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那些破产的首富们:2014年的见微知猪
2019-10-02 11:27:45
来源:月风投资笔记
浏览:2282次
8月20日上午10点27分,格隆汇官方微博贴了一张资料图《2019年那些破产的首富们》,4个小时后,这张图就被删掉了。 1、此前出身主要包括房地产、汽车、钢铁、建筑、肥料等强周期行业; 2、大部分在过去5年经历过转型、扩张或者并购; 3、他们的问题在2019年反而更严峻了,而且集中爆发于资金链这一端。 不过该图被删前,依然有些人有幸看到了这张图片,排名第一的评论是:为什么2014年以后,首富们都开始出事了? (一)那些破产的首富们 2014年是一个微妙的年份。 比如《2019年那些破产的首富们》第一位的海鑫钢铁李兆会,他的传奇人生犹如坐过山车,跌宕起伏。 李兆会的父亲李海仓早在1987年就集资40万元创立海鑫前身的洗煤焦化厂,到2002年海鑫集团已经成为山西省第二大钢铁公司和最大的民企。但是在2003年1月22日上午,世界变了颜色,当时年仅47岁的李海仓被童年好友冯引亮在办公室用土枪杀害,而冯引亮随即在原地饮弹自尽。 事后媒体解读,冯引亮在当地经营一家造纸厂,效益很好,一度也是当地首富。但是在90年代后期,当地开始治理小造纸厂的污染问题,冯的造纸厂也被关闭,他一直希望把造纸厂土地转给海鑫,都被拒绝。 当时在澳洲留学的李兆会临危受命,回国接手海鑫,幸好当时国内钢铁行业景气度一路向上,李兆会也顺势做了一些产能整合和改造。2004年,海鑫总产值达到70亿元,还被评为全国民企纳税第一。 但是业内公认的是,这位年轻的首富其实喜欢的不是钢铁行业,而是资本运作。从2008年开始,李兆会开始常驻北京,当年他最有名的一笔投资是通过海鑫实业以6.1亿元受让了民生银行1.61亿股股权,仅这一笔就获利超过20亿元。 凭借这几项投资收益,2008年,27岁的李兆会以125亿元身家成为山西首富。当然,最让李兆会出名的,还是2010年他与影视明星车晓的世纪婚礼,仅婚车就出动了200多辆。 经法院一再确认,昔日的山西首富,其名下已经没有可供执行财产。 2019年7月6日,石家庄市裕华区人民检察院依法对河北卓达集团实际控制人杨卓舒批准逮捕,涉嫌非法吸取公众存款。——杨卓舒也是河北首富。 而媒体早在2014年就开始陆续爆料卓达集团接受公众投资,年化收益率动辄20-30%。这里的种类繁多,比如卓达太阳城理财项目,四年后返还本金,并得一套与本金同等价值的住宅;而卓达新材理财项目,根据投入本金的多少,年化收益率也从20%到30%多不等。[2] 这个庞氏骗局撑了5年,终于撑不下去了。 两者都有明显的财务造假迹象,而且爆雷的突破口都在货币资产的神秘消失,康美是299亿现金“消失”无法偿还到期债务,康得新则是122亿资金“向上归集”余额归零。 从造假的细项来看,康美药业的应收账款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比例,但存货占比在不断提升,最后也成为其财务问题的明显突破口;康得新恰恰与之相反,存货的占比比较稳定,但是应收占款的占比在2014年有了明显提升。——有意思的是,两者(康美的存货周转、康得新的应收周转)都是在2014年出现的暴涨。 康美的马兴田,也是普宁首富。或者说,每一个爆雷的上市公司,其控制人在当地,都能算的上富豪。 所以,读者的问题可能来了,为什么都在2014年? (二)2014年发生了什么 曾经有人调侃,2008年以来,几乎每一年都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 但是在专业宏观研究者眼里,过去十年里,中国经济尤其是微观企业主体而言,最困难的年份只有两个:2014年,以及刚刚过去的2018年。 2014年的GDP为7.3%,不高不低,较前一年的增速跌幅也仅为-0.5个百分点,远比不上2011/12年的-1.1/-1.6个百分点。