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闯出致富路
出村、进城,这是不少农村人共同的轨迹,李强曾经也是这进城务工大军中的一员。因为爱折腾,他曾背负一身债务;也因为爱折腾,他逆流而行,回到家乡当起了一名振兴乡村的“新农人”。从负债三十万到年入三十万,他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2017年3月5日,李强在福建省顺昌县墩头村田间浇灌 李刚供图 打工人变身新农人 李强是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墩头村人,2011年初中毕业,他便在外辗转打拼。从广州到福清,从工厂小工到车间主任,李强一路成长,积累创业资本。 2013年6月,李强前往安徽合肥创业,开房产中介,当“租房小哥”。由于对租房市场缺乏了解,2017年,创业失败并负债30多万的他举步维艰。 回首当年,李强自嘲道:“看花容易,绣花难。那段时间,天天有人来追债,我整宿整宿地睡不着,现在想起来,真是在‘渡劫’”。 “在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面对失败,李强没有消沉。他开始静下心来梳理自己走过的路,反思创业失败的种种原因。“既然未知的领域容易栽跟头,那我就从熟悉的领域开始干。我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在田里长大。我要回到农村,回到田里去。”李强下定决心并踏上了返乡之路。 “创业不用去远方,家乡就是好地方。”这是墩头村副主任朱承龙的口头禅,听说村里回来了一个“90后”,朱承龙第一时间就向他送上了关怀,经常上门走访并鼓励他扎根家乡,重新开始人生的新旅程。 在朱承龙眼里,年轻人有活力有干劲,有知识有能力,在乡村振兴政策支持下,在乡村有着更广阔的空间,正是大展宏图的好时机。 可种什么农作物,让李强犯了难。埔上烟草站站长张祖华了解情况后,向李强详细介绍了现代烟草农业已不同以往,机械化耕作、专业化服务、精细化指导,各项政策扶持也及时到位,烟农实现“轻松种烟”。 2017年,李强下定决心承包了墩头村20亩土地,开始种烟。从此白天他在田间辛勤耕种、挥洒汗水,夜晚就在灯下埋头苦学农业种植、栽培技术。李强回忆:“那段时间,我有空就往田里跑,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时刻关注着田里的变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李强的悉心照料下,第一年他管理的农田就取得了丰收,产生经济效益12.57万元。“与之前一年下来的辛苦收益对比,现在在家种田就能有可观的收入,还可以照顾家里,我心里踏实多了”。
2019年3月2日,李强(左一)在福建省顺昌县墩头村田间与技术员何春红(右一)探讨现代化农机运用前景 李刚供图 小农机蕴藏大财富 村里人一开始并不看好他,认为这个“90后”下田是三分钟的热度。没想到李强越干越来劲,不仅很快学会了田间管理的技术要领,还操作起了各种智能农机。 2019年,在政府和村委的帮助下,李强在墩头村顺利流转了53.8亩土地,并陆续购置了开沟机、大型深翻起垄机等专业化农用机械,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每亩农作物产量同比增加了20%左右。这些“高大上”的智能农机也让李强成为了附近小有名气的科技“新农人”。 “时代在发展,咱们农民也不能落后,要变‘汗水农业’为‘智慧农业’。”为带动大家一起致富,李强毫无保留地将“秘诀”传授给乡亲们。“跟着他学了不少技术,种田的效益提高了,干活也轻松多了。”村民叶土生对这个年轻人打心底里佩服。 新农人带来新气象 短短几年,李强完成了从“新农人”到“兴农人”的华丽蜕变,他的农田种植规模也从最初的20亩发展到现在的101亩,是全县种植规模超百亩的两名农户之一,年收入超过三十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新型职业农民”。 日子越过越红火,李强还有一个更大的愿望。“千好万好都不如把家乡建设好。村里的青年人才不断外流,只留下老人和妇女,我想告诉这些年轻人只要踏实干事,在农村创业一样能致富。”李强满心憧憬地说道。 李强努力将理想付诸于行动中,充分利用墩头村优良的地理条件,积极引导农户们组建产业联合组和专业化服务队伍,探索产业综合体试点建设。 “我们先后尝试了机插水稻、稻花鱼养殖、水稻制种等多种增收途径,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与效果。希望能通过此次试点建设,带动全村农民增收。”李强激动地说道。 在李强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返乡。2021年,墩头村发展为顺昌县第一个“千亩村”,闲置的土地被“唤醒”,成为农民增收的“金土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