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刹车系统的秘密,不看不知道
“当一件事情足够重要,即使身处逆境,你也必须迎难而上。” 上面这句话,来自于特斯拉的老板埃隆·马斯克,也是让我决定写这一系列文章的动力之一。在信息泛滥、真假难分的时代,我想做一个对真实性负责的人。 开篇之前,想问个问题,“当开车途经一个陌生城市,车胎扎了。你想找一家手艺好又不黑心的补胎店,向当地司机打听、使用不同的app搜索后,却发现答案千差万别,请问该怎么办?” 是不是觉得有点魔幻?很多时候现实情况是,当你不得已选了一家网上评价还不错的店,却发现真实情况与网络评价并不一致。不但花了比预期更多的钱,师傅的手艺还很一般。
我们不得不承认,不在现场的大众,对一个人、一件事、乃至一个国家的好恶,很大程度上受限于信息的传播者。 当下自媒体时代,传播成本急剧降低使得信息总量爆炸性增长,人们可以快速、便利地获取想要的内容,同时又迷失在海量信息中。就像上图所描绘的,平时没人要的牛粪,在特殊时期的印度成了外敷“特效药”,甚至还需要花钱购买。 正因舆论导向对人们想法的侵蚀,不少中国网友一边嘲笑着涂牛粪的印度人,一边却又做着和他们类似的事。那么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如何破解信息困局呢?答案只有一个——将信息放入知识系统中去判断真伪。 作为特斯拉刹车测试三部曲的首篇,本文旨在讲解汽车知识与驾驶技术,便于大家理解后面会讲到的内容。 为寻找真相,补全河南安阳特斯拉事故中所缺少的必要拼图,我们在安全且封闭的环境下,进行了10多个小时的测试与拍摄。因此内容篇幅较长,文章将分成上中下三个篇章,从安全驾驶知识到严谨的事故分析,相信一定会让读者有所收获,解除心中疑惑。 本文分三个部分展开,分别是: 1、特斯拉刹车系统的运作方式 2、如何正确使用刹车系统 3、如何读懂特斯拉数据报告 # 特斯拉 # # 刹车系统的运作方式 # 特斯拉刹车系统与传统汽车的刹车系统基本无异,并没有网上传得那么玄乎其玄。比如刹车失灵是分时操作系统的弊端、软件BUG会导致检测不到刹车信号、动能回收优先刹车踏板等,这些都是不可信的。 首先,特斯拉所使用的linux确实是一种非实时操作系统(“分时系统”是一种不专业叫法),但这个系统仅限于MCU电脑的运行,即娱乐系统、屏幕显示、导航等,自动辅助驾驶、刹车、电机都是使用独立硬件控制,与MCU无关。这也是为什么即使遇到黑屏或死机,刹车、方向盘、油门、转向灯、换挡完全不受影响的原因。
其次,特斯拉的刹车是最简单的液压刹车,属于物理连接,并不是电子连接,所以从电脑层面根本无法阻断物理连接。除非遇到刹车皮、刹车盘、刹车油管等物理破损或严重热衰竭这类情况,否则刹车不可能失灵。所以,真正的刹车失灵是刹车踏板变软,而不是变硬。 # 如何正确使用刹车系统# 刹车安全的组成 刹车安全由两部分组成——被动安全(车辆)和主动安全(驾驶员)。在大多数紧急情况下,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驾驶员本身(即主动安全),所以学习安全驾驶技巧,提高驾驶技术就是最好的主动安全措施。熟练掌握后将具备比较高的避免事故能力,尤其在突发情况下,将很大程度保证车辆与人员安全。
驾驶坐姿 很多人开车时喜欢把座椅调得十分靠后,身体比较舒展,这是完全错误的。坐得太靠后,你的腿部就无法在完全踩下刹车踏板时保持弯曲。最后只能用脚腕力量踩刹车,无法借助腿部力量。这在刹车距离表现上,至少存在20%的差距。另外,发生事故时,腿伸得太直无法帮助卸力,可能会导致腿部受伤。正确驾驶坐姿是在把刹车踏板完全踩下后,腿部仍保持弯曲状态。 正确使用ABS系统 ABS系统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触发呢?答案是当轮胎抓地力低于刹车制动力时,比如在有水的环氧地坪或类似地面,只需轻踩踏刹车踏板,就可以激活ABS,原因是轮胎抓地力大幅下降。在ABS系统触发后,唯一正确的刹车方法就是一脚踩死,直到车辆完全停稳或降低至安全速度,方可松开刹车。这期间,可能会遇到刹车踏板变硬、弹脚等情况,不要惊慌,这是完全正常的。千万不要松开刹车踏板或点刹,否则会中断ABS的运作过程,并增加制动距离。 紧急情况下的刹车方法 “快踩、慢松” 果断且快速地踩死刹车踏板,以求在最短时间内建立最大制动力(蓝色线),让制动系统来完成剩下的工作。切忌缓慢加力(橙色线)或中途松开刹车踏板,这会明显增加刹车距离。另外,如果你不打算把车刹停,仅减速至安全速度,那么脚不应该突然离开刹车踏板。缓慢释放刹车踏板,逐渐减小制动力,才是正确的刹车方法。
#如何读懂特斯拉数据报告 # 这里我举两个例子,一是安阳事故特斯拉官方数据的专业名词解释,一个是特斯拉Model3P版自动生成的行驶数据解读。
