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匡天涛:三十年载砥砺深耕,成就医德仁心
根据最新报告显示,胰腺癌是全球第12位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癌症死亡的第七大原因,由于胰腺癌临床症状隐匿且不典型,早期的确诊率不高,5年生存率仅为10%。在过去25年中,胰腺癌的全球负担增长1倍,目前已在130多个国家排在癌症死亡的前10位。美国癌症协会最新的数据显示,2021年约有60430例胰腺癌新增患者,其中死亡患者数约为48220例,预计在未来20-30年内将成为美国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在中国,胰腺癌在过去十几年中5年生存率并没有得到显著提升,随着人口增长、老龄化进程加速及西方化生活方式的普及,胰腺癌的发病率预计在未来几年仍将上升。
匡医生带组查房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匡天涛,多年来积极推动胰腺癌的多学科协作,通过加强胰腺癌的规范诊治和科学研究,明确团队定位,提升专业能力,夯实基层基础,扩大受益范围,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胰腺癌在早期不会出现明显的疼痛或者典型症状。一经发现,大多数患者已属中晚期,没有手术机会,即使得到手术治疗的机会,预后表现也较差,五年生存率极低。面对这一现状,匡天涛自1994年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毕业后,秉承学医初心,毅然决然踏入胰腺癌研究领域。毕业后的他成功进入国内专业医院排名前三的上海中山医院工作,师从我国著名胰腺外科专家靳大勇教授,在靳大勇教授的精心指导下,三甲医院完善的医生培训制度下,他年均完成百余台胰腺癌根治性手术,手术死亡率低于1%,远远低于同行公认水平,在胰腺肿瘤领域的专业诊治水准得到同行及患者的高度认可,获得行业较高口碑。
三十余年来,匡天涛医生始终多年如一日以病患为己任,在救死扶伤的道路上愈战愈勇。提交了一份“一切为了患者,对于病魔永不言弃”的优异答卷。目前他还担任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微创诊治委员会、上海市医学会普外科专业分会胰腺外科学组、上海市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等胰腺相关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不断为诊治胰腺研究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匡医生有着行程万里,初心不变的信念。他自踏入医学殿堂的那一刻起,便潜心钻研医理,积累了丰富经验后带领团队长期致力于胰腺相关方向的研究,他将临床案例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在多年临证的基础上有着精辟的观点。他先后参与或主持多项科研课题,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胰腺癌免疫状况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携带IL-24基因的双靶向溶瘤腺病毒治疗胰腺癌的实验研究以及担任2015年上海市科技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CSUS超声刀在胆胰手术中的临床应用评估的课题负责人。截至目前他一共发表中内外胰腺相关论文60余篇,现在的他仍在孜孜不倦进行着胰腺课题的相关研究。
匡医生带教实习医生
医者,松柏之志,经霜犹茂。三年疫情迷雾笼罩,在这种特殊时刻,对一些危病重病患的诊治需要面临更复杂的挑战。2022年底放开疫情管控,全国迎来大范围感染,医务人员首当其冲,匡天涛医生也没有幸免,新冠病毒感染后发热,咳嗽,刀片嗓,腰酸背痛等症状持续了有1周,虽然此后核酸转阴,但还是全身乏力,即便是稍微快走也会气喘吁吁,这与平时那个行走如风的匡医生好像完全变了一个人。此时由于疫情管控放开,医院就诊外地患者逐渐增多,匡医生在门诊遇到了一位来之贫困老区的胰腺癌患者,他已经上腹部饱胀不适很长一段时间,但由于疫情的原因未能及时就医,到中山医院时已经眼睛与全身皮肤明显发黄,消瘦明显,胰腺CT显示胰头肿瘤,侵犯胆管引起胆管堵塞;此外肿瘤与周边的大血管关系密切,这大大增大了手术难度。按照常规处理这样的胰腺癌患者一般先进行胆道减压,同时超声内镜穿刺活检,然后进行数次术前化疗后再次评估;由于患者来自农村,如果按照这样的处理流程,特别是在疫情这样的特殊情况下,手术需要延迟至数月后,医疗过程会变得非常复杂,医疗负担也会大大增加;在与团队其他成员经过慎重考虑后决定马上给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整个手术过程充满挑战:患者由于黄疸时间较长,凝血功能差,手术过程很容易出血;肿瘤紧贴周边大血管,既要确保完整切除肿瘤,又不能伤及血管,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大出血;一台充满挑战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在令人窒息的6小时后终于顺利完成。而此时从手术台下来的匡医生已经是汗流浃背,疲惫不堪,瘫坐在凳子上。术后,经过匡天涛医生团队的精心诊治护理,顺利恢复出院。在新冠疫情的特殊环境下成功地使这名胰腺肿瘤患者以最小的代价获得了最好的治疗结果。
匡医生和病患交流
如今在病房里,总能听到来自五湖四海的乡音,越来越多的患者慕名而来。匡天涛也在治愈一例又一例患者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以实际行动彰显苍生大医的风采,以医德仁心屹立救死扶伤的旗帜。(文/李道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