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生活,挖掘精神的富矿——论李迪的创作
铁凝在《一位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作家》里说:“他是多么喜欢‘故事’这个词,而他正是一个讲中国故事、传中国精神的作家,从这些作品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广袤的大地与奋进的人民,感受到在一个一个人物身上、一个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战斗者、劳动者身上那推动历史发展的伟力,这样一个作家,是时代的记录者,是人民的歌者。”文中称赞的“他”是作家李迪。 李迪人生经历丰富,但作为作家,他一直奋战在基层,其创作状态,用评论者高伟的话讲是“井喷之势”和“老树新花”。尤其是进入新世纪,李迪创作了警察系列、脱贫致富系列、普通劳动者系列,这些系列相当于“集束炸弹”,产生了轰动效果。他用大量纪实文学,书写了一个个真实感人的中国故事。作品以“真实”为底色,而这些真实、生动故事的取得,都离不开李迪深入生活、调研走访的艰辛实践。长篇报告文学《丹东看守所的故事》《004号水井房》《社区民警是怎样炼成的》《加油站的故事》等每一部作品的背后,都有作者深入生活一线的影子,《永和人家的故事》《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等优秀脱贫攻坚题材作品,更有着纪实性的品格。这与他的创作理念息息相关。李迪“笃信‘生活是文学创作唯一的源泉’这一朴素而深刻的真理”,并且,他“一直自觉地将此坚持、贯彻于自己的创作之中”。李迪自己则形象地表述为:“生活是口井,找到井,有水喝!”正是在这种创作理念指导下,李迪不辞辛苦,不顾高龄,毅然深入生活,融入百姓,扎根基层,参加了大大小小、许许多多的采访采风活动。他就是要把最新鲜的、最能反映当下生活和时代面貌的故事及时展现出来,记录时代、讴歌人民,借以表现伟大的历史变革。 李迪坚信“生活无穷尽,故事写不完”,面对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面对普通劳动者创造的伟大而火热的生活,他有一种创作的冲动,要尽快地把这种时代的变化记录下来,因而往往有一种时不我待的急迫感和忧患意识,一种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奋斗精神。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意识,使他忘情地投入工作,用一支笔表现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尽一名作家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职责和使命,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他工作密度大,强度高,马毅杰在《听迪老讲述永和人家的故事》中详细谈到他在山西永和的经历,其工作的强调和忘我的状态,堪称“疯狂”。除了作者的责任感、使命感,亦有对普通人的关注和尊重,还有他“归来仍是少年”般的生命朝气和战士本色。归根结底,是火热的生活和坚韧的人民在感染着他、感动着他:“在这样的地方,面对这样的人,我无法不去写他们”。胸中翻涌的热浪化为笔尖流露的真情。李迪骨子里传承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文化传统,是一种博大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李迪作品的取材、主要人物和故事,还有创作灵感和激情,都源自于生活。他非常注重真实性,关注生活真实、细节真实、人物真实,表现了他贴近大地的创作姿态。他的作品,善于写小人物,非常通俗、接地气,尤其在报告文学作品中,其核心人物塑造非常成功,就在于真实生动、富于个性、血肉丰满。他把人物的主要经历、心路历程等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尤其注重人物的独特性,动作、语言等都非常符合人物身份、地位、处境,塑造了独特的“这一个”。 《我是你的腿》讲述了上罢骨村残疾人刘书祥的奋斗故事。小说用简短、平实、轻描淡写的语言,不露声色地透露了当时医疗条件的落后和伤者的绝望。是女儿的一声“爸爸”让主人公放弃了想死的念头:“在我准备死的时候,忽然听到了一声喊——爸爸,我回来啦!”刚上二年级的三闺女,知道爸爸一个人躺在炕上难过,每天放学回来,离家老远就这样喊。