——怎么看都算不上最惨的一年。 但是实际情况比冷冰冰的数字更复杂一些,中国1991年以来的GDP增速,仅在1999年一度触及7.7%的历史低位。2013年GDP增速为7.8%,2014年7.3%的GDP则是第一次跌破了这一个心理预期位,俗称“破前低”。 这在股市里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说明基本面可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里反映的是在当年,微观企业的当期利润以及新增现金流已经接近于枯竭的状态。 作为国内经济火车头的地产板块,在如此长的周期里持续低迷,也是中国经济过去40年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新情况。万科总裁郁亮甚至在2014年专门撰文指出“楼市已进入白银时代”,并间接导致万科丢掉了行业销售第一的地位,公司股价也受到压制,最终引发了“万宝大战”。 还有许多微观数据不再一一放上,但是结论是一致的:2014年是地产熄火、周期沉沦、企业现金流枯竭、全行业盈利能力回落的惨淡之年。 类似的,8%以上的GDP回头看可能是“非常态”(潜在经济增长率以上),是积累红利的一次性释放,大家的感触并不会特别难受,只是觉得“这个时期遍地黄金,怎么干都能赚钱”。但是2014年的GDP真正意义上跌破8%(跌破4000点)以后,一部分人和企业开始发觉“赚钱没那么容易了”。 因此许多企业、上市公司、乃至首富,都在2014年前后碰到困难,就显得没那么难理解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但还有一个问题是:为什么2015年的股灾,把许多经验丰富的老手甚至专业投资者都折进去了? 许多人的答案是:其实之前我已经“逃离火场”了,但是看到救市后,我又返回来加仓甚至加杠杆抄底了,最后亏的血本无归。 准备好了么,我们接下来要补上最重要的一块拼图了。 (三)转型之殇 京东早中期推出的一项服务,曾给自己抢来了非常多的忠诚客户。 那时,3C产品价格还不会像现在这样活动期前后上蹿下跳,一旦降价那就是真降价了。行为金融学里有一个经典理论叫拒绝悔恨,在B2C网站上购物也有类似的情况:“人们发现之前买入的商品大幅降价所带来的懊悔感”,甚至会远超“购买这件商品本身所带来的满足感”。 京东为此推出了无门槛保价政策,一旦购买3C商品后一段时间内降价,用户可以享受差价补还。这项政策非常受欢迎,为3C出身的京东立下汗马功劳。——许多人评论说,其实他们不差这么百来块小钱,主要是咽不下那口气,降个50块有时一天的好心情都没了。 其实不只是B2C网站购物,投资股票、甚至运作上市公司,也有类似的“拒绝悔恨”心理陷阱。 1)如果你和券商老营业部的老总交流,他可能会告诉你,许多账户会变成僵尸账户,大跌后再也没有交易,是因为散户们经常会说一句话:“我现在割肉不甘心,咽不下这口气,这个股票之前可是值30块啊,回来我就卖了。”2015年股灾之后,许多账户其实之前都是有大幅浮盈的,如果及时收手,依然可以保住一部分盈利退出市场。但是“这个账户从100万做到400万,再回撤到200万中间产生的不甘心和懊悔感”,冲昏了许多人的头脑,反而诱惑他们再去博一把。——也是前面提到的,老手被折进去的原因。 2)上市公司也是如此,一个公司的市值一度达到高位后,后面有明显回落,也会让实控人的心态发生变化,特别不甘心自己账面上的身价大幅缩水。尤其是靠并购、讲故事或者控盘做到一定市值的则更为明显,对于他们而言,把公司市值做回前高的压力极大,但是做不到前高的话,许多问题都很难得到彻底解决。 没有人会甘心煮熟的鸭子会飞走,高位的股价会回落,这里承受了2014年以来宏观环境压力的一小部分上市公司往往选择了两条路: 1、开始财务造假维持数据体面:正如康美、康得新那样; 2、开始走并购转型之路维持市值:正如前面提到的绝大部分首富一样。