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企经济网
   

新人限时福利

华策影视创始人赵依芳:追梦,一生的旅程
2020-12-28 16:17:07 来源: 浏览:257

 

作者:吴孟婕

在杭州华策中心办公室接受笔者采访那天,赵依芳穿了一身利落的休闲装。走近才发现,白色卫衣上印有“向阳而生,感恩有你”几个大字的彩色喷绘,这是华策影视集团上市十周年之际,推出的一系列“周边”之一。

很少有公司会为“庆生”如此“大费周章”,但作为中国电视剧第一股,华策无疑具备了这样的底气:自2010年上市以来,播出剧目数量总计200余部,电视剧年产能高达1000集,占据影视剧产量全国第一、网络视频热剧点击量全国第一、影视剧出口全国第一……

还有一个有趣的“华策现象”——这是一家自带粉丝的影视公司,一方面,诞生28年来,华策出品了《外交风云》《解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以家人之名》我的少女时代》《刺客聂隐娘》等一大批精品爆款影视剧,陪伴了几代剧迷共同成长,另一方面,不少年轻观众因为自己的偶像是华策麾下艺人,或出演了华策的剧目,爱屋及乌,开始关注“华策制造”。某种程度上说,这也与华策所倡导的“所有业务都为内容创作服务”的企业价值相契合。

赵依芳爱美。在戛纳参加电视节,她会为了海滨大街上一条挂在橱窗里的白色连衣裙,而驻足良久;偶然发现一条绣有自己名字缩写的丝巾,简直爱不释手;大到公司作品的海报设计,小到一份报告的排版,她都非常在意细节、反复调整。人,事,物,都喜欢美美的,留在身边,做在戏里。

许多人在见到赵依芳之前,先听说了她身上的许多“标签”:文化浙商、热血纯粹、低调务实、铁娘子、细节控……

一位与赵依芳有过合作的业内人士曾这样评价她:“一谈起影视剧,她的眼睛会发亮,脑子里总有层出不穷的想法。”这句话可以与她身边员工的感受对照起来看:“常常在凌晨3、4点收到赵总的消息,我们有时候都分不清她到底是没睡,还是早起工作了。”两者相映成趣,勾勒出一个“女超人”的形象。

但此刻坐在笔者对面的赵依芳,在经历了一天的各种大小会议之后,还是有一丝难掩的疲惫。

采访的第一个问题,华策的初心是什么?赵依芳简单作答:“这个行业,日久见人心。”而后是一阵短暂的沉默。看得出来,她的思绪飘荡,回到了最初的最初,光影梦开始的地方。

或许与影视文学讲故事的法则同理,要真正认识一个人,需自她从何处来、要到何处去讲起。

落地玻璃窗外,绿茵掩映,文气氤氲。

匠人的幸福

很多电视观众知道华策,是从2008年那部《中国往事》开始的。对这样一家在当时规模、资本、名气都不大的民营影视公司来说,投资5000万元拍一部从细节到场景都如此“讲究”的史诗剧,实在是一次冒险。但赵依芳有自己的坚持:“既然选择做文化,就不能一味‘跑量’,而是要静下心来把剧做精致。”最终,《中国往事》斩获了“飞天奖”和韩国首尔国际电视节“最高电视剧”大奖,至今仍被业界和观众奉为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作。

有人说华策凭借这部剧“一炮而红”了,赵一芳听了,只是淡淡地笑,心里却不太认同这种说法。在她看来,真正的好题材、好项目都是“磨”出来的,也是“等”出来的,所谓“日久生情”,根本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从那时起,她就深谙这个行业的精品之道——手艺万岁,内容为王。

很少有人知道,《中国往事》和它之前的《子夜》《聊斋先生》《风流少年唐伯虎》等多部华策自制电视剧,从创意之初到宣发阶段的海报和每个新闻稿,都是赵依芳深度参与,一点一点“盯”出来的。有时候一张海报接近定稿,各个环节的经手人都点了头,拿到赵依芳那里,还是会被她在角角落落里圈出一堆问题,甚至推翻重来。

华策老员工的印象中,赵依芳总是在说“再来一次,应该如何做的比上一次更好”,而事实上,华策每一次的自我提升、自我颠覆,也都被观众看到,记在了心里,在赵依芳看来,“这是一份人情往来,是无价的。”

匠人的幸福,正是由此而生。

从1992年创业至今,华策走过了28年,赵依芳也逐渐形成了对“好”的评判标准:“你可以选择更符合当下审美趣味的面孔、更符合年轻受众的表达方式,但一定要有打动人心的瞬间,要全力以赴地描绘永恒的人情和人性之美。”一言以概之,就是要“匠心独韵”。“匠”代表劳作,在细节的打磨上,要“尽精微”。“心”代表思想,在价值观的传达上,要“致广大”。

