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头上的三座大山:穷!穷!穷!
一提起科学家,大家的主观印象就是穷,于是得出科学家=穷的观点。也正因为如此,咱们经常能在网上看到有人发问为什么影视明星随便拍个烂片的收入是天文数字,而探究世界奥秘的科学家却清贫一生?
贫穷出名的陈景润 实际上,假若一个科学家想要专注于赚钱,与企业合作赚到上千万上亿并不难。 然而,科学家专注的并不是赚钱,尤其是研究基础学科的科学家,数十年如一日的钻研成果,是不能用钱衡量的人类宝贵财富。 科学家中更不乏“明星”,他们在科学领域是世界顶尖的水平,在他们的兴趣领域,其跨界“星途事业”上获得的关注和掌声也不少于影视明星。 邓稼先这么大贡献,有人问他奖金多少钱;躺病床上的他回答:「奖金20元,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 激励他的,是深沉的爱国情怀。 年过半百重的Goodenough,为锂电池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终获2019年诺贝尔奖。 为了突破手机与电动汽车的续航短板,已97岁高龄的他,依然坚持在科研岗位。激励他的,是探寻未知、上下求索的心。 科学家是最擅于自我激励的人,这些高级情感固然可贵,但都是内生的、自己给自己的,根本不需要渴望。 但对青年科学家来说,窘迫和贫穷确实是一个现状。科研周期长,有的人甚至熬了一生到最后发现是错误的。 首先是收入问题,即使能留在清华,无论在智商、情商还是工作态度上,都是同龄人的佼佼者,毕业三四年后年收入却不如企业工程师的一半,甚至更少。在北上广这样的地方买房肯定是买不起的。现在做科研还面临被赶走的风险,竞争力太大了,武汉大学的淘汰率达到了97%! 刚到30岁,两鬓已然斑白…… 这样的付出要长达十年,如果有幸没被淘汰,才能从中级钟点工变成副高级钟点工,进而才有机会变成长工。 并不是简陋的条件催生了创新,二者不存在因果关系;如果条件更好,好的科研家们应该可以做出更多贡献。
腾讯2019年“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刚刚在北京落幕,这一奖项由饶毅、杨振宁、施一公等多位科学家与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马化腾共同发起。;“科学探索奖”面向在中国(不含港澳台地区)全职从事数学物理学、生命科学、天文和地球科学、化学新材料、信息电子、能源环保、先进制造、交通建筑、前沿交叉9个领域研究的45岁及以下中青年科学家,每年评选50名获奖者。每位获奖者将获得300万人民币,分5年发放,每年60万人民币。奖金用途不作规定,科学家可以用于科研也可用于改善个人生活。 这无疑给科学家们减轻了很多压力,腾讯的“科学探索奖”更多的是一个引领与示范作用;当看到这个模式可行的时候,更多的民间力量参与进来,才能从根本上改善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困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