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回顾的话,海鑫的 李兆会是这一轮转型之殇的起点,也是预兆。海鑫钢铁处于强周期行业,它提前于整个经济周期数年,从2008年开始承受严重的下行压力,也推动李兆会这个前山西首富转型至资本运作领域,但是一旦投资出现了问题,加上原有主业的现金流断裂,最后只能訇然倒下。 海鑫的转型起于2008年,倒于2014年,时隔5年,但是更多的案例,则是起于2014-2015年,倒于2019年,同样时隔5年。 比如华谊兄弟于2014年开始引入对赌协议模式,2015年开始以文化产业的名义拿地并开始做多元化投资,包括以10.5亿元控股成立100天的东阳美拉/7.56亿元收购成立仅1天的东阳浩瀚等等。直到今年王氏兄弟开始卖出收藏品筹钱; 比如庞大集团在2015年提出“汽车超市”的新模式,更是在年报里直言“依靠单纯的汽车销售已经很难盈利,经销商纷纷转变观念、转型升级,积极拓展生存空间,谋求利润的多元化。”2019年,庞大集团付不起9.85亿的到期债券,并因欠款1700万元被经销商被经销商提起重整申请; 而大名鼎鼎的乐视网,也是在2015年4月,开始发布它的乐视超级手机系列,开始从智能电视领域介入资本消耗更大、竞争更为激烈的智能手机红海,随后于2016年4月开始宣布造车。最后的结局大家都非常清楚,贾跃亭长期滞留国外,孙宏斌一度接盘然后又果断止损。 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从2015年上市后宣布多元化的暴风集团、2016年转型直播然后一年亏掉17个亿的大智慧、2016年重组后转型游戏领域的恺英网络、2015年转让股权的博信股份、2015年收购哈萨克斯坦DGT开始转型天然气的华信股份、2014年以来一直追求多元化的精工集团、2015年大幅溢价收购关联方控股的乐福地的千山药机、2015年开始四年易主三次的步森股份、2014年开始大手笔海外收购三大产业五大行业并进的三胞集团、等等。 2019年爆雷的每10个上市公司里,大概有7个是在2014-2016年做过类似转型、并购、重组的相关方案,并最终由于这些极度占用现金流但又无法产生足够利润的方案,毫无悬念地爆雷了。 而实际情况甚至比大家看到的还要严峻一些:许多公司,原本市值50亿,花了10亿真金白银并购一个标的,市值一度涨到100亿,但是现在市值跌回30亿。此时运气不好的实控人,实质上已经成为“负翁”,身价彻底归0。反而是那个被收购公司的大股东,拿着10个亿真金白银,到处游山玩水去了。 再比如一些公司还做了1:2杠杆的员工持股计划,劣后的资金成本一般是8-10%,也就是说股价一年不涨,就要付出16-20%的利息费用,三年不涨就是50%的本金拿出去付利息。2015-2018年随便一个大跌,就把这种结构化产品打穿了。 这也是许多上市公司连几百万现金都掏不出来的原因,公司没有钱,高管没有钱,员工呢?也没有钱。 这就是首富们的消亡之谜:在真正意义上的经济下行周期来临之际,并没有选择收缩战线,而是为了维持财富和市值,选择了饮鸩止渴的造假或者是现金流和股价要求极高的转型,最后被一一打爆,分文不剩。 而这里的共性在于:2014年的起点,以及5年的极限维持周期。 这也是上交所在8月23日急急忙忙出来喊《有些上市公司业绩波动不宜泛化为“白马股”爆雷》,但是一上来就承认“当前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有些上市公司业绩波动,甚至出现经营困难,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这一点的原因。 那么问题来了,2014年以后的GDP,反弹了么?或者说,经济已经彻底触底了么? 包括近期为什么ETF和指数化投资更深入人心、资金为什么向头部私募集中、量化策略重新被热捧也是一种溢出型的表现了。 