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复诊,在线购药,当越来越多不方便去医院的患者,通过平安好医生、好大夫在线等平台去开启一场不用***的远程问诊,互联网医疗也逐渐从小众视野“火”成了大众需求。

自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给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但却为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无接触、响应快、突破空间地理等优势,使得互联网医疗服务更加被政府和民众认可和接受,迅速发展。

近日,在“2020首届中国互联网医院大会”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互联网医院分会会长文俭表示,经过疫情考验后,社会对互联网医疗的重要作用形成了共识,对互联网医疗的信任度也在增加。相信从今以后人们使用互联网医疗的主动性会进一步增强。同时,互联网医疗发展的相关政策进一步明确,包括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及时出台的多个文件,以及各级政府在此阶段的政策支持,为互联网医院的持续发展创造了宽松的政策环境。

政策持续利好,行业活力突显,在后疫情时代,互联网医疗服务如何把握机遇蓄力发展,这个已经沉淀了20余年的产业能否涅槃新生?面对行业里仍旧存在的发展难题,从业者们又该如何将疫情期间积累的品牌与流量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商业价值?这些问题,依旧需要时间去探索。

20年沉淀,有过春天,有过寒冬

“前几年,在互联网+成为风口的时候,有一些企业看中了这块业务,但是那时候政策不太明朗,什么可干什么不可干,不太清楚。后来平安好医生、京东健康出现的时候,政策已经逐渐明朗了,他们发展的也比较快。”中日医院是国内最早尝试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公立医院,医院副院长崔勇说出了自己的观察:随着政策的逐步明朗,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发展也愈发顺利。

2016年以前,互联网医疗经历长时间的沉淀,行业里已经出现了一些领军企业,也积累了大量的用户。但在2016年之后,行业失去流量红利,资本对于互联网医疗企业的投资也趋于冷静,行业进入寒冬。

2018年,在积累了很多经验后,政府对互联网+医疗做了总结优化。互联网+医疗风生水起,成为一个宏大的主题。

直到2020年初新冠疫情出现之后,政策东风和用户需求又推动了互联网医疗行业进一步发展。以平安好医生为代表的一批互联网医疗平台也在市场需求和政策的促进下,持续加大投入,扩张自有医疗团队规模,同时积极开拓国内外的知名医生资源,打造多点执业模式下的全球医生网络,加大流量投放,加快与线下医疗机构的合作,为用户提供更全面专业的医疗服务。

流量红利下的再次突破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流量的红利和政策的东风使得互联网医疗行业呈爆发式增长。

无论是疫情早期医疗资源挤兑,催生了线上问诊,分担线下医院的压力;还是后期交通管制、医院除新冠肺炎之外的正常诊疗停摆,大量慢性病群体用不上药,在网上续方、买药,“互联网+医疗健康”真正大范围走进了大众的生活。

近日,在“‘患’难与共 提升服务: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网络系列研讨会”——公立医院互联网医疗服务实践与探索篇中,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院长雷平也指出,疫情期间,互联网医院、远程会诊为疫情防控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中,远程会诊、远程医疗为异地会诊提供了医疗技术支撑;网上诊疗让市民在家中即可满足部分诊疗需求。

“疫情期间很多病人不来医院看病,现在大医院又人满为患了。这就需要提出一个问题:这些病人是不是真的都需要到大医院来看病?”中日医院副院长、皮肤性病科主任,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皮肤科专委会主任委员崔勇支持将复诊放到网上,他提到,“我们做过统计,中日医院一年的门诊量里,30%是复诊的,这些病人在没有互联网平台的时候,他只能跑到医院来,会不方便。那如果这些人都到互联网平台上去看复诊,就会减少病人的支出,提高就诊效率。”

互联网医院作为新兴事物,发展处于初期,社会各方也存在对其的偏见或认识不足的地方。但这次疫情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健康医疗服务的模式,线上复诊、线上咨询可以成为常态模式,病人生病以后,首诊建议线下完成,后面的复诊和随访,甚至慢病管理都可以用线上模式解决。

