向,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战略支撑、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区、原始创新和未来产业策源地

因为,光明深知,没有创新策源能力,没有核心优势,科技创新就很难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转变,很难进一步提升深圳乃至更大范围内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站上国际价值链的顶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科技创新并非时时可以靠在“巨人的肩膀上”“弯道超车”,只有坚持创新策源上下功夫,才能突破科技壁垒,占领先机。

深圳兰度生物创始人佘振定就跑出了一个可行的路径。

作为典型的80后,佘振定17岁就考上清华大学,保送直读博士,26岁博士毕业。彼时,佘振定发现很多高端产品都被国外进口产品垄断,价格昂贵。2010年,他发起创办深圳兰度生物材料有限公司,落户光明,致力突破皮肤重建、骨再生等生物材料技术壁垒。

历时3年多,经过一次次探索、试验,一次次推倒重来,佘振定和他的团队终于自主研发出了人工皮肤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而在此前,只有欧美少数国家掌握这项核心技术。

挣脱“卡脖子”之绳索,这正是佘振定破釜沉舟的动力所在。

“这一次疫情倒逼全球经济科创格局的剧烈调整,促使人们更加意识到强化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掌握核心技术的重要性。”有识之士一言蔽之:只有夯实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才能牢牢地把创新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不再被人"卡脖子""扼命门",深圳由此才能不断迈向全球创新链、价值链的顶端。

利好总是不断“飞”向光明科学城。近期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委联合印发《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首次将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写入国家公开发布的文件。这意味着,深圳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聚焦于为解决决定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和“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贡献“深圳力量”,光明科学城将担负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与此同时,在《若干意见》中,深圳提出了要在光明科学城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的科技研发“新体系”、催生实现重大科学突破和引领产业发展的“新成果”、打造全球高端创新人才和团队汇聚交流的“新平台”、建立充分激发创新要素活力的科技管理“新机制”、开创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深度融合的“新局面”,彰显了深圳乃至国家在光明科学城建设上的宏阔视野和深刻洞察。

聚焦应用基础研究,“执牛耳”理念折射高端占位

置身于“领先一公里”的赛道上,避免受制于人,只有“执牛耳”。而在科技创新领域,要想快人一步投入应用,赢得优势,必须牵住应用基础研究这个“牛鼻子”。

“如果说上海的科学城更注重基础研究,那么深圳的着力点便是应用基础研究,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攻克哪个方向。”一位落户在光明的科学家分析,基础研究有两类,一类是看不见、高大上,属于未来可以改变后天的。做后天的事情需要很久很大的积累。另一种是可以在不久的将来投入应用,是今天的世界需要的。这一类更契合深圳的实际情况。

既做基础研究,也做应用基础研究,但更加聚焦应用基础研究,是光明科学城有别于其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鲜明特点,即要致力于解决制约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目前,光明科学城规划了以应用基础研究为核心的六大装置。其中,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这两大装置已经进入了主体施工阶段,综合粒子设施、精准医学成像、材料基因组等第二批科学装置正在抓紧开展前期工作。

图片4.png

图片说明:光明科学城科学组团鸟瞰图

光明区的两位党政主官,为光明科学城的蓝图做了最好诠释。

光明区委书记王宏彬表示,将聚焦信息、生命、材料科学与技术等 3个重点学科方向,构建以智能产业、新材料产业、生命科学产业为主导,以特色服务产业为支撑的“3+1”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光明的产业引领力和竞争力。

光明区区长刘胜在阐释光明科学城的亮点时强调,“更加聚焦应用基础研究,主攻方向比较明确,利用其成果可在较短时间内解决产业应用的应用基础研究。”

一批重大基础研究机构的加持,让此番远景渐入佳境。

“深圳的城市发展路径和定位,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仅做纯理论的基础研究。”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所长王立平,同样对于应用基础研究有着深切的洞察。

作为光明科学城最先开工的大科学装置之一,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项目总投资约12亿元,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牵头筹建,未来该院下属的脑认知和脑疾病研究所将全部搬迁至光明科学城。王立平认为,这些设施将极大提升深圳市生命科学基础、临床前应用基础研究以及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推动深圳市类脑智能产业的发展。

6月18日正式入驻光明的深圳湾实验室,攻克方向则是瞄准了生命信息、新材料、生命健康、创新药物这些契合现实需求的“黑科技”。

入驻当天,镁光灯下,深圳湾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颇为感慨。他说, 2020年,实验室积极承接科研任务,针对新冠肺炎开展联合攻关,在核酸测序、药物试验、抗体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寄望未来,詹启敏认为,要突出原始创新,形成国际制高点,早日建成具有国际和国内重大影响力的一流生命信息和生物医药创新高地。