这个日常生活中似乎习见不鲜的情节却蕴含着最大的动力,对没有多少文化的、残疾的主人公而言,女儿的乖巧懂事一下击中了父亲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如果我死了,闺女回来还管谁叫爸爸?”简单一句话,表现了沉默的、无私的和坚韧的父爱,非常符合一个残疾的父亲的心理。同时,语言流露出的浓浓亲情引发所有人强烈的情感共鸣,不管是那种父亲,他们爱子女的心是一样的。李迪准确领悟到人物的独特性而又升华为一种普遍性。 小说特别注重人物的性格,语言也非常符合人物心理,对于要收废品,“我的想法遭到娘俩儿的强烈反对,说你就两只手管用,我们不放心。家里有我们吃的,就有你吃的。一个馍馍掰开了,让你先吃!娘俩儿越这样说,我越铁了心。”李迪运用了“心灵的辩证法”,正是因为双方的爱都是无私而且为对方着想,才产生了行动向相反方向发展,非常符合当时的艰难处境,主人公的执拗自尊、妻女的爱意都淋漓尽致。类似的语言还有“她的眼泪拧不过我”等等,都非常符合乡村人身份,是他们的日常口语,简洁中表现乡村人质朴憨厚的本性。《黄桃金灿灿》中,来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创业者说:“全国各地的人都来学习、参观,让人家学什么? 让人家看什么? 让人家回去能够感受到什么,能够带点儿什么?”既实事求是地描绘了扶贫成果,又体现了一种质朴和低调谦逊的品格,有动力有信心也有压力,才是乡村持续振兴的保障。 作者主要扮演了倾听者的角色,因而作品中更多的是人物的语言,因此有很多日常口语和俗语运用。如“一个天一个地!”“麻线穿豆腐提不起来!”“嗨,就俩瓶子,懒得跑废品站了,没腿!”没腿,指的是没工夫。“你讲得太对了,我要拜你为师。她就笑了,说你饶了我吧,让我多活两年!”“日子过得飞起来。”这些都是乡间百姓的日常聊天,干脆、简洁生动又风趣。当然,像“上百头母猪赛着要生猪二代。猪丁兴旺啊!”“这些猪大妈们,没黑没白没计划,我生我快乐,活活把我炼成了千手观音。你生你快乐,我接生我也快乐!”这些语言灵动鲜活俏皮,应该是作者内心诙谐幽默个性的自然流露。 李迪注重小说结构艺术,在短小的篇幅中,精心构思,情节跌宕起伏,这既是叙事技巧使然,更是由生活本身的复杂性和人物经历的坎坷造成的。《我是你的腿》中,主人公摔伤致残——收破烂为生——没手机出门失联担心——雨夜陷入泥里——车翻摔断骨头——长期坐三轮车上,长褥疮——因客户被铁皮割破手——改行收药材——改行收玉米。同时,作者巧妙设计故事的核心主线,围绕“我是你的腿”展开。先是三轮车成了主人公刘书祥的“腿”,之后是主人公成为了普通百姓的“腿”,因为,无论是废品还是药材亦或是玉米、酸枣等,普通农户自己外出出卖不方便、也不值当。收粮转卖的刘书祥也是收粮大户的“腿”,最后发展到“互联网就是我的腿”。小说通过“我是你的腿”不仅串联了主人公的奋斗史,也暗示了广阔的时代赋予人物的崭新机遇,升华了小说的主题。总体看,小说展示了主人公一波三折的艰难生活和坎坷经历,但不是卖惨、博同情,更不是纯粹展示物质的贫穷,而是展示苦难中主人公直面困境、与贫困顽强斗争的勇气,侧重书写的是人的精神内核,注重展示人物精神的高贵、自尊、独立、顽强等品格。除残疾人刘书祥,还有黄河古渡口的摆渡人、坚持剪纸传统的刘灵翠、几十年修车不涨价的退伍老兵、养猪脱贫的隆英足、大胡子饭铺的大胡子等等,他们都是底层的普通百姓、市井小民,但却形成了一组人物群像,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这些“小人物”身上体现了一种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哲理,比如,“做生意心要大,小了不行” “一人美了不算美,全村都美才叫美”“书祥家到底有了书祥”,因此,他笔下的贫困乡村,实际是一座座精神的“富矿”。 在众多同类创作中,李迪脱颖而出。原因很多,最重要的就是他真正踏踏实实、深入生活,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他发自内心对群众尊重,没有一点高高在上的精神上的优越感,而是怀着真诚的、敬畏的态度去贴近、感同身受。这从他穿梭于永和大街小巷、出入于各种窝棚小铺的身影中就可以感受到;从他从容地接过脏兮兮的碗很自然地毫不在意地喝水的习惯可以体会到;从他不辞辛苦、千里奔波只为准时而来、不能对受访者食言的尊重和诚信中领悟到。因此,他才能深得大家的信赖,能采访到最真实最生动的细节和故事。与百姓心贴心,与时代情感共振,才能真正地发掘其中的大爱真情,展现时代的伟大变化。(作者:苏虹 保定学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