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科研很穷还是有很多人坚持?
在我们国家,每次谈论到科学家,都会被他们的艰苦奋斗精神所感动,他们背井离乡,隐姓埋名,兢兢业业,默默无闻为祖国的科学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
邓稼先殚精竭虑为了新中国贡献了一生,在原子弹和氢弹研发成功后,有人问他奖金多少,他说:20元,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刚工作时,他自己感兴趣的是基础研究。但国家需要他研究氢弹,于是他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这个重任。
于敏 在研发出氢弹后,改革开放之初,大多数参与核武器研究的科学家都转行了。但国家需要人去发展小型化核武器以及中子弹,也就是第二代和第三代的核武器。如果中国只有第一代核武器,那么我国核威慑的力度会相当低,超级大国就不会真正把我们当回事。于是于敏又留下来,领导团队突破了这些难关。 于敏付出了什么呢?在1988年之前,连他的名字都是国家绝密。尤其遗憾的是,终其一生,于敏都没有机会在自己最喜欢的基础研究领域大展拳脚。 作为对照,美国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和苏联氢弹之父萨哈罗夫就有许多著名的基础研究成果。由此可见,让于敏来开发核武器,是一种大材小用,一种牺牲。 这种左支右绌的景象以前十分普遍。说到底,还是太穷啊 我一个同门选择了做科研,零几年的时候,国家每月1200元(税前),连吃饭都不够;课题组则根据横向项目的情况,发1000-4000元不等,这样加起来虽然够生活了,但并不宽裕。现在国家给博士的固定工资已经上涨了四五倍,再加上课题组的工资有上万元,对于学生来说算是不错的收入了。 长期以来,我国大量的科研经费只允许投入在硬件方面,盖实验室大楼或购买仪器设备填满实验室等,而忽视对科研的软投入,比如不允许用在增加科研人员的收入等方面。一位院士就曾说过,“我们每一个重大项目的实施,都是外国实验设备商的一次盛宴。” “重物轻人”的后果就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尽管我国实验设备已比较先进,但人才的差距还是有点大。 我国的科技创新要走向世界前列,就必须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的位置。那么,怎样才能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呢?除了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外,还要给科研人员较为丰厚的待遇,让他们在生活上有较高的保障。 一个尤其值得称道的变化就是:投资科研不再只是政府的事,企业也越来越积极地投入科学事业。 2019年9月20日,腾讯基金会公布了首批“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50位获奖人每位都将在未来5年获得由腾讯基金会资助的300万元人民币奖金。也就是说,每位获奖者每年都将获得60万人民币的奖金。 腾讯的说法是,主要希望能够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人投入到科学探索之中,所以,“科学探索奖”的奖项奖励经费将采用企业投入、公益运作的方式,不求商业回报,并将长期运营下去。 真正优秀的人都关注什么?屠呦呦至今住在老房子里,袁隆平从不穿名牌,他们的心中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的渴求,是对科技进步发展和民族复兴自强的责任。腾讯提供的科技进步奖是好事,不让优秀的人担忧生活科研问题,从中看到的不只是一个大企业的担当更能带动整个社会对知识和科技的尊重和渴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