接踵而至的,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将陆续进入光明科学城。这些应用基础研究机构,将全面参与区域自主知识产权研发,提升科技核心竞争力。

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一批前沿交叉研究平台也将纷至沓来,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形成交叉融合的链条,协力为光明区科技创新注入“加速度”“新动能”。

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构建创新生态链条

然而,科技成果如果无法顺利转化,就会变成“橱柜里的玩具”。

最近一段时间,“沿途下蛋”成为光明的热词。这是对“科研—转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创新生态链的形象比喻,光明科学城应用基础研究的定位,决定了其建设发展中更注重以产业需求为牵引,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效率。

毫无疑问,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长周期过程。对于光明科学城建设者和参与者而言,如何破除科技成果转化的时间“魔咒”?

“不一定要从头走到尾,合适的就走合适的一段。”光明区人大代表、卫光生物董事长张战认为,以生物医药行业为例,传统上是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长周期的发展模式,但是现在卫光生物在探索一种新的模式。他解释说,具体应由专业公司来负责不同的阶段,比如说,对应每一个基础研究,可以分离出不同的应用,进而转化成不同的产品,从而缩短周期,控制风险实现收益。

5月18日,位于深圳光明科学城核心区域的卫光生命科学园(二期)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这片优美的园区,将积极融入国家生命科学发展战略,与“双区”建设和光明科学城发展形成共振,打造全球一流生命科学园和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创新名片。

“深圳的创新成果产业转化,是时候需要厚积薄发了!”对于创新成果转化,深圳卫光生物副总郭采平深有感触。作为深圳生物医药行业的一位见证者和参与人,郭采平坦言,深圳生物医药基础研究落后于环渤海、上海苏州甚至西南地区。

现在,让郭采平兴奋的是,光明科学城布局的重大基础研究装置是国之重器,将填补前端研发的短板,一改过去购买技术的被动局面。同时,卫光生命科学园项目将构建一个全新的生态平台,把基础研究源头创新迅速转化为产品,应用到临床,与光明科学城产业发展形成共振。

筑“巢”引凤,激活科学城创新发展动力源

全球学术人才招聘;

分子生理学研究所2020年博士后招聘;

有机催化课题组和香港科技大学黄湧课题组2020年招聘博士后;

分子生理学研究所2020年全球学术人才招聘……

图片5.png

最近,深圳湾实验室官网密集发布的招聘公告,成为光明科学城筑巢引凤的生动写照。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创新人才,谁就能产生一流的创新成果。世界一流的高端科创人才,同样是光明科学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跑好“每一公里”的不可或缺的智囊保障。

药学博士出身的田芳,对人才二字的含金量,更是感同身受。她坦言,这里比较接近新西兰留学的环境,闹中取静,适合做研发。让她感动的是,新阳唯康这个“海归+老外”的团队落户光明后,光明区给他们很多起点上的帮助,为他们促成了很多科研合作。

引人注目的是,在新阳唯康的公示栏内,毫不讳言最核心的资产——科学委员会成员的照片摆在了最显著位置。这些人员均为新阳唯康创业团队核心成员的博士导师或博士后导师,有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科学委员会主席、欧洲固体药物协会主席、欧洲联邦制药科学会监督委员会主席及哥本哈根大学产业化中心负责人……

“希望光明区充分利用深圳独有的国际化视野,集聚更多优秀企业,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吸引世界一流人才。”田芳如是表达期许。

不只是科学家等高端人才,如何让多元化的技术精英风云际会、落地生根,也是光明的“必修课”。

光明未雨绸缪,早已先行一步。“5年前,欣旺达光明园区还是一片荒地,如今园区的3个子公司已经有6000余名员工,公司的业务加速拓展。我们很多高管非常看好光明,在光明安家落地了。”欣旺达电子总裁助理尹庆玲回忆。她的朴实话语,证明了一切。

光明区政协委员王龙江认为,光明引进产业领域顶尖人才,推出“鸿鹄人才2.0”计划,成绩显著。但是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方面仍存一些短板:高层次人才比重偏低;高层次人才保障服务不到位等。

如何更快更好地吸引高层次人才来光明就业创业?现在,《若干意见》政策的出台,让他这些担忧逐渐化解。

按照《若干意见》,光明科学城将推行精准引才创新举措,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建立高水平人才引进管理机制,集聚全球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人才高地。其中,推广使用人才双聘制度、加大引才力度、加快推进技术移民试点等创新举措,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

探索还不止于此。

“新兴产业的崛起必将激发创新创业市场巨大的潜力,对于人才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有一个创新创业的活力。”日前,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吴江做客光明科学城人才发展研讨会时支招:光明科学城人才工作要发挥制度优势、人才生态发展优势和人力资本优势,建立人才协同治理新模式、更加有效的人才体系和人才治理大数据信息平台。

