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致敬最可爱的人】——记抗美援朝老战士滕久有、杨志
作者:枫杨(杭州),在二十军六十师八年军旅生涯。曾任杭州日报、大众电视杂志记者。
少年投军 1930年11月,滕久有出生于山清水秀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梅花乡夕阳村。 沈从文先生曾深情写道“保靖,是我走向人生的第一站,倘若老天爷还给我机会,我还想从沅陵坐船逆酉水而上,到保靖故地重游一趟。”这里的酉水,有着中国南方“水上丝绸之路”的美誉。而保靖,就是这条黄金水道的要冲。县城酉水北岸悬崖绝壁上,有一块湘西最大的摩崖石刻“天开文运”。相传,清光绪十七年,为庆贺罗芳成、罗芳尧兄弟同科中举而刻。
滕久有1949年照片地点重庆。 他所在的班不简单。数学老师姓史,是位地下党员。班中有个女生叫史捷生。后来大家才知道,她不姓史而姓贺,叫贺捷生,是贺龙元帅的女儿。 这是新中国诞生的前夜。中国大陆,革命与反革命两大阵营最后的较量正在激烈上演。滕久有高中毕业,由于品学兼优,很快被当地安排到迁陵镇小学当文化教员。这本来很遂父母的心愿,人前体面,收入稳定,离家又近。然而谁也没料到,滕久有和另外两个同学早与学校地下党秘密联系,当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第二野战军路过县城,他们三人连家人都没有告别,就跟着解放大军离别了家乡,投身革命队伍。 家人闻讯后无不震惊,父亲更是火急火燎地上路追赶,一直寻到重庆秀山地界,到处打听无果,只得怏怏返回。 文化教员 重庆解放后,滕久有被分配到三十五师教导队。不久,军首长李开湘前来视察,发现教导队文化教员挺多,就提出选一部分送军大学习。1950年元月,滕久有被送到合川,成为二野军政大学四总队三大队十一中队学员。学完后,被留在军大,成为西南军区军政大学川东分校四总队四大队部文化教员。 那时候,解放军队伍基本都是劳苦大众,有点初小、高小文化的就很了不起了,就会被称作“秀才”,能帮战友写家信,帮领导看地图,帮上级搞宣传,用处大了去。有文化的年轻人倍受青睐。何况是一个毕业湖南省国立八中的正牌高中生,更是少之又少。滕久有自然就成了人民军队中的“宝贝疙瘩”。 文化教员这个身份,几乎伴随了他的整个军旅生涯。他先后任十二军随营学校三营营部文化教员、志愿军十二军随营学校二大队四中队政文教、志愿军十二军随校一大队七中队教员、志愿军教导大队三营十三中队文化教员、志愿军十二军教导大队前方速成小学五队文化教员、前方速成小学二营四队教员等。 向往着在人民解放军的行列中冲锋陷阵、英勇杀敌、跃马扬鞭、建功立业,滕久有却没想到在军队文化战线一干就是许多年。 这个文化教员的身份,似乎铁定套牢在滕久有身上。 1950年12月底,滕久有所在部队接到命令,由重庆码头登上民生公司轮船。 随校趣事 1951年元旦,滕久有与战友们在轮船上渡过了人生最难忘的元旦佳节。 轮船沿长江航行,经过万县,到达武汉市江原大道码头。部队下了船,转乘闷罐火车到河北束鹿县(现为辛集)。
第二排右二滕久有出川前往河北集结 十二军在此集结换装整编。“军大”改名为十二军随营学校,(后改敎导大队又改志愿军12军前方文化速成学校)驻防在辛集新垒头村。 志愿军12军随营学校在河北辛集听完军直李震政委和肖永银副军长出征宣誓大会结束后.随营学校教员返回驻防地辛集新垒头村.随营学校校部所在村。赵尚祥敎育长(校长)继续讲话出征到朝鲜注意纪律等.结速后滕久有.张光宇.等教员返回旧垒头村他们大队驻地。两村距离大约有十几里地……
时近春节,家家户户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滕久有这些南方人乍到北方,生活很不习惯,衣食住行都遇到问题。身上穿棉军装套棉大衣,头上戴顶放下帽耳的棉军帽,脚上穿的是胶底棉鞋,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小河、水塘、井边到处都是冰,尿池也结了冰。看着孩子们在冰上玩的可欢啦!“哧溜”一声滑过去了,一阵欢呼!“哧溜”一声,四脚朝天,一阵惊呼!可滕久有这群大男子汉,还没有人敢去试一下呢! 吃,更不习惯!他们这些祖祖辈辈都吃稻米的人,一下改成吃小米、窝窝头,特别是吃小米干饭,怎样也咽不下去。老村长调换了些红枣、红苕与小米煮成稀饭。这一改变,大伙就吃的可香啦。 过农历年时,房东大娘、大嫂们教这些南方青年包饺子。