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兄弟造铜板画起源故事
在清德宗光绪六年,大名府清丰县(今: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当时的张县丞因喜好书法,希望把自己的书法永久保存,就公开招式,谁有办法能够把字迹永久保存,防水防火,我就奖励一百量宝银,通告一出,很多人效仿,尝试。 周氏兄弟(法义、发府)因有一次打造铜质器械的时候,不小心把银元掉落到了敲打铜器的墩子上,使打出的铜器印有银元印记,两兄弟机智一想,为何不可以把文字印到铜片上保存呢?说干就干,两兄弟先是把张县丞的字迹用烙印的方式,在木板上雕刻出模版,在把烧好的铜板放上去敲打,反复尝试,有明显不错的效果,但是字体是凹下去的,不明显,而且敲打费劲,经过日日思想,两兄弟突然想到,为何不把铜板做成薄片,让模版从敲打一面凸出来,说干就干,经过反复尝试得到了很不错的效果,但是他们发现成型的烙印呈现黑色,没有光泽,在外观上不好看,又陷入的瓶颈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两兄弟逛街被商铺上铜镜闪到眼睛,因此他们就猜想,为何不把凸出来的部分擦亮呢,从而得到了不错的效果。 两兄弟高兴的拿着东西去找了张县丞,张县丞看到了这个东西,甚是喜爱,连连夸赞,不仅给了周氏兄弟赏金,更是给两兄弟下达一个艰巨的任务,他让两兄弟把自己喜好的一副山水画做出来,当时那幅画长4尺宽2尺。 周氏兄弟二人,用半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这份巨作,他们利用模版的深陷来呈现出这幅画的深浅,用打磨石,打磨出了不同程度的亮度,从而使作品不仅在凸出的程度上和颜色上都拉开了层次。 张县丞看到这次的作品,更是为这个工艺起名“铜板铜画”,民间更有了“周氏铜板铜画”的流传。 有了张县丞的支持,两兄弟对此技术不断改进,招收学徒,当时一对夫妇结婚,要求周师傅可以为他们定做证婚词,这就有了铜板婚书的流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