雏鹰农牧几乎是能完美代言这一现象的典型案例。 董事长侯建芳三次高考落榜,从最辛苦的养鸡开始起步,逐步越做越大,2004年开始养猪,逐渐形成了“公司+基地/合作方+农户”的独特模式,最后于2010年9月15日顺利上市。 正如《中国养猪往事》[4]中提到的那样,雏鹰农牧在资本市场里赫赫有名,包括国学班的女讲师做总裁、儿子侯亭阁全心扑在电子竞技、豪掷上亿入股沙县小吃、转型搞金融最后负债百亿等等,都是新研究员必然要学习的八卦。 2014年是上一轮猪周期的底部,当年全国出栏肉猪年度均价12.66元/公斤,年末一度跌破10元/公斤,当时养殖户全年的平均亏损是158元/头,年末这个极值一度达到400元/头,远远打破之前2006年年均亏损22元/头的历史记录。 雏鹰农牧当年也亏了1.84亿元,是上市以来的第一次亏损。——聪慧的您,现在应该能想明白为什么2014年是上一轮猪周期的底部,经济周期在那呢。 侯建芳在这里先做了一个许多爆雷上市公司都做过的举动:逆势扩张。在2010年的景气期开始, 雏鹰农牧投建了大量的猪舍,截至2014年末,雏鹰农牧的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已达41.8亿元,占到总资产的70%以上。后面又因为猪周期回落和资金链紧张,又要用17亿元把这些猪舍贱卖。 只有高中学历的侯建芳深深地感慨养猪的艰难,“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这时创业板的大火让他心动不已,恰好自己的儿子早在15岁就玩电竞,多次在国内获奖。 2014年,侯建芳拿出1136万元支持儿子侯阁亭创办微客得科技,成为侯阁亭入主知名电竞俱乐部OMG的第一桶金。2016年,雏鹰农牧又豪掷5亿元,与WE俱乐部高管控制的上海竞远投资共同成立电竞产业投资基金,其中雏鹰农牧认购额是对方的100倍。其他包括地产等多元化方向的累计投资也达到数十亿元之巨。 从历史的倒车镜上看,雏鹰农牧退败的结局几乎是已经注定的,唯一可以庆幸的是,一起上路、全村吃饭的难兄难弟不只一个。 在经济下行周期的多元布局,必然带来现金流的高度紧张,2018年11月18日,雏鹰农牧发布公告,宣布将以火腿、生态肉礼盒等偿还公司债务的利息,就是大家戏称的“欠债肉偿”。 祸不单行的是,2019年1月30日,公司称18年预计亏损29亿元-33亿元,原因是流动性紧张导致饲料供应不及时,生猪死亡率高于预期。假设每头猪100公斤,以预亏的中位数31亿元计算,大概要饿死280万头猪。——要知道雏鹰农牧2016&17年的出栏量也就是250万头,这是基本都死绝了。 8月19日,深交所一纸终止上市的公告宣布雏鹰农牧走到了资本之旅的终点,雏鹰农牧成为中弘股份之后“面值退市第二股”。公司最新股价仅为0.19元,总市值仅剩5.96亿元。 更让人唏嘘的是,随着这一轮猪周期的触底反弹,除了雏鹰农牧以外的其他养猪企业,纷纷迎来了股价的新高。以温氏股份为例,其市值已达到1950亿元,头均市值已达到万元级别。 如果按照头均市值5000元计算的话,雏鹰农牧单单2018年死掉的200多万头猪,大概值100亿市值,甚至可能更高。 在雏鹰农牧开始醉心于互联网和新兴产业、把资金消耗在重投入的猪圈建设(并借此腾挪资金)时,温氏等其他养殖企业则把注意力集中在低消耗的育种和行业整合上,并尽量留存资金。以温氏股份为例,2018年的经营性现金流为正的64.94亿元,高于其43.78亿元的经营利润。——在这一轮猪周期的底部,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储备资金。 笔者很喜欢讲这个故事: 一个大佬邀请三个人来他在某高端公寓的顶楼平层做客,三个人在电梯里无聊,一个人不停地原地跑,一个人不停地做俯卧撑,还有一个不停地用头撞墙。 电梯到了顶楼后,大佬问他们怎么上来的。他们一个说我跑上来的,一个说我做俯卧撑上来的,一个说我拿头撞墙上来的。 