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互联网云厂商宣布裁员,预示着什么?
据Layoffs.fyi网站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有1191家科技公司,共计裁员262915人,这一数字较2022年的数据(1065家科技公司裁员近165269人)大幅提升。其中,不乏谷歌、微软、亚马逊、Meta这样大名鼎鼎的科技巨头。而就在2月15日,又一IT巨头思科宣布计划裁员5%,约4250个工作岗位将受到波及。可以预见,受到全球经济下行趋势的影响,未来一段时间内裁员潮的范围仍会不断扩大。 无独有偶,博通收购云厂商VMware后宣布裁员超1200人、阿里巴巴2023年全年减少20210人(其中阿里云混合业务裁员比例达30%)、青云科技1年裁掉1/5研发等互联网云厂商大裁员的消息正闹得沸沸扬扬。实际上,有关互联网云厂商的裁员动作早已有迹可循。从2021年到2022年,不仅金山云苦于经营压力,一直在持续裁员,且裁员范围基本覆盖所有业务线,而且腾讯大部分事业群也在裁员,其CSIG 事业群(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裁员比例高达20%-25%。 显然,这波裁员的浪潮已蔓延至云计算行业,并逐渐呈现出变动幅度大和持续时间久的态势。在这一波又一波浪潮的席卷之下,整个社会失业率也逐步攀升,就业市场的形势变得愈发严峻,被裁的个体则陷入生存和发展的浪花漩涡。
透过裁员浪潮,或许我们可以窥见更深层的市场需求变动对企业的影响。 以国内互联网云厂商为例,此前,阿里云、腾讯云和华为云等互联网云厂商一直占据着头部优势,但据互联网云厂商公布的最新财报来看,作为互联网云厂商头部的阿里云2023年上半年营收约为497亿元、2023全年营收为1053.96亿元,与去年相比均基本持平,而华为云2023上半年营收241亿元,增速则未披露。 作为与互联网云厂商争夺云计算市场的另一派系,运营商云厂商2023上半年财报显示的营收与去年相比增速均有得到大幅提升,市场优势也逐步显现。相较之下,阿里云、华为云等互联网云厂商则逐渐放缓增速,这可能会是哪些因素导致?互联网云厂商作出裁员的决策又是出于何种考量?是否与其市场营收变化相关?
裁员背后的市场需求变动 近年来,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在国际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国内正加速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期通过立足产业体系基础,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等举措,更快更好地形成产业链协同、一体化推进格局,进而构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竞争优势。 特别是随着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十四五规划等政策面的积极信号不断释出,诸多央国企在响应国家号召和内生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先后在这场转型中挑起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大梁”,履行升级产业领域、地方公共服务及城乡基础设施等义务,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共同享受到“数字红利”。基于对数字化能力建设、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云上安全等多重因素的考量,央国企更倾向于遴选出在数字化市场上具备成熟解决方案和落地能力的云厂商进行合作。 在央国企上云潮这个市场关键增量面前,运营商云厂商和互联网云厂商都竞相聚焦各自的资源和优势,重点布局政务领域,做优政务上云服务,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像运营商云厂商多年来深耕政企领域,能够较好结合央国企多云管理、安全可靠、自主可控等实际上云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云网融合安全解决方案,助力央国企建设稳定可信的企业一朵云。在整体政务业务持续开展的情况下,运营商云厂商不仅营收规模屡创新高,为确保新项目建设和运营高效性,其用工总量也稳中有增。 为了紧跟市场步伐和满足客户需求,互联网云厂商则着重调整市场经营策略,不断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力度,包括加速推进人工智能(AI)等前沿领域的产品研发和商业应用。但不可忽略的是,这些技术的投入成本较为高昂,获得回报的周期较长。在技术革新投入和市场变化等多重压力下,不少互联网云厂商往往会采取“收缩聚焦”的策略,把最简单粗暴、短平快的裁员手段作为节约成本的第一选择。
留守大厂VS逃离大厂 结合国内的云计算市场环境和整体的裁员形势来看,这些互联网云厂商的裁员决策很有可能是出于资本运作的考量,直接无视旗下员工的个人利益,选择向基层员工“下重手”。然而,裁员无形中也会对留守员工和整个企业的氛围产生深刻的影响。
作为大厂的一员,被裁员工曾经头顶着互联网行业精英的耀眼光环,拿着一份让大多数人羡慕的薪酬和福利。面对突如其来的裁员,很多人会感到迷茫和无助,甚至会把被裁当作外界对自己的否定。而留下来的员工不仅需要面临更多的工作量、有限的发展机会和晋升空间,还可能会对公司失去必要的信任基础,从而影响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裁员潮下,有去有留,个人无法改变大环境,也无法左右公司的战略方向,但有必要及时跳出互联网大厂的美梦,正视互联网企业的商业属性。在现有的市场经济持续调整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更多更主动地留意市场需求变化,尽可能选择发展潜力大和业务拓展强的企业岗位深入发展。从“安全感”的角度出发,央国企或许不失为一个能带来更高稳定性的选择。当然,具体留守大厂还是逃离大厂,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考量,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是我们必须通过这场裁员潮,时刻警醒自己要有危机意识及应对变化的灵活性和韧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洞悉前景和机遇,更从容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