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深双龙华分展场大浪时尚小镇“经纬之间”圆满闭幕
2023年4月9日,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龙华分展场大浪时尚小镇“经纬之间”落下帷幕,完满结束。本次展览由龙华区人民政府主办,龙华区重点区域建设推进中心、大浪街道办事处,龙华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承办,并由上启艺术和华侨城创新研究院共同策展。策展团队邀请20余组建筑师、艺术家、设计师、高校和艺术机构等,在双年展期间构建了视角多元的展览现场,联动不同的社会组织在大浪举办多场公众工作坊、交流论坛和艺术快闪店,打造了一场建筑、设计、生态、艺术交错的文化体验,吸引观众持续关注参与本地的展览和活动。展览折射出大浪时尚小镇多元开放的活力定位,也为龙华区探索休闲与文化结合的新趋势提供了示范。 闭幕活动聚焦在地自然与当代趣味 重思作为家园的地方
策展团队在闲置的厂房之间发起一场关于在地性与跨学科对话的论坛,邀请建筑师、建筑学者、艺术家、策展人等不同身份的嘉宾在此开展具有社会性、人文性与反思意义的对话。了建筑主持建筑师雷楠和李大可分享了广州的河流与城市的关系,以东濠涌高架桥为例子,对照桥上车水马龙的城市化景观与桥下悠闲的市民生活,复现历史与现代的对话;艺术家郑若荔则从四川、广东的河流溯源客家文化的建筑流变,以艺术实践呈现自我对客家身份的反思;艺术家李荣强回溯关于家园的记忆,谈论云南神话传说和民俗活动对其艺术实践的影响;筑象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策展人杨雄以“在地纠缠”为题,在多个建筑实践和艺术策展的案例中梳理家、建筑与社会历史变迁的关系;WAU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吴林寿在深圳和广东的地域性建筑参照中,表达生活经历和设计实践塑造自我对空间权力的思考;建筑评论家、策展人、有方空间合伙人史建谈及昆明、深圳、广州三地的建筑差异和历史背景时,认为“轻历史化”的商业包装不利于建筑空间的保护,要重思历史研究和建筑设计的关系。
在闭幕的短期活动中,策展团队邀请了深圳本地致力于推广文化艺术交流与独立设计合作的艺术商店OuttaParty,为公众打造了一个体验年轻群体小众文化与潮流趣味的展示空间。在经过策展团队轻改造的信息中心——“流动的盒子”中呈现了独立设计师与插画师的文创周边、独立出版物、插画和小众独立品牌服饰。在为期两天的快闪活动中,信息中心转化为打破小众文化壁垒,进行生活与艺术之间隔空对话的别样场域。
艺术现场融入在地社区 编织多元的文化体验 回望本届双年展龙华分展场,在可持续发展主题下,策展团队从多学科的议题出发,以展馆激活、街巷营造、事件场三大板块介入大浪时尚小镇的特定场域,透过建筑设计、研究、艺术实践与创作展示多维交织的展览内容,在展厅内外勾勒有机的内在联系网络。
在室内空间中,策展团队以开放单元的方式,为观众提供丰富的诠释角度,结合WAU建筑事务所所构筑搭建的二层结构,闲置厂房转变为“艺术秀场”。利用T台概念,展厅改造复现时尚对在地的影响,观众在“走秀”的情景中体验全局与沉浸式视角的展览。此外,策展团队打破物理现实距离,在小红书、微信视频号、哔哩哔哩等多个线上平台推出“现场导览”系列。通过发布艺术家、建筑师等参展人的现场导览视频,公众可以详细了解每位参展建筑师与艺术家的作品、理念,补充观展体验外的思考。
在街巷空间的营造上,数件公共装置作品散落至展场入口小巷中及展场附近的浪静路上。作品与工业厂房、产业园区相互呼应,从自然与城市的边界出发,交织人文、设计、科技领域,指引出另一条与时尚有关的思考轨迹。在展期间,作品吸引了众多游客参观打卡、放松休憩,在街巷之间模糊了艺术的边界。
自开幕以来,展览联动社会公众以及机构团体,串联起多个议题,策划并举办丰富多样的公众活动。在开展前,策展团队邀请艺术家殷晖组织了旧衣物改造工作坊,招募公众完成共创作品,以手工的力量将日常材料组合成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品,并在开幕式上以沉浸式走秀的方式呈现工作坊成果。
展期间,环保组织归塑RePlastic的“重塑”工作坊招募了热爱环保、手工、设计和创意议题的观众,用回收材料制作饰品,通过环保议题联结生活、设计与艺术;设计师田浣静和艺术家郑健豪的蓝晒工作坊重现古法摄影,利用展场现场的材料在服装面料上显影城市建筑与城市印记;深圳本土泰拳馆组织的泰拳工作坊,以泰拳裤作为切入点,与公众共同设计泰拳裤,并在设计完成之后穿着自己设计的拳裤进行泰拳防身基础训练。策展团队积极联系周边的商家,邀请他们入驻信息中心,以此延展艺术与生活的边界。策展团队与众人共同编织创意的文化体验,切身感受身体与多元文化的关联。
“归塑”工作坊导师讲解环保材料
蓝晒工作坊导师与学员共同创作作品,展示成果
泰拳工作坊导师在展场中表演拜师舞 本届双年展龙华分展场在跨学科的艺术场景下关注城市空间和生活方式的转型,聚焦时尚产业与生态环境发展,联合公众、企业与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共同参与,重思城区生态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展场以建筑改造和线上导览的方式呼应可持续的概念,打破观展的空间壁垒。同时,丰富的工作坊活动营造开放的街巷生活,吸引公众持续关注在地文化与城市生活等议题,以此搭建起在地社群与社会各界交流的平台,游走“经纬之间”,畅想并织造出丰富的在地文化体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