大佬总结道:这部电梯就是中国腾飞的经济,而那些原地跑、俯卧撑和撞墙的经验,就是许多人的成功经验总结。 但是在下行周期里,企业家要做的事情就只有一件,不要迷信自己的眼光和能力,而是力争在下滑的电梯里,保全自己(现金流),不要被震荡甩出了电梯间,外面可能是几十层楼高的高空。 雏鹰农牧、以至于前面提到的那么多企业、首富,都是这么被甩出了电梯。 Cash is King,今年的A股,其实一直遵循着这个逻辑,只是体现出来的是白酒股、必须消费股、保险股等等。 (五)政策的扰动 按理说写到这里,应该已经接近尾声了,但是没有。 “猪周期”在中国长期存在的原因在于,“中国的养猪业跟中国的证券市场一样,散养户太多,占比接近50%。这些普通的农民家庭,并不懂高深的周期理论,只知道在肉价暴跌时杀猪抛售,在肉价大涨重新上马。他们起早贪黑,泪水和汗水一样多。”[4] 除了非瘟这个大家都充分讨论的原因外,这一轮猪周期的底部之深、反弹之猛烈,还和政策的扰动有一定关系。另外,在论述完2014&2018年的宏观环境后,您还可能会对这两轮猪周期的底部为什么会在2014&2018年时出现,有了新的认识。 在“环保”攻坚战的大背景下,南方各省市纷纷按照要求划定禁养、限养区,养猪规模500头以下的小养殖场原则上被要求全部“清拆”,一些县市甚至出现“无猪县”的规定,引得农业部不得不出来对一些地方过度划定“禁养区”纠偏。 最后农村农业部在做调研时发现,生猪存栏量和能繁母猪数都出现了大幅的回落。又有一轮养殖户,被伤透了心,像股市的僵尸账户那样,彻底的离开了这个市场。 最近的几次会议里,明确提出要求各地立即取消超出法律法规的生猪禁养、限养规定,支持各地农户自主养猪,取消生猪生产附属设施用地15亩上限等禁令。——南猪北养政策实质性停止。 猪价上涨,这里不能偏颇的指责政策是唯一主因,每一个接触过农村土猪圈的人都知道,那有多脏多臭,环保的初衷其实是对的。 但把这里的逻辑做了梳理之后,你会发现,从经济下行周期、养殖户的群体性、部分企业的投机性、政策的扰动,以及像非瘟那样的意外性因素,所有的因素共同导致了这一困境。 这种现象不止出现在养殖这个行业,而是更为广泛的存在,比如之前河北的煤改气,这就是压垮骆驼或者说首富的那几根稻草。 把这些线索拼在一起,你会发现,这就是2014年以来,上市公司为何频频爆雷、猪肉为何大涨等很多困难问题的一个解释。 里面的很多因素,都是紧密关联的:2014年、2018年、5年期限、股民与养殖户的群体效应、拒绝悔恨、逆势扩张的后果、现金流的关键性等等。 很多问题,如果掘地三尺,你会惊喜的发现,原来根源上是同一个问题,也是副标题“见微知猪(著)”想强调的。 很多读者可能会问,这个时点,你为什么写这样的一篇文章。 笔者想说: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一篇爱国文。因为它向我们证明了: 无论是那些眼睛赤红的股民、起早贪黑的养殖户,还是那些上市公司高管、身价亿万的首富,以至于宏观政策,大家都在经济周期的大浪里起伏、疑惑、痛苦、抉择,我们都是这个时代大浪下的小不点。 某种意义上,许多上市公司实控人在2014-16年做的举动,和追涨杀跌的股民、高养低杀的养猪户,没有任何区别。 对于绝大部分人而言,时代或者说国运,是唯一能决定所有人命运走势的力量,无论贵贱,即使首富也是如此,我们能依靠的只有这一艘大船,与之同生同死。——我们只能、也必须做一个爱国者。 还有,不要随便逆势。 所以,2020年,请对大家好一点。
参考文献: [1]. 《山西前首富李兆会的起伏人生:27岁山西首富 37岁成为老赖》,凤凰网财经,2018年 [2]. 《卓达新材30%高息融资被疑骗局 40万投资者入局》,无界新闻,2015年 [3]. 《有些上市公司业绩波动不宜泛化为“白马股”爆雷》,新民晚报,2019年 [4]. 《中国养猪往事》,饭统戴老板,2019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