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创新能力的空间差异研究
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以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协同发展是新时期总体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创新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积极提升我国各个城市群的创新能力,是保证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并持续增长的关键。然而一直以来,受我国国情、人文历史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术界在创新能力方面的研究更倾向于关注不同区域和省域的发展,忽视了对以城市群为单元的创新能力的探讨。“十三五”期间,以城市群为单元的区域间创新能力的差距逐渐显现,城市群间创新能力不均衡的现象给我国整体经济发展造成了诸多掣肘,阻碍了区域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全面探讨城市群创新能力的空间差异,对缩小不同区域间的创新能力差距及构建以创新为驱动力的城市群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对一个国家来说,城市是代表空间属性的一种组织形式,一个独立的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不可避免地会与在空间上具备地缘接触条件的其他城市产生紧密的双向联系,由此形成的群落不仅在地理环境上有属性的联结,在交通网络与经济发展上也会产生紧密联系。从广义上说,城市群就是由彼此间具备多重复杂联系的城市主体所构成的空间集聚群落。关于城市群的具体定义范畴,学者们众说纷纭,但认识方向大体一致,即城市群的组成结构包含多个地缘相接的城市,且各城市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共同对特定的区域发展产生实质性影响。在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城市群的产生和发展已成为带动国家整体发展的内生动力。国务院先后批复国家级城市群,。参照我国城市群的GDP总值、创新能力及专利贡献数据,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国家级城市群(长江中游、哈长、成渝、长江三角洲、中原、北部湾、关中平原)和世界级城市群(京津冀和珠江三角洲)。2017年,这些城市群的GDP在国家GDP总量中占据了近七成。城市群中,长江三角洲GDP总量最多,且增速最快;关中平原GDP总量最少,而以甘肃省等为代表的西北地区GDP仅微弱增长。中西部地区城市群与北部地区城市群相比,虽然GDP贡献比重相对较低,但个别城市群增速喜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区域是城市的集合,区域经济源于城市经济的联动发展。学术界对区域创新能力领域进行了不少相关研究。由于数据的分散和无序,学术界相关研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目前只进行了以城市或者单个城市群区域为基点的创新能力研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无法从整体上概述我国目前创新能力的现状,也并没有为提升城市群间的创新能力和缩小城市间创新能力的差距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城市群创新能力概况,除去京津冀和珠三角2个世界级城市群,近年来创新能力平均增长率由高到低的国家级城市群分别是北部湾、关中平原、中原、成渝、长三角、长江中游、哈长。其中,京津冀作为世界级城市群,增长率与国家级城市群相比,仅处于中间位置,珠三角在9个城市群中增长率最低,而哈长的创新能力增长速度相对较缓慢。从具体数值来看,2个世界级城市群创新能力虽然增长较慢,但各年创新能力相较其他国家级城市群仍有明显优势,北部湾虽然增长率最高,但创新能力仍处于较弱的水平,提升空间最大。另外,关中平原、中原、长江中游和哈长的创新能力也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从单位城市群内部的创新能力来看,城市群间的发展差距呈现差异性。比较来看,珠三角的创新能力与长三角区域最为接近,但也几近达到长三角的两倍;其次为京津冀,其与珠三角的差距接近3倍。此外,北部湾城市群的增长幅度较大,由2009年的0.25增长至2018年的6.02,涨幅接近25倍。而其他城市群涨幅则较为平稳,增长波动平缓。 根据Dagum 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对2009~2018年10年间9大城市群的专利贡献进行测度,得到的各城市群创新能力的基尼系数。从表2可以看出,各城市群内部创新能力差异明显,近年来整体呈下降趋势。从基尼系数测度结果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外部关联贡献率在逐渐降低,但贡献率均处于55%以上,各城市群之间的差异在日渐缩小。与此同时,内部关联的贡献率则均在9%左右,差距并不明显。由此可知,整体差距主要来源于外部关联的差异,并且外部关联的差异对整体差距的贡献在逐年减少。 近10年间,城市群间总体差距在逐渐缩小。城市群之间创新能力最高的珠三角与最低的北部湾,在2009 年差距达到70多倍,而随着北部湾近年来的逐步发展,到2018 年差距已缩小到60多倍。在9个城市群中除珠三角外哈长城市群的增速最小,创新能力也相对落后,与珠三角的创新能力数值差距较大。哈长城市群位于我国东北部,从国家整体经济层面考虑,近年来东北的经济增长贡献落后于全国大部分地区,这与其创新能力较弱有很大关系。虽然城市群间的差距在逐渐减小,但波动幅度较小,且贡献率在逐年下降。由此可知,城市群间存在创新能力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因此当前亟需解决的是缩小各区域间的创新能力差异。 总体城市群内创新能力的差距趋势下降有所缓和。由于近年来国家的政策红利及以“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策略,使得下降趋势自2012年以来更为显著,说明各城市群的创新能力差距在逐年缩小,而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的城市群也正在逐渐追赶,这样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各城市群充分发挥创新优势,推动实现国家整体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2个世界级城市群——京津冀和珠三角,创新能力相对较强,对整体经济的贡献率较高;北部湾城市群虽然创新能力最弱,但近年来增速最快;哈长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能力处于弱势,能力增速位于平均值以下。虽然各城市群的创新能力年增长率有差异,但近年来均呈逐步提升趋势; 城市群间的创新能力差距在逐渐缩小,但波动幅度较小,且贡献率也在逐年下降。城市群间虽存在创新能力的差距,但总体差距呈现减弱趋势; 城市群间要素禀赋的差异对创新能力影响较大,相邻区域由于要素的流动和共享,创新能力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正向激发。城市间的创新能力存在显著联系,创新能力较弱的城市集聚明显,彼此间无法得到对方的创新红利和周边散布效应,而创新能力强的城市彼此间具有显著的正向激励作用。虽然城市群间的创新能力差距明显,但在空间上的联系并不突出。 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得益于各城市群创新能力的贡献,因此缩小不同区域城市群间的创新能力差异对我国整体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一是城市群应注重树立创新的榜样,发挥榜样城市的示范作用,以城市历史及环境地理特点为抓手,深挖区域特色,以点带面,将榜样城市的创新力量辐射至周边区域,形成带动示范效应。二是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产业结构“质” 的提升,而不是 “量” 的增加。三是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程度,促进区域创新产出增加。四是推动京津冀一体化提速,充分发挥珠三角城市群的产业联动延伸,以此来带动其他城市群,使各城市群间实现整体协调发展,并使区域间的创新能力逐步协同。五是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需要增强企业员工整体的创新意识,同时积极推崇具备优秀创新力的企业,使创新热情源源不断地辐射到各行各业。六是对于传统行业积极实施战略转型,加速产业转移,扩大内需,使新兴产业成为带动城市群内部运转的新动力。七是注重城市群内的要素挖掘,因地制宜地发展各城市的特色产业,加速城市间的多层次要素流动,发挥创新因素的集聚作用。八是制定并实施提升创新力的相关政策,同时也应注重人才的培养和选择,建立吸引并留住人才的长效机制; 并且在相对欠发达地区还应为高学历人才建立具备吸引力的薪酬体制,不断完善当地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消除人才引进的后顾之忧。九是在保证政府监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保证市场的有序运转,适当引入并鼓励竞争,进行市场化招商,激发创新动力,实现区域产业联动,促使各城市群均衡协调发展并努力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骨干力量。(陇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李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