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全场景供热绿色解决方案将发布,赋能城市绿色发展新未来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多部政策及加大财政补贴,持续推动供热公共机构能效提升,加快供热设施设备节能改造、煤炭减量替代和清洁高效利用,加快供热管网建设,推进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新建和供热改造等,诸多节能减排政策的推出,为我国暖通空调行业创造了新的市场需求的同时,也为相关企业尽快适应“双碳目标”开发绿色产品提出诸多挑战。 5月11日-13日将于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举办的2023中国国际供热展,有望带来多项崭新的暖通技术及绿色、智慧产品解决方案。而国内智慧建筑集成解决方案先行者美的楼宇科技,也将在E2-01A展台发布全场景绿色供热解决方案,引发行业关注和期待。 美的深耕低碳化、数字化,助推绿色供热发展 作为行业率先推出零碳战略的暖通企业,美的楼宇科技在年初发布“GREEN FOR ONE”双碳战略,依托建筑全链路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积极投身全场景低碳行业解决方案,以iBUILDING全面数字化底层能力支撑,助力各界应对低碳产业转型挑战。而作为双碳时代下暖通行业推动能源变革的拳头产品,热泵产品线则成为美的零碳战略规划下助力楼宇建筑快速“脱碳瘦身”必不可少的一环。
美的楼宇科技GREEN FOR ONE双碳战略 众所周知,热泵产品常常需要在高温、低温、超低温等极端环境下运行,设备可靠性、采暖制冷组合应用技术、超低温运行技术、环保冷媒的运用、产品稳定性等多环紧紧相扣,对品牌商的行业经验、产品稳定性、市场敏感度和安装服务能力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作为中国热泵行业的领军品牌,美的楼宇科技具备了深厚的产研经验积累,完善的研发生产设施和成熟的项目经验。依托“2+4+N”的全球化研发网络,不断突破热泵产品低温制热能效差、结霜问题严重等核心难题,对热泵产品的安全性和节能性进行技术创新,陆续推出了10HP侧出风低温全能王、130kW变频模块机(R32)、水冷螺杆高温热泵(同时冷热)、变频烈焰、10HP直热热水等多款创新产品,大力推动热泵技术的变革与应用,全面提升品牌在热泵行业的竞争力。 从创制世界第一台数码涡旋风冷热泵模块机组,到行业领先的产研机制,再到率先推出首款全生命周期碳中和热泵产品,美的楼宇科技逐步形成了丰富、完善、成熟、高效的热泵产品线,无论是工农生产,还是轨交基建,国内国外之间,美的楼宇科技借力热泵技术大幅降低建筑能耗,打造碳中和园区、零碳车间、零碳产线等一系列低碳实践项目,以高质量、高科技、高品质立足市场,为热泵技术在双碳时代的推广和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德国ISH展上,TUV SUD为美的第一批碳中和空气源热泵颁发碳中和证书 与此同时,美的楼宇科技也在建筑软硬件一体化方面不断探索突破。“光储热柔”正是美的楼宇科技为了实现能源柔性管理打造的综合能源管理解决方案,它不仅包含光伏、储能、热泵等硬件设备,还通过iBUILDING实现整个系统的监测、控制、评估、检测以及维护,利用柔性控制算法,实现绿色供能和整个系统的高效经济运行,助力全球碳中和目标的达成。目前,美的楼宇科技已将“光储热柔”解决方案应用于美的工业园西区、荆州工厂、重庆工业园等一批零碳样板工程,助力企业绿色发展。 作为绿色低碳的引领者,美的楼宇科技不断深入供热领域,在低碳化、数字化方面持续深耕,目标不止于绿色的美的,更是低碳绿色的城市未来。 亮点前瞻!美的全场景绿色供热解决方案即将发布 为了推动供热行业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美的楼宇科技将在本届供热展重磅发布全场景绿色供热解决方案,涵盖多场景热泵解决方案和光储热柔一体化解决方案,“碳”寻城市热生活,为城市不同场景提供更加高效、节能、环保的供热方式。
绿色供热作为供热行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也是推动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据业内人士透露,本次供热展上,美的楼宇科技将针对楼盘配套、小区/村庄区域能源站、生活热水、农业种植、畜牧养殖、水产养殖、矿井通风、工业等多元化供热场景,量身打造绿色、低碳、高效、安全的热泵供热解决方案,助力各行各业应对低碳转型挑战。 据悉,光储热柔一体化解决方案也是本次发布的重要内容之一。美的楼宇科技将正式发布光储热柔解决方案两大组网场景,适用中小工商业及各类园区场景,实现建筑能源柔性管理,为节能减排和助力绿色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 除了解决方案发布会,本次美的楼宇科技将在展台上带来五大产品展区,集结旗下热泵产品矩阵,覆盖房产配套配套供暖方案、小区采暖方案、商业采暖方案、工业采暖方案、光储热柔解决方案,展现软硬件一体的综合服务能力,满足城市不同场景的清洁供暖需求。
业内人士表示,“双碳”目标下,中国供热行业正迈入清洁、高效、创新的新时代。随着我国智慧供热行业改革的推进,各行各业加速向低碳化、数字化供热方式转型。美的楼宇科技作为暖通行业龙头,凭借多年来在供热领域的创新沉淀以及应用经验积累,此次带来全场景绿色供热解决方案,有望助推供热行业低碳转型升级,更好的为全球碳中和目标赋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