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企经济网
   

新人限时福利

王化珍:十五岁战地百灵鸟的青春礼赞
2025-04-15 15:48:45 来源: 浏览:20

​阳春的姑苏城浸润在玉兰花香里,苏州第二离职干部休养所一栋居民楼内,89岁的志愿军老战士王化珍在轻轻擦拭着珍藏的老相册,阳光透过纱帘洒在泛黄的照片上,定格着1951年那个扎着双麻花辫的少女——那时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149师文工队里年龄最小的战士。当指尖抚过照片,老人眼中泛起粼粼波光:“那时候啊,我们都在战壕里唱歌,炮弹就在头顶飞……”

王化珍在抗美援朝战场的照片

时光倒流74年,硝烟漫过鸭绿江。这位身材瘦小的川妹子,用稚嫩的歌声在朝鲜战场筑起精神堡垒,用文艺兵特有的方式参与着这场立国之战。如今满头银发的她,依然保持着军人的笔挺身姿,仿佛随时准备为战友们再唱一曲《我的祖国》。

双麻花辫系上军旅梦

1936年生于四川广安的王化珍,至今清晰记得1950年夏天那个改变命运的午后。14岁的她抱着课本走出中学校门,正遇上驻扎在附近的解放军文工队排练。“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女兵们清亮的歌声伴着腰鼓翻飞,让这个扎着双麻花辫的姑娘看入了神。彼时朝鲜半岛战云密布,但她的目光却被这些“穿军装的百灵鸟”牢牢吸引。

王化珍与文工队人员一起为志愿军战士进行文艺演出

“她们就像从画报里走出来的木兰!”王化珍模仿着女兵们利落的绑腿动作,在家门口的竹林里偷偷练习秧歌步。当部队来校征兵时,征兵简章上“年满16岁”的要求让实际年龄尚小的她急红了眼。连续三天守在征兵处,她踮着脚尖向首长保证:“我吃得少干得多,会唱三十多首革命歌曲!”最终,这个把两条麻花辫塞进军帽的姑娘,如愿穿上了肥大的绿军装。

1951年春,部队开拔的汽笛撕裂长空。挤在闷罐车厢里的王化珍攥紧快板,听着铁轨与车轮撞击出铿锵的节奏。当列车停驻在鸭绿江畔,十五岁的她才惊觉即将踏上异国战场。对着江面整理军容时,班长发现这个小战士的裤脚足足卷了三道,却把绑腿打得一丝不苟。

王化珍与文工队人员一起合影

战壕里的文艺轻骑兵

“同志们,冲过封锁线,胜利在眼前!”夜幕下的朝鲜山路,文工队女兵们的快板声穿透炮火。王化珍至今记得,那些背着几十斤装备急行军的战士,听到她们特意准备的四川方言快板时,疲惫的面庞突然绽放的笑容。为让每个战士都能听见,八个女兵要分段站在五公里长的行军队伍旁,冒着零下二十度严寒反复表演。

王化珍与文工队人员一起为志愿军战士进行文艺演出

在物资最匮乏的1952年冬,两块压缩饼干是全天口粮。有次演出途中,饿得眼冒金星的王化珍刚摸出饼干,就被班长严厉制止:“这要留着给伤员!”直到深夜宿营,班长才把掰成八份的饼干分给大家。饿极的姑娘们却发明了“精神会餐”——围着篝火描绘家乡的腊肉香肠,用想象中的美味就着雪水下咽。

敌机轰炸最猛烈时,文工队姑娘们创造性地将舞台搬进坑道。没有乐器就用炮弹壳做锣,钢盔当鼓,王化珍把缴获的美军降落伞裁成红绸,在硝烟中舞出猎猎火色。某次慰问前沿阵地时,她们刚唱完《志愿军战歌》,敌人的炮弹就炸塌了半截坑道。烟尘未散,满脸灰土的战士们却高喊:“再来一个!”

王化珍与文工队人员一起合影

血色青春里的生命课

1953年早春的那声巨响,成为王化珍记忆中最痛的烙印。那天军部召开作战会议,敌机突然进行“斩首式”轰炸。副军长本已撤至安全区域,发现还有文工队员困在会场,立即折返指挥疏散。当最后一名战士冲出建筑时,航弹正中指挥部所在的山头。

王化珍(前排左一)与文工队人员一起合影

“他的怀表还留在我的挎包里啊……”时隔七十多年,老人颤抖着取出半块烧焦的怀表。那是副军长留给文工队掌握演出时间的,轰炸前夜还叮嘱她们:“小同志要多创作鼓舞士气的节目。”这位舍生忘死的儒将,最终用生命践行了“指挥员最后撤离”的军队铁律。

残酷战争给王化珍上了最深刻的生命教育课,有一次她高烧39度被强制送医,看到截肢的伤员仍哼着《歌唱祖国》,她连夜逃出医院。返程路上遇见运送烈士遗体的车队,这个曾怕黑的姑娘在漆黑山路上唱起战歌壮胆,用歌声陪伴英魂最后一程。

王化珍(前排右一)与文工队人员一起合影

永不褪色的精神勋章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在我们采访间隙,老人忽然轻声哼唱。阳光在她胸前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上流转,仿佛又见当年坑道里那个举着自制铁皮喇叭的女兵。

少先队员向王化珍敬献书法作品

从战场归来的文艺兵,把战火淬炼的信仰融入血脉。转业到地方后,王化珍带着文工队炼就的“一专多能”,先后在医院、工厂从事宣传工作。离休后更成为社区“红色宣讲员”,用快板书向青少年学生讲述上甘岭的故事。今年清明节期间,她与干休所工作人员一起祭奠牺牲的战友时说:“我们活着的人,要替牺牲的先烈们守护新时代,建设新中国。”

站在苏州第二离职干部休养所的荣誉室里,面对自己捐赠的战地日记本,老人抚摸着玻璃展柜轻声说:“这些发黄的字迹,都是青春的印记。”泛黄的纸页上,稚嫩的笔迹记录着:“今日为三连演出五场,张排长把珍藏的苹果送给我们,比糖果还香甜……”

志愿军老战士王化珍的标准军礼

窗外玉兰花开,室内《英雄赞歌》的旋律轻轻流淌,王化珍小心收起珍藏的军装。这位曾经的战地百灵鸟,用一生诠释着何为信仰的重量——当十五岁的她将麻花辫藏进军帽,就注定用整个生命为祖国歌唱。那些穿越硝烟的青春音符,早已谱写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交响乐中,永不消逝的强音。夕阳为银发镀上金边,89岁的老战士身姿挺拔如白杨。这让人想起魏巍笔下“最可爱的人”,想起千万个把青春熔铸成民族丰碑的年轻身影。他们用热血浇灌的和平之花,正绽放于神州每个角落。当我们走在繁华的都市街头,仰望璀璨的万家灯火,或许都该侧耳倾听——历史长河里,永远回响着那些清澈的、炽热的、属于青春的战歌。

苏州第二离职干部休养所 李星智)

Tags:王化珍 十五 战地 百灵 青春 礼赞 发布者:千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良心揭露柿饼市场惊天骗局!亲赴产地,发现富平柿饼真相! 下一篇PCIM Asia上海展9月精彩启幕,赛..
热门推荐

推荐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