从拌馅、和面、擀皮,一样一样手把手地教他们做。吃着香喷喷的饺子,滕久有深切感受到老解放区乡亲们对子弟兵的鱼水深情。 南方人爱吃辣椒,炊事班的同志将带来的辣椒烤干后,就用老乡的碾子磨成辣椒粉给大伙吃,结果弄得老乡们碾米都要到别的地方去碾。队里知道这件事后,狠狠地批评了炊事班没有群众观点,要他们挑水把碾子洗干净。为此,政治部还组织人员给大伙讲当地群众的风俗习惯。比如到老乡家里去要先敲门,然后问有人在家吗,如果答应没有就不要进去了。当然这里说的“没有人”是说没有男人在家。 由于南北方语言上的差异,也闹出了很多笑话。据说某连有个大个子的四川战士,他的脚,出奇的大,连上面发下的特大号鞋都穿不上,于是指导员趁赶集买了布,要他请房东大嫂帮他做双鞋。四川人说“鞋”和北方人“孩”的音相同,结果把房东大嫂闹了一个大红脸,这个大脚的战士也不知道自己甚么地方错了,让大嫂不高兴。指导员知道后,向大嫂解释道歉,才解除了这场误会。大嫂给这个大脚战士做了两双漂亮的大鞋(棉,单各一双)。 很快,部队名称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国家开始统计,参战部队排以上干部家庭成份是贫下中农的,每人三百斤小米,折成錢给县民政局。滕久有的家中,由县武装部、民政局帮助,把破旧的茅草屋扒了,盖成了土家族的吊脚房…… 出征朝鲜 十二军在1950年12月奉命入朝参战前,编入志愿军第三兵团序列。下辖新调入的三十一师(归国后改为新三十六师)、三十四师、三十五师。原属十二军的第三十六师及三十四师一零二团,继续留在四川担任剿匪和警备任务。以原三十六师的一零六团调归第三十四师建制,全军共五万三千余人。军长曾韶山,第一副军长兼参谋长肖永银,副军长王蕴瑞(抗美援朝调第3兵团担任参谋长),副政委李震,政治部主任李开湘,副参谋长贺光华,后勤部长宗书阁。 部队整编:各步兵团扩建了一个炮兵营,下辖57无后座力炮、120迫击炮和高射机枪个一个连。三十四师、三十五师各扩建一个37高射炮营。各级后勤已调整和扩大了机构,组建了兵站和战勤工作队,扩充了医疗救护、运输等勤务部队,增添了物资技术装备,配备了一百多台汽车、马车三百余辆,手推车一千辆、担架六百副。全军组成了万余人的后勤队伍。完成整编后,召开誓师大会,奉命于1951年3月12日由河北坐闷罐火车出发,经天津、沈阳、凤城北上,与19日抵达辽宁省的灌水、永甸、长甸、宽甸地区,开赴朝鲜战场。 跨过鸭绿江后,12军分兵两路向战役集结地开进:第三十四师、三十一师沿朔州、龟城、宁边、介川、阳德之线南进; 第三十五师和军直,沿朔州、新仓、云山、球场、德川、破邑之线南进。冒着敌机轰炸,翻山越岭,昼宿夜行,连续徒步行军18天,于4月10前到达五次战役集结地谷山、伊川地区。 战火洗礼 十二军随营学校3月15日进驻辽宁离鸭绿江不远的宽甸石湖沟北村,展开了军政学习。学员们10月结业,”随校“奉命入朝参战。 据滕久有回忆又出征往前线朝鲜送学员。 最后一排左⑧滕久有
滕久有所在大队的这批学员,编为4个排,每个排按加强排配置。教员周定宽、潘靖五、张光宇、冯元柱四人是大学文化,分别各负责一个排。 随营学校又一次出征送学员成立的侦查分队由滕久有代队随营学校配的人民军翻译先期出发! 这是赵尚样敎育长(校长)和人民军翻译出发前合影。
滕久有带队,各排抽一名学员,配上朝鲜翻译和炊事员班长共7人,组成先遣小分队。主要任务是侦查敌情,选择大队宿营地等。部队对知识分子特别照顾,出发时除每人携带7天干粮,还另配了一瓶肉罐头、压缩饼干。
滕久有带领先遣小分队出发,从长甸河口进入朝鲜龟城方向。过江时,气温零下三十几度。他们趟水过江,年青人火气大,而老班长年龄大了,双脚冻的直掉眼泪。 入朝后,大队接到命令,给一线作战部队运送粮食。 这是一项艰苦而危险的任务。 美军从1951年8月中旬到8月底为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对朝鲜北部所有桥梁和铁路进行全面轰炸;1951年9月到12月是第二阶段,重点轰炸清川江以南、平壤以北的“三角地区”(这里是朝鲜南北、东西铁路的交汇处);1952年1月至6月为第三阶段,机动轰炸志愿军作战物资的来路和去路,重点轰炸铁路线。 滕久有又一次负责带领学员30多人,每人背粮2O公斤,从驻地出发步行4个小时,送往一线作战部队。天亮有飞机轰炸,要躲飞机炸弹。夜里还要绕开飞机投的照明弹,还要观察四周有没有信号弹,因为当时朝鲜特务发现那里有志愿军和人民军、就打信号弹和烧柴火光引美国飞机轰炸……