Driver applying brakes:司机踩下刹车踏板 ABS EVENT ACTIVE FRONT:前轮ABS防抱死系统已启用 ABS EVENT ACTIVE FRONT REAR:全轮ABS防抱死系统已启用 AEB自动紧急制动: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e,简称AEB,是电脑在判断车辆与前车、行人、动物等小于安全距离时主动刹车来避免或减轻碰撞事故 RCM a108 crashAlgoWakeup:系统检测到车辆碰撞,打开安全气囊
上图是我从自己车辆上下载来的行驶数据,在下一篇文章中,会大量引用这个数据。目前,特斯拉Model3P版自动生成的行驶数据共计29项,分别是:
1. Lap 圈数记录第几圈,自定义起点,第二次通过起点计第一圈,第三次通过计第二圈,以此此类推 3. Speed (MPH) 速度单位是英里/时,为方便阅读可改为公里/时,方法是乘以1.61 4. Latitude (decimal) 纬度十进制,显示车辆所处的纬度 5. Longitude (decimal) 经度十进制,显示车辆所处的经度
6. Lateral Acceleration (m/s^2) 横向加速度单位是米/秒的平方,为方便阅读可改为G值,方法是除以9.8(这里插入一个小知识,G值就是重力加速度。地球的重力加速度是9.8m/s²,可以理解为跳楼的速度,也就是地球的标准重力加速度,为1个G。特斯拉车辆在正常行驶时属于平面运动,会受到前后左右四个方向G值的影响。极限驾驶时,车辆G值可以突破一个G,在这种情况下,人体会承受超越自身体重的重量负担。)横向的加速度表示汽车在转弯的时候,侧滑极限是多少,代表车辆的操控性能。
8. Throttle Position (%) 油门踏板开度单位是百分比,0表示没踩油门,100表示油门被踩到底 10. Steering Angle (deg) 转向角度 单位是度,特斯拉Model3的方向盘最多可以旋转720度,即2圈 11. Steering Angle Rate (deg/s) 转向角速率 单位是度/秒,表示打方向盘速度的快慢 12. Yaw Rate (rad/s) 横摆率也叫横摆角速度,单位是弧度/秒,表示车辆的稳定程度 13. Power Level (KW) 输出功率单位是千瓦,为方便阅读可改为“马力”,方法是乘以1.36 14. State of Charge (%) 电量就是我们常说的SOC,单位是百分比 15. Tire Pressure Front Left (bar) 左前轮胎压力单位bar,特斯拉的标准胎压为2.9bar。轮胎压力受热胀冷缩影响,在剧烈驾驶后会明显增加,而寒冷的冬天会明显降低。(这里插一个使用小技巧,城市驾驶可适当降低胎压,如2.6bar,可提升舒适度;长途旅行增加至3.1,可以减少滚动阻力,提高续航里程。增加或减少胎压后,记得在维护里选择“学习新压力”,不然可能会引起胎压报警。) 16. Tire Pressure Front Right (bar) 右前轮胎压力 17. Tire Pressure Rear Left (bar) 左后轮胎压力 18. Tire Pressure Rear Right (bar) 右后轮胎压力 19. Brake Temperature Front Left (% est.) 左前刹车温度单位是百分比,这个刹车温度是电脑推算出来的,不是根据卡钳上的温度传感器,所以并不完全准确,仅作为参考 20. Brake Temperature Front Right (% est.) 右前刹车温度 21. Brake Temperature Rear Left (% est.) 左后刹车温度 22. Brake Temperature Rear Right (% est.) 右后刹车温度 23. Front Inverter Temp (%) 前电机(逆变器)温度当温度过高后,车辆会被限制动力 24. Rear Inverter Temp (%) 后电机(逆变器)温度 25. Battery Temp (%) 电池温度特斯拉车辆的电池与电机互为辅助,电池冷时,由电机帮助加热;电机热时由电池帮助降温,通过全车的液冷系统相连,当电池过热时,车辆动力下降 26. Tire Slip Front Left (% est.) 左前轮胎打滑率安装在四个车轮的轮速传感器可直观显示不同车轮的打滑率,并由电脑重新分配动力。在eLSD(电子限滑差速器)和前后双电机的帮助下,可精确控制车辆动态。(另外,再插一个小知识,0打滑率并不是轮胎抓地力最强的时候,正常路面上,打滑率在6-10%才是轮胎抓地力最强的时候。) 27. Tire Slip Front Right (% est.) 右前轮胎滑移率 28. Tire Slip Rear Left (% est.) 左后轮胎滑移率 29. Tire Slip Rear Right (% est.) 右后轮胎滑移率 结语 驾驶者对爱车越熟悉,越能清晰理解车辆的动态反应,及时读懂车辆给予的反馈并作出对应操作,这才是增加驾驶安全与驾驶乐趣的正确途径。
|
|||||||||||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