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在3月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提到,“在疫情期间,互联网诊疗成为医疗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据显示,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委属委管医院中,互联网诊疗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倍。此外,一些第三方互联网服务平台的诊疗咨询量也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0多倍,处方量增长了近10倍。”

与此同时,疫情这一加速器更是提高了相关国家政策的出台效率,互联网+医疗的配套鼓励政策接连印发,原来关紧的闸正在一步步松开,互联网医疗迎来重大利好。

从2018年9月,国家卫健委印发《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三份文件,到次年8月,国家医保局在官网对外公布《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的指导意见》,再到今年3月,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以及今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动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和规范管理的通知》、7月国家发改委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国家层面更是接连发文支持互联网+医疗,提高政策出台效率,缩短试点周期,特别是在医保政策方面的突破。与此同时,国家层面也为互联网诊疗规范画上了红线。

正如一位刚拿到驾照的新手开车上路,什么时候踩“油门”,什么时候踩“刹车”,都需要有充足的准备才能确保安全。

“互联网医疗正在有秩序、有限度的放开。”崔勇提到,“国家的政策体系对互联网医疗一直是支持的。支持与监管必须达到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才更有利于互联网医疗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当然,互联网医疗属于新生事物,政策的制定与出台,必然有一个摸索和逐步成熟的过程。”

不过,对于互联网医疗平台而言,无论政策是鼓励还是监管,都是好事情。监管政策的出台,会使得行业成长的更加规范。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健康经济研究室主任陈秋霖也曾在健闻连线中提到,“过去10年互联网医疗都处于认知阶段,2020年疫情以后,我们的很多医疗需求会被迫转移到了线上。完成了这一步认知教育,我们才能进入正常的发展轨道。”

在他看来,疫情之下,互联网医疗已经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规范化、标准化是当前互联网医院发展的关键。如何规范医生的线上诊疗行为,是未来互联网医疗发展非常重要的环节。

“三座大山”尚待攻破

虽然流量红利和政策红利为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但目前互联网医疗依旧面临“三座大山”尚待攻破,比如该如何满足用户的真实需求、如何找到最佳的商业模式难题等。

“提到用户需求,现在的互联网医疗产品还是比较幼稚的,能满足的用户需求比较少。”在崔勇看来,即便是有网上复诊,但是通过互联网医疗服务,患者并没有与医生产生更多的联系,也无法感受到医生的人文关爱。

“我们之前听闻的所谓互联网医疗还停留在医学咨询阶段,互联网平台利用它的能力和资源,可以提供一些辅助性的服务,比如查询就诊信息、药品配送、药品信息服务等,这些服务性的辅助业务是业态中非常兴旺的一部分,但不是患者期待解决病痛的核心医疗。”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互联网医院分会常务副会长、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主任卢清君在首届中国互联网医院大会上说到。

正如崔勇所言,现在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只是一个让用户吃个半饱的状态,还没有让用户吃饱,更别谈是吃好。”

对于用户来说,医保能够报销,也是吸引其使用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一个重要因素。

近年来,互联网医疗成为“三医联动”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提升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更是推动了医保支付制度的加速落地,多地政府积极响应。事实上,一些互联网医疗平台借助互联网医院,在各地已经不断试水打通医保支付渠道,全面布局医保服务,全力推进互联网医院的建设。

以平安好医生为例,截至8月中旬,平安好医生与线下医院紧密合作,与各地线下医院签约的互联网医院项目中,已经有14个项目投入运营,并积极接入当地医保支付系统。其中,平安好医生已打通东莞和银川的当地医保支付系统,为当地市民带来便捷、高效、安全的互联网医疗服务。

不过,即便当下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报销的细则尚未完善,相关服务也尚未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但平安好医生等互联网医疗企业已经秣马厉兵,迎接后疫情时代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