光明区科创局的一位人士也认为,“未来或将尝试创新体制,放松对体制内的身份认同,鼓励科学家创业,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科学空间外壳之下,呈现未来城市“新形态”

博士毕业后,郑华玉扎根光明十年有余。她从基层干起,扎实推进光明科学城及重点区域规划及开发建设。让她津津乐道的一件事,就是推动华星光电G11项目一期建筑物约20万平方米的清拆工作在35天完成,并顺利开工建设。

海军军转干部、光明区新湖街道执法队队长张奇志,对此同样深感自豪:他带领队员提前 9 天就全面完成 527 份全部计划协议签订任务,为科学城的建设速度加码。

在光明科学城启动区项目土地整备“攻坚战”中,这只是无数个拼搏奋战故事的微缩影。

加快推进科学城土地整备任务,为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腾挪出发展空间,是这两年光明科学城建设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从短期来看,光明科学城是一个科学空间,从全局来看,它最终呈现的是一种未来创新型城市的“新形态”。

图片6.png

图片说明:光明中心区规划效果图

近年来,光明区不断提升城市“软环境”,让“科学家的家”更加舒适。在城市配套建设方面,着力于打造独具风情的城市环境,规划光明科学城中心区,围绕2平方公里的科学公园来布局,目前深圳科技馆(新馆)已经开工;光明科学城核心片区全域景观提升工作也正在快速推进。华侨城集团正在光明打造新一代的旅游产品光明小镇,花海、绿道等深圳新的打卡热点已逐步向市民开放。全力打造一流教卫文体配套,近三年将新增接近3万个学位,未来五年还要再改扩建32所公办学校,再新增5.9万个学位;加快建设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深圳)二期、深圳市中医院光明院区,支持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光明)创建三甲医院;未来五年至少建设18个公共住房项目,可提供超过4万套公共住房。

交通设施方面,光明区将加快光明城站枢纽综合体建设。现在,光明城站10分钟可达深圳北,20分钟可达福田,29分钟到达广州南站,35分钟可达香港,光明区进入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都市生活圈”。

第一条通往光明的地铁线——地铁6号线将于下半年通车,6号线支线、13号线北延段等也力争今年动工建设。龙大高速、南光高速将进行市政化改造,市民往返于福田、南山、香港、广州等地将更加方便和便捷。

近日,《光明科学城空间规划纲要》,获深圳市人民政府批复通过。《纲要》除了明确要在光明科学城形成疏密有致、山水共融的 “一心两区,绿环萦绕”科学城空间布局。还从公共服务、交通网络、智慧城市等方面进行了谋篇布局,计划引入国际顶尖的医疗、文体等资源,增强科技特色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建成国际化高品质的优质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与深圳其他的行政区不同,握持着科学城“明珠”的光明区作为后起之秀,在理念创新、政策创新、空间创新、人居创新、运营创新乃至激励创新等多个层面,都植入了先行先试、先行示范的DNA,这些元素汇聚在一起,构成了这座城市可以期许的科创之城图景。

谋定而动,光明不远。一座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世界一流科学城建设画卷正在加快铺开。

结语

先行示范者,探路一种新的可能

从一城观大局。

见所见,更要见未见。

无可否认,在疫情的影响和未来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光明乃至深圳将面临着客观困难。短期的低谷,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事实,但是,光明科学城的脱胎换骨,让人无限憧憬。

“大科学装置全部建好,我们可能退休了。但是,看到优秀的接班人才前赴后继,大家相互托举,想到光明科学城的惊艳亮相,我觉得这辈子活得很有味道。”光明的一位公务员如是坦言心声。

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曾表示,“要提高站位和视野,对标国际国内最高水平最高标准,久久为功打基础、谋长远,扎实推进光明科学城建设”;市长陈如桂要求,“要对标全球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用最先进的理念、最好的规划、最好方案全力把光明科学城规划好建设好,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

各界的寄望和期许,都在慢慢兑现。

光明科学城是“从零到一”的杰作,更像是一位先行示范的探索者,在政治、经济、体制、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步步为营,走稳"最先一公里",跑赢“最后一公里”,从概念到规划,再到现实,应时而生,应势而成,传承了40年的新特区精神,承载起全面提升深圳科技创新能力的时代重任,为深圳、粤港澳大湾区乃至中国的创新发展,探路一种新的可能。

Tags:2020 见证 光明 科学 任重道远 领先 公里 发布者:小军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良心揭露柿饼市场惊天骗局!亲赴产地,发现富平柿饼真相! 下一篇亚琦集团中国赤峰·亚琦国际物流..
热门推荐

推荐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