华策上市后,赵依芳不得不将更多的精力投注于集团的运营,和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参与创作比以前少了许多。直到听说编剧马继红正考虑写外交题材剧本的消息,赵依芳又一次有了“心跳加速的感觉”。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她向马继红抛去了合作的橄榄枝,两位同为上世纪五十年代生人的“铁娘子”,开始向《外交风云》这一“既盛开玫瑰又布满荆棘的高地”,发起了冲刺……

不久前的金鹰电视节上,由华策出品的献礼剧《外交风云》荣获最佳电视剧奖,实现了金鹰奖、飞天奖最佳电视剧奖项大满贯。发表获奖感言时,有那么几秒钟,赵依芳的脑海中一片空白,她听见一个声音在晚会现场回荡,“怎么那么响啊”,等回过神来才发现是自己在说话,而事先拟好的腹稿全忘了。

赵依芳自己也很难说清楚,情绪是为什么“砰”地一下“顶”到那里的,许是想起了《外交风云》审查播出前的关键阶段,她和主创团队在北京租了房,夜以继日地讨论修改方案、谋划宣发策略;许是想起为了保证质量,她主动提出上浮该剧单集成本,并在拍摄过程中追加投资的“潇洒”背后,其实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见的压力;又或许,仅仅是因为,体会到了久违的、身为创作团队的一员,建造迷宫,埋下种子,拨云见月的兴奋和喜悦。

关于初心的答案,其实也正藏于那一部部掷地有声的“华策制造”中。“从企业和创作者的角度来说,我们选择的题材、抒写的故事,都是内心最有诉求、因此也是最能产生驱动力的。好的内容会给人以希望,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大爱,给人以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信心和启示。”赵依芳说,“对于我自己而言,好像更简单些,只要有一句鼓励和认可、一个‘懂’的人,就能让我忘记那些难和累,继续走下去、做下去、爱下去。”

“小作坊”起步

是这份纯粹的热爱,支撑赵依芳在28年前,放弃了浙江东阳市广电局副局长的“铁饭碗”,带着几件换洗衣服从东阳来到杭州,租下一家小宾馆的两个标准间,建起了影视“小作坊”,也支撑她从对股市一窍不通,到十年前让华策出现在深交所不断滚动的大屏幕上,成为“电视剧第一股”。

“华策刚刚起步的时候,可以说是由几个人的梦想支撑起来的;此后我们的每一点进步,从无到有,从微小到壮大,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将自己的梦想与华策的梦想连接了起来,同频共振,才有了今天的成绩。”回忆起创业路上的点点滴滴,赵依芳有些动情。如果以此为素材写一个故事,并非那种典型的“超级英雄之旅”,或者迪斯尼公主“觉醒后做自己”的简单叙事,华策的创业故事中,流淌的是伴随时代生活和历史文化的复调叙事、迂回试探和绵长努力。

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那一年,一批在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工作的知识分子,受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影响,主动下海创业。华策就诞生于那样一个巨变开始的时刻,赵依芳和陈东升、冯仑、潘石屹等几乎同时下海的企业家被称为“92派”,他们是制度改革的先行者,也是具有家国情怀的一代。

“从前在体制内,写文件的时候,最常用的开头是‘为了……’,‘为了’后面,往往还会跟一串铿锵的形容词,久而久之,好像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赵依芳说,“但在我的内心深处,还是给自己留了一个小小的豁口,想做一点自己感兴趣的事。”然而,真正迈出了这一步,困难和质疑也随之而来,她至今仍记得曾被人当面指着叫“牛皮纸公司”的尴尬。

上世纪90年代初,在影视业较为发达的北京、广东、浙江等地电视台周边,“潜伏”着一批和赵依芳的“小作坊”一样,专为电视台制作节目的民营影视公司,与此同时,一种的声音开始出现:民营企业能不能做文化产业?周围不理解的声音很多,赵依芳的回答往往是两句话,“做影视,总是要有点梦想的;机会稍纵即逝,只有先觉、先试,才有可能先成。”

中国影视行业曾有许多名字闪亮登场后迅速消逝,而华策却能始终立于潮头,正向着“百年企业”的目标稳步前进。

身处这一高风险行业的风口浪尖,如何保持创作和创意的活力?赵依芳心里有一杆秤:“一路走来,华策在紧扣中国影视文化行业发展历程的同时,也坚持与改革同行,与时代同频,创作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我们的成长是看得见的,能力增长了,表达方式、手段都有所拓展,不变的,是对文化的专注度、团队间协同沟通的态度和对打造精品的追求。这些年来,观看人群在变、创作模式在变、播出平台在变,不变的,是对‘手艺’、对文化、对观众的敬畏心。”

回望华策上市十年,赵依芳说得最多的词是“感恩”:“有幸投身于这个造梦的行业,让我们的心态变得年轻;与优秀文化的创造者、引领者们打交道,让我们的队伍得到了陶冶;而那些富于思考和启迪的影视作品,在温暖人心、传递正能量的同时,也反哺了我们自身,让我们的视角变得更立体、更从容、更积极。”

