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岸绿景美”水生态,乡村蝶变焕新颜
道路整洁,屋舍俨然,溪流清澈,笑声朗朗……漫步在江阴长泾镇习礼村,一幅人和村美的水乡画卷次第展开。 “如今村里的环境真好”,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而村容村貌的提升,正得益于中建二局华东公司建设者连续3年的污水治理。
从入户“探访”到热情“串门” 项目团队的小伙们怎么都没有想到,在江南乡镇做农污治理工程,第一关竟是语言关。 由于江阴的许多村庄年代久远,排布也并非整齐划一,加之每户的卫生间、厨卫间的设置也各有千秋,所有房屋的出水管走向五花八门,要想将这些与就近河沟等随机相连的排水管,归拢到一个“统一战线”中,就必须深入每户村民家中,摸清出水管的来龙去脉。 在大家入户的第一天,就遇到了操着本地方言的独居老师,不会普通话,而入户摸排的建设者又全部都是北方汉子,怎么办?语言不通就上手语!有聪明的小伙对着奶奶手舞足蹈,试图通过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用手比划一个“马桶”,在配个冲水的声音特效,很努力地想问出马桶水从哪里排出去? 然而“手语”的效果依旧不佳,最后还是一位有头脑的同志,拉来了一位村里的阿姨帮忙,作为翻译,在阿姨的帮助下,双方终于明白了各自的意思,小伙的额头冒出细汗,用手一抹,连忙道了数声谢谢,而奶奶也露出慈祥的笑容。 “入户”摸排的过程中,建设者们也发现,村子里独居老人有很多。时间久了,彼此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升温”。有一次摸排路上,党支部书记黄克看到往日总是笑呵呵的张妈妈坐在门口发呆,眼圈红红的,过去聊天时,老人赶紧摸着眼泪说没事。大家知道,老人一定是想亲人了。“这个事情让我们很触动,后来我们就商量,每周轮流派建设者到这些独居老人家中,帮他们打扫卫生、做做家务,那些听不懂的方言也渐渐能明白一二,现在老人看到我们串门,都会拉着手嘘寒问暖,就像家人一样”,黄克说。 从“被动”配合到“主动”管理 “这里的环境真不错,确实是个取景的好地方。”村民王桃芳的一番话道出了顾山镇国南村秀美的村貌。走在村间小路上,路面整洁清爽,倍感惬意。清风徐来,水波不惊,树木花卉也仿佛在享受着早春里的静谧。这一切都是归功于农污工程的高效治理。 而在治理之初,由于村庄处于镇中心地带,附近车流量、人流量大,闹市区的作业,让百姓倍感不便。为了赢得百姓的理解和支持,建设者在多处细节上下功夫。比如,在沟槽回填后,当日内迅速铺好碎石,避免下雨天车轮陷入,每日对道路进行清扫、洒水,减少扬尘污染。同时,项目部还将每周三作为“村民验收日”,邀请村民们一起检验管道的整修成果。“老百姓们对管道潜望镜非常感兴趣,每次潜望镜伸入管道后,居民们都会围上来,看看自家门口的管道情况是否良好”,项目经理邹建伟说。 百姓有了“参与感”,污水处理设施的维护工作也变得更加顺畅。建设者们编订了一本图文并茂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指南》,指导村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管理好自家的排水管。农污治理带来的不仅是环境的改变,据村支书介绍,污水处理后,有些已可用于农业灌溉和生态养殖,为村民省了不少成本。 从“照图施工”到“因地制宜” 以往根据编制好的方案进行统一施工的做法,在条件千差万别的江阴是行不通的。”施工设计图纸的标准化与现场实际施工环境的差异,是摆在施工人员面前的一座大山。 在徐霞客镇东缪村施工时,主要管线要经过一排主房屋,同时还需要设置检查井,遭到村民们的集中反对。而重新选线后,虽然有效避开了村民家门口,但又产生了新的棘手难题——途经田地。 这下,村民们又“不干”了。村民张爱国家有耕地5亩,是村里耕地方面的大户人家,虽说管线埋好后可以恢复被挖开的田地,但还是有几个月份受到影响;对于不少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那方耕了一辈子的田,比亲儿子还要“宝贝”。 经过多次协商,项目团队三道对策并用,一是“补偿”,二是“安抚”,三是“采购”。根据苗圃在施工期间的受损情况,对每户给予足额的青苗补助费,解决了大部分农户的担忧。对于不理解的老人家,则多次登门拜访,用一番番换位思考的话,打动了老人们的心。 为了提升工程品质,项目部还引入“农污零直排村”概念。“零直排”包括五大方面——污水全收集、雨污全分流、处理全达标、资源全利用、监管全智慧,带动当地农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从“污水靠蒸发”到“清水绕人家”,这场为期三年的“治水记”即将落下帷幕,而这一方山青水绿的环境创造带来的生态经济红利却刚刚开始。(王虎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