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企经济网
   

新人限时福利

“还有可能吗?”成为热门打卡地后,是谁在参与当代艺术?
2021-04-06 17:34:44 来源: 浏览:270

4月1日-7日,北京、上海、成都、重庆、深圳五城同期展出了一件艺术作品——在当地中心商业区的户外数字展示屏上,公开投放了“还有可能吗?”这几个大字。在每次15秒的展示时间里,屏幕上没有任何广告植入与图注解释,如此直白又充满悬念的艺术表达,吸引众多路人围观打卡。这就是当代艺术家李佳锜2021年的观念艺术作品,是一个问句却又像是一个叹句,引发观者对于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无穷想象。

“我觉得万事都有可能,只要自己有想法然后尽力去做”“人生无限可能”“想要回到过去还有可能吗”“好久没联系了,还有可能吗”......面对这一直击灵魂的发问,对于每一个不同身份的独立个体而言,身处不同年龄段、不同情感状态、不同人生发展阶段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自我审视”的背后更多的是关乎群体多元化的生存处境或精神困境的思考,如万花筒一般,折射出不同的镜像。

注意力经济时代 当代艺术何以成为新的打卡之地

如今,当代艺术的边界正不断延伸,试图探寻无所不在的可能性。北京西单君太、北京国贸CBD 、北京三里屯通盈中心、上海南京东路第一百货、重庆解放碑重庆百货、成都太古里伊势丹、深圳华强北现代之窗七个顶流商圈的广告大屏上投放的这几个大字,以一种既不吸引也不排斥的形式存在于繁华都市的车流人流的之中,简简单单却又直击人心。

​ 图说:#还有可能吗#话题微博阅读数突破5000万

还有可能吗?什么事情还有可能?如何判断这种可能性?是不是一切有可能发生的都将必然发生?在这个注意力经济时代,如“还有可能吗?”这样的视觉艺术正以各种形式渗透到我们工作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在碎片化的时间里,为大众参与艺术创作提供一种新的想象空间。其实,答案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可以参与到这样一个内省式思考的过程之中,而这恰恰正是作品本身的艺术态度。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一切可能是已知,也可能是未知,所有的可能和不可能都在这里并存。借由这种形式,李佳锜巧妙地与在地城市所有路过的人产生了连结。

如托尼·戈弗雷在《观念艺术》一书中所说,“在观念艺术里,观念或想法是作品最重要的方面。当艺术家使用艺术的观念形式,这就意味者所有的主意和计划都是事先想好,而完成只是例行公事。观念成了创造艺术的机器。”人人都是艺术家,每个人都可能是、也应该是艺术家,这件作品本就是人人参与其中并完成的一件艺术作品。哪怕错过或无视,也是一种参与创作。  

有意思的是,同期举办这个展览的五座城市,当下都面临着现代化背景之下的社会、历史、经济、文化、与个人生存与创造等现实性问题,而当代艺术独具的人文思考和实验性力量大大契合了都市人群对于多元文化追求。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各大主流商圈正在积极拥抱 “跨界+”创新理念,希冀借助当代艺术的力量,将兼具时代性和开放性的艺术精神融汇到大众文化之中,试图引领大众在快节奏社会中保持一份慢思考。

当代艺术与商业空间的良性互动成大势所趋

李佳锜通过打破传统美术馆对艺术品的空间束缚,将艺术作品从美术馆搬到了更为广阔的社会公共空间,为大众提供更为便捷的艺术交流。与此同时,让西单君太、国贸CBD、重庆百货等这些特定场域空间更具内涵与思想,赋予这些商业空间新的意义、氛围和公共参与的可能,使其更具吸引力。而艺术在丰富商业空间的同时,也带动大众创造了更多对于观念艺术的认知体验,为社会公共空间植入了无限的可能。

随着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发展,商业空间逐步囊括了现代人大部分的休闲娱乐项目,成为现代文化生活消费的重要聚居地。如今,当代艺术介入商业空间也已成为一种趋势,艺术空间向多元化发展,亲民近民化程度不断提高。独具流量优势的五座特大及超一线城市顶流商圈,成为当代艺术介入大众生活与艺术消费的流量入口,也再合适不过。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深入推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对于文化的追求和消费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众对公共空间的精神性、情感性期待越来越高,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艺术审美需求也在逐渐向更多场域延伸。而在当代艺术介入商业空间的过程中,也在潜移默化提升公众的精神层次。就像李佳锜所谈到的一样,“希望观众在思绪的不断流动中发现自己。”如此,使当代艺术成为全民艺术,促进中国商业空间的营造更具人文艺术气息,最终实现社会经济与文化艺术之间的双向良性互动。

早在2018年11月,中国当代艺术家彭大意就将作品展示在纽约曼哈顿纳斯达克大屏幕上,开启了当代艺术新的展览形式。事实上,新媒介本应该是当代艺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在数字全球化的趋势之下,未来更多的艺术精神将被带到信息传播与消费视野中的生活中。回归观念艺术装置本身,未来的当代艺术,无论是从艺术欣赏的角度,还是从创作的角度,更多的数字多媒体技术将渗透并运用到其中,并影响当代艺术的创新发展与交流互动。

与城市共生 让更多人参与当代艺术

城市理论家、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化力为形,化权为文化,化朽物为活灵灵的艺术形象,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新。”最优化的城市经济模式应是关怀人、陶冶人。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是一座城市的气质所在,如今,城市与艺术的相遇逐渐成为市民生活的日常。对于城市公共空间而言,究竟什么样的艺术营造才是合适的?

当代艺术因其本身的开放性和互动性,更适合在与当代艺术气质相匹配的城市公共空间中进行展陈。【还有可能吗?】本身作为一个依托城市特征而存在的观念艺术作品,相较而言,偏向于抽象化、概念化。因此,李佳锜在选择策展地的时候,有意识地将城市的重要性、开放性、前沿性、区位优势和包容性列入考核范围,最终遴选出北京、上海、深圳、成都、重庆等国内当代艺术发展相对繁荣的城市。当这样的艺术作品一旦介入到城市的公共空间,其本身就非常容易吸引人们的关注,人们也会主动地参与其中,推动其成为集公共文化、社会话题与舆论传播为一体的新型艺术载体。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解决了中国当代艺术始终忽略构建欣赏共同体这一问题。

近十多年来,国内城市的建设发展越来越注重借助当代艺术的引领性来不断提升城市的人文精神与发展活力,推动城市创新价值的创造。其中,尤以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Art Chengdu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以及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公共艺术建设等较为突出。当越来越多的当代艺术家将作品融入到大众的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之中,在整个社会上营造出艺术与城市的共生关系时,一方面,更多的城市公共空间将成为当代艺术创新展演的载体,另一方面,人们也可以更便捷、更近距离地接触当代艺术。

同时,在整个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城市病等问题也将成为当代艺术家持续思考与创作的灵感来源,进一步推动艺术与城市扎根共生,城市也将因自身多元化的当代文化艺术景观而变得富有新时代的特质,艺术生态与城市多元化发展的良性循环最终也将得以实现。

需要注意的是,从当代艺术介入城市的公共空间起,它就具有了公共艺术的身份。如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王中所说,公共艺术代表了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艺术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新型取向,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希望公共艺术播下的种子,伴随着城市文化的拔节声,发芽、生长。

Tags:还有 可能 成为 热门 打卡 参与 当代艺术 发布者:少枫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良心揭露柿饼市场惊天骗局!亲赴产地,发现富平柿饼真相! 下一篇妍丽女神节主题TVC《创作美丽》温..
热门推荐

推荐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