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活水”灌溉“千秋”基业
“国之大计,教育为本”,随着时代发展,我们步入“十四五”时期,面对诸多新的机遇与挑战,从推动经济发展、发扬传统文化,到提升综合国力,无不需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国民素质,让人口质量红利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加油站”。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国民的精神素养,尤其是对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提出明确要求,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部署工作任务,推动教育改革提质增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走出评价导向“旧误区”,高扬德育为先“新旗帜”。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先进教育主张。无论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要扭转“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等错误的教育评价导向,坚持“德育为先”。培养一批本领过硬、有仁爱之心、尊重教育基本规律的教师队伍,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主体因势利导,激发课堂学习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投身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在志愿服务中增强社会“主人翁”意识,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挖掘学生潜能,提升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用好家庭教育“助推器”,推动课外补习“降热度”。“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必须要得到家庭的理解和支持。学校和社会应全力配合,建立起“重素质、重实际能力”的科学人才评价使用机制,引导家长走出“功利主义成才观”的思维误区,拒绝盲目崇拜分数和学历、“拔苗助长”的现象,减少面对社会竞争内心产生的焦虑感。通过整治校外培训机构,让课外补习“降降温”,真正将“双减”落到实处,缓解家长的精神焦虑和学生的课业负担,不断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教育观,营造良好社会风气,呵护“祖国花朵”茁壮成长。 下好国家统筹“一盘棋”,耕好落实细节“责任地”。“教育改革,政策先行”,综合素质改革是一项复杂又系统的工程,需要国家统筹安排,提出可操作性较强的措施,下好全国“一盘棋”;各地因地制宜,耕好各自“责任地”,坚决不搞“一刀切”。各省市要通过开展座谈会等方式,交流分享先进典型经验,不断推动新时代素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各地要利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搭建素质教育交流平台,共享优质课程资源,共同创新德育、美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为中小学生的校园生活增添“亮色”。 在教育改革“新征程”中,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义务教育作为典型的民生工程,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教育创新改革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我们必须筑牢义务教育“基石”,不断增强人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坚定不移地朝着社会主义伟大“中国梦”前进。(文/西热明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