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技术赋能 师范生数字胜任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加强师范教育体系建设,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以“技术赋能、场景驱动、多元协同”为核心理念,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师范教育。学院从师范生定位、数字胜任力结构出发,重构师范生数字胜任力体系,以培养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胸怀“教育家精神”、手握数字胜任力的新时代教师为发展方向,凸显数字时代技术优势,强化师范生数字素养教育。 精准定位培养痛点,探索师范生数字胜任力培养模式 为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师范生培养与社会需求同向同行,学院深挖师范教育逻辑机制,通过大规模的调研与总结归纳,结合师范生培养实际,精准定位数字时代师范教育的培养痛点:研究与实践领域对师范生数字胜任力的理解和要求存在差异,导致师范生应具备的具体技能和能力缺乏明确定义,致使师范生数字胜任力的界定不清、培养体系模糊;师范生培养的“实习、见习、研习”环节常常因未能有效扎根现实情境,致使师范生数字化实践素养培养缺失;师范生数字化教育科研机会缺乏,使得师范生的数字化教育研究能力与科学研究能力无法得到充分训练;师范生虽然在课程中掌握了一定的数字技术和知识,但这种综合素质方面的“提升”难以转化成如竞赛、论文等相应的现实成果,未能有效应用于教学实践和教育创新。针对以上“数字胜任力界定不清”、“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数字科研机会缺乏”、“综合素养培养成果转化不足”的培养问题,学院以系统论的观点与方法为指导,探索构建形成了面向师范生数字胜任力发展的培养模式。 理念驱动技术赋能,设计师范生数字胜任力培养场景 面对数字时代下社会对教师队伍建设需求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师范生作为教师队伍后备军,其数字胜任力是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学院在师范生培养体系改革中主动拥抱数字化转型热潮,精准定位数字时代师范生的培养要求,以“数智、场景、协同”作为理念驱动,解构新时代师范生培养的重点环节,定期更新教学内容,依托多个省级实验平台,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支持师范生技能训练,不断推进课堂学习智能化、技能训练虚拟化、教学研究数据化、科学研究创新化。通过整合已有教育资源拆分师范生的技术应用场景,将智能技术引入其数字胜任力培养场景的设计,依托场景理论支持物理场景的智慧完善、活动场景的丰富多元、交互场景的真实有效,实现基于混合式共同体的教育实习、实践与研究,强化师范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成果转化。 多元融合互动协同,构建师范生数字胜任力培养共同体 学院深挖师范生教育资源,充分整合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的多元主体,通过构建师范生数字胜任力培养共同体形成耦合协同效应,推动师范生数字胜任力的全方位、全过程培养路径的数字化发展。在校内,学院在课堂外积极营造“参赛”氛围,鼓励师范生参加专业竞赛与撰写论文,通过多样化数字技术的有效指导,支持师范生数字化综合素养的培养与成果转化,真正使师范生数字胜任力的提升“看得见、摸得着”近年来培养的师范生获省部级以上专业竞赛奖项百余项。同时,学院组织专业教师团队,联合中小学一线教师、教研员,建设完成了双维数字技术支持下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教学研究三大数字化案例资源库,有效支持课程内容的动态更新与课程形式的扩充丰富。在校外,学院有效贯彻“产教融合”的观念,与数十所中小学、企业联合,依托线上平台改革并实践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研习的数字化培养路径,畅通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主体互动协同,构建B-PDS教师教育共同体有效支持师范生数字实践素养的发展。此外,面向师范生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毕业论文的撰写,学院提前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持续融入“数字化研究”元素,开设了一系列“线上+线下”的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相关课程,为师范生的升学、就业等未来发展方向筑牢数字化基础,有效支持师范生数字化研究素养发展。(赵可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