目前华策已形成华策集团杭州、北京及上海克顿三大事业群,差异化布局,增厚了集团内容产品价值与规模实力。随着华策这艘“大船”的体量和格局不断增大,作为“总舵手”的赵依芳自然深知,必须对更多人负责,或者说,提供一种安全感:“我们的每一个决定都更谨慎、对组织架构的调整更妥帖、对风险的评估也更理性。”

华策影视集团上市十周年“感恩日”,所有员工都收到了《给华策奋斗者的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我们华策伙伴的所有喜怒哀乐、成功与快乐,都组成了华策的梦想,每个人的梦想终归是有一个汇合点,我们一起走在痛并快乐的追梦路上。”

逐梦新赛道

影视从来都是一个面向未来的行业,瞬息万变的产业环境下,华策为何总能以“先行者”的形象示人?对此,赵依芳谦虚地表示:“我们只是比较幸运,遇 到了好的时代,加上多一点点的努力。”

“幸运”二字的背后,是只有先行者才能看到的风景,也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要走出那条今天被认为是‘对’的路,要经历多少坎坷,付出多少艰辛。关注时代,在于培育洞察市场风向与行业趋势的敏锐性;加倍努力,则是侧重培养团队迎难而上的适应力和创造力。

上世纪90年代,赵依芳带着陈道明主演的电视剧《绍兴师爷》,去海外参加电视节。这是华策第一次尝试出口剧目,连海报都来不及翻译,没摸清门道就开始“摆地摊”。

略显窘迫的初登场,还是有收获。“当时我们就做了预判,随着国家软实的提升、影视行业的快速发展、观众的日益国际化,中国电视剧将迎来了打造‘华流’的黄金时机。”根据赵依芳的回忆,尽管公司上下只有20人左右,但也迅速成立了海外部,持续推进作品“出海”。不只是销售,还通过当地播出情况,分析海外观众对中国电视剧喜爱的关键因素,“这或许也可以算‘大数据’在影视行业中较早应用的案例了。”

今天,华策拥有专门的翻译部门,也会与世界各地的合作方一起,进一步打造在地化,还建立了海外“华剧场”,通过本地化语言译制配音,形成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华语影视海外传播平台。

从多年前“带着中文海报去参加国际节展”的零经验,到今天成功打造华语影视集团海外第一品牌,华策“华流出海”的实践恰恰也印证了,文化自信必须建立在文化自强和文化产业发展上。

而这,仅仅是华策筑梦、追梦、圆梦路上的一个缩影。未来十年,新的决策,新的运作,已徐徐开启。

赵依芳在纸上写下几个形容词:昂扬,无畏,真诚,梦想,纯粹,多元,个性,学习力,好奇心。这些常常被用在孩童身上的词语,在赵依芳看来,同样适用于刚满“十岁”的华策。

“纯粹”“真诚”“昂扬”,归属于华策下一个十年的核心板块,内容生产。华策要坚定地聚焦头部内容创作,做强影视主营业务,立志成为全球最好的内容供应商,打造全球华语影视第一品牌。

“多元”“好奇心”“学习力”,归属于商业化路径。“我们想从内容出发,触类旁通,找到更接近创意能力的细分产业,比如电影、艺人经纪、影视音乐、动漫、版权、内容营销等。同一片阳光、土壤下,面对相似的市场消费群体,我们希望撒下这些种子,长出不同的花来。”赵依芳说。

“无畏”“个性”“梦想”,就留给华策从内容龙头发展成为行业赋能平台的未来愿景。在新一轮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华策已经驶入了数字时代快车道,今后还将继续不断地尝试更多线上和线下产业平台的可能性,倡导全行业影视产业平台的优化升级和健康发展。

当然,这也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发力。

每年的这个时候,华策都会以“中国影视艺术创新峰会”之名,把“家”布置得温温馨馨的,准备好满满的“干货”,以光影为约,与中国影视产业中坚力量一年一会。为了参加峰会,赵依芳的女儿、华策集团副总裁傅斌星从北京赶回杭州。爸爸妈妈赴杭创业那年,她还不满十岁。

2012年,海外留学归来的傅斌星,从赵依芳手中接过一纸任命书,只身前往北京,设立了华策北京办事处。今天,已经发展壮大的华策北京事业群,在电视剧业务中主打现实主义的青春领域,与主旋律精品齐头并进,力争将年轻观众群体吸引到现实题材剧作中。女儿干得怎么样?赵依芳骄傲地晒出了“成绩单”:今年的两部爆款剧《下一站是幸福》《以家人之名》,就是由北京事业群出品的。

“影视这行好像与普通人有一种距离感,你总以为同类很少,可每每走进创新峰会的会场,大咖云集,高朋满座,这时候又会觉得,多的是同路人,故事才刚刚开始,好戏在后头呢!”说这番话的时候,赵依芳的眼中不无憧憬。

Tags:华策 影视 创始人 赵依芳 追梦 一生 旅程 发布者:晨晨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良心揭露柿饼市场惊天骗局!亲赴产地,发现富平柿饼真相! 下一篇小糊涂仙“中国之路·名家讲坛”|..
热门推荐

推荐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