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LDI到物美,看零售商追求极致质价比的探索
在经济紧缩、供给过剩的背景下,性价比成为了市场的永恒追求,折扣零售成为具有较强确定性的中长期结构性机遇之一。无论是从海外市场的成功经验,还是国内市场的实际需求,都指向了折扣零售作为零售行业的新趋势。 然而,很多人对折扣店的理解往往存在折扣店就是低价,就是卖得便宜的误区。事实上,认为折扣店就是加价低,这本身就是伪命题。 来自一组国外折扣零售巨头真实数据表显示,折扣店的平均加价率和毛利率通常在15%-20%之间,只比超市低5个百分点。但是它的费用率控制非常好,其经营费用在10.3%-14.7%,去税后,一般折扣店还有3-4个点的净利润。这个结果远超于我们以往对折扣店“赔本赚吆喝”的认知; 那么折扣零售的利润是怎么做上去的呢?先从一个小场景切入探究一二: 当人们走进折扣零售的开创者之一,ALDI的一家门店的时候,会发现这家门店的管理简单到“愚蠢”。从最直观的陈列来看,没有柜台服务,基础货架,门店装修极简,托盘销售,割箱陈列,店长似乎把“无为而治”发挥到了极致;然而,这正是ALDI运营高效低成本原则的真实写照,ALDI是“货架包装”概念的开创者之一。他开创了只需打开纸箱的一部分,消费者就可以轻松选购商品的陈列方式。 这样做最门店降本提效带来最直观的好处是: • 减少了商品在货架上的拆分和重组工作,从而降低了人工成本。员工无需花费大量时间在货架上进行商品摆放和调整。 • 每一样商品的包装箱都是标准化的天然“棚格”,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对货架进行棚格管理,精准清晰的判断库存情况。 到了陈列环节,已经接近了商品供应链流转的末端,如果从商品的生产开始,每一个节点,都用这种策略去指导,节省哪怕是0.1%的成本,全链条流转下来,挤出的便是零售商的更多利润空间;可见本质来说,折扣零售能够实现的高品质低价格,其实就是把产品加倍率在流通环节打到理论极限值的硬核玩法。 一般情况下,这个玩法的发展路径是什么样的? 国外的折扣零售模式已经发展了七八十年,这期间多数的海外零售企业经历三个阶段,即通过低毛利率、高周转的方式来生存下来(价格策略);随着规模不断扩大,形成采购规模优势,取得价格的优势(规模效应);介入和改造供应链,同时提升自有品牌的销售占比(从流量思维向生产型供应链转变);但是在中国,折扣零售企业发展非常之快,基本上有的企业是以一年3倍、5倍的速度在扩张开店,整个行业似乎有点儿还开没点火就进入爆发期的势头。 而在今天,中国的折扣零售,机遇来自于时代大潮,挑战同样也是。从货架式电商(亚马逊、阿里、京东)到内容电商(抖音、小红书)、社交电商(拼多多),一以贯之的,是极大的丰富性、品牌溢价、诉诸感性、冲动、欲望。渠道多样化,消费者的多样性,都让零售企业面临无论是复制海外发展的三段论,还是一次性采取比较极致的极简玩法,似乎都得到不到包治百病的良药。 比如,以往aldi采取了宽品类少sku的玩法,助力降库存提周转,在当时确实有了很好的效果;现今的消费者被一轮轮电商内卷教育出了极高的价格认知,不但要买到低于市场价的可乐,还希望一次性买到低于市场价的千奇百怪口味的可乐。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不再整车去买冬储大白菜,仍希望整个冬季随时随地买到低价如一的高品质白菜,而对于零售企业来说,没有了短期的大规模批量消费诉求,似乎难以用规模效应取得进价优势了。这些动作单独看起来已经有了一定难度系数,如果附加的前提是零售商的供应链成本不增反降,是否还有可能? 据了解,物美通过产地规模化直采和数字化覆盖供应链体系的全流程的方式,实现了2023年冬储菜价格同比不升反降。通过与多点DMALL合作,数字化供应链助力物美实现订单自动化处理、数据实时管理、流程简化优化。系统可以每日计算缺货率、高库存等核心业绩指标,提示高库存、售罄等急需关注的重要数据。根据市场需求和供应情况,可以快速做出准确决策。在数字化技术的加持下,每天每家店应该供应多少蔬菜能被更加精准地预测。冬储菜的售卖期也拉长到数月。比冬储菜常态售卖更加极致的是物美推出的自营生鲜品牌“每日鲜”,以销量预测、自动订货为基础。通过这种方式,物美可以实现以销定产,减少库存积压和浪费,提高流转效率。 一箱多品的整箱陈列在ALDI也已经出现,这背后也是极致的供应链优化管理能力,以前可口可乐一箱就装一个味道,现在一箱可以装四五个味道,装更多的品种,这更多的品种不是陈列出来的,而是根据算法得出来的。它们把这个工作交给工厂完成,所以门店上了更多品种,却没有加员工。 算法如何得出精准有效的结论?如多点这种具备全链条端到端数字化能力和智慧决策能力系统,可以让折扣店不再一味的通过减品来压缩流通成本,数字化系统通过实时数据分析,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制定更加科学的商品生产,采购计划和销售策略,降低滞销风险。然而,数字化如零售企业的基础建设,搭建完备只是供应链实现极致优化的第一步,无论是服务商还是零售企业,都有漫长的道路要共同探索。最终的一切都必将回归到商品质价比上,因为,无论经济好坏,消费如何分层,质价比永远是零售市场的最大公约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