往前沿背弹药,需要走3天,都是夜里行军。饿了就在转运站拿两个馒头,边吃边跑;渴了,就附身在路旁的小水沟里喝上几口。最难对付的就是疲劳和瞌睡,眼皮就像吊了两个秤砣一样沉,走着,走着,脑子就迷糊了起来,走着,走着就摔倒在地,爬起来揉揉眼又往前赶。
山路上结着冰,他们一个个像坐“滑滑梯"一样从山上往下滑。有的学员掉队,滕久有就走到最后,接应鼓励学员,并把学员背的20公斤粮食背到自已身上。他一人背40公斤,加上自身的行装负重一百多斤。最后,学员没一人掉队,无一人伤亡,安全把粮食背到兵站,圆满完成了任务。 由于表现出色,滕久有作为一名文化教员,又被调到后勤辎重队。他无数次在战火中昼宿夜行、跋山涉水,不知跑过了多少封锁线,冲过了多少次敌机轰炸。 血与火、生与死。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滕久有和他的战友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写下了一首首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朝鲜战场上超乎想象的艰难困苦的考验,使滕久有逐渐磨砺成长为一个拥有无比坚定信念的革命战士。 抗美援朝战地照滕久有。
由于在朝鲜战场往阵地上背弹药粮食、背伤员,超负荷超强度运转,加之吃饭饱一顿饿一顿,滕久有患上了严重的内脏出血、胃溃疡。1953年,他被送到志愿军治疗所进行了短期治疗后,转入十二军“随营”学校治疗所治疗,病情不见好转。因为前线医疗条件受限,他又被送回国内,到石家庄白求恩医院做了脾脏摘除手术,术后转入华北军区第三后方医院(现为河北正定县解放军256医院)疗养。
中间的是志愿军12军文化教员滕久有在华北第三后方医院现名解放军256医院(敎堂前面) 1955年授军衔也是在医院进行的。病愈后,医院给他评了二级残废军人,还打算调他到湖南省望城县荣军院当文化教员。可是滕久有说,朝鲜战场上牺牲了那么多战友,我能活着回来就不错了,有工资钱够花就行,坚决不要残疾金。他说自己还可以工作,不能让国家白养活。就这样,他拒绝了领取残废证、残废金,并且在他坚决要求下,出了医院,调入华北军区训练团,通过考试转业到北京,在国家粮食部工作。 革命情侣 1958年,滕久有与杨志结为伉俪。 杨志,1935年6月生,重庆合川双槐镇上游村人。
1950年2月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二军卫校。1951年随十二军入朝参加抗美援朝,为三兵团三分院护士,参加了5次战役、金城阻击战,上甘岭等战役。 金城防御战,为加强营级包扎所,杨志从三兵团三分院抽调到一线支援。在通风条件极差的坑道手术室中,充满了血腥味、汗臭味。为了抢救战士们的生命,杨志和其他医护人员挥汗如雨,不休不眠,坚持几天几夜,直到抢救完最后一名伤员。上甘岭战役中,杨志又被抽调去支援十二军野战医院,原定接收三百名伤员结果来了八百多。抢救工作的紧张程度与强度可想而知。 1953年停战后,杨志送伤员回国。1954年工作调动地方后,考入张家口医学院,1958年毕业,被分配国家粮食部。在这里,滕久有与杨志相识相恋。 共同的革命经历和战火洗礼,是他俩浪漫爱情的牢固纽带。这对志愿军夫妇一经牵手,便相濡以沫60多年。 岁月流逝,没有冲淡用鲜血生命凝成的战友情谊;人生起伏,未能消磨用革命理想铸成的生活态度。 如今虽已耄耋之年,两位老人仍然身体健朗、精神爠铄、心态乐观……
他们既平凡又伟大。所以平凡,因为他们也曾经是最普通、甚至是社会最底层的农家子弟;所以伟大,因为他们在新中国的立国之战中,毫不犹豫地、全身心地投入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和生命。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在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之际,让我们向为了在新中国立国之战,献出生命的先烈们,向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热血的前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枫杨)
老战友刘绮文女儿刘清陪同参观老部队军史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