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党坚持理论创新的文化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领导人对于新形势下我国特色政治思想的鲜明亮点和巨大功绩,是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创新,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内在的融通性,而马克思主义也唯有同其融通,才能契合中国人独特的理性思考与知识智慧,从而加强马克思主义自身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力。其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会对内产生强大的亲和力、向心力、凝聚力,对外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影响力,深刻理解党坚持理论创新的文化内涵,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党的创新理论的文化基因,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文化品格,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实践创新。 文化基因激发理论创新内生活力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的文化基因。无论何种文化、何种历史时期的文化,其根本基础都无疑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而“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这同样适合于马克思主义本身。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的欧洲,是世界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也是人类历史上最独特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甚至是人类思想史上最具科学性和影响力的精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传统文化沉淀在中华儿女的心灵,千百年来构成了中华民族所独特的精神要求、文化精神标志和文化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所独特的、决定着千百万人生活言行的精神信念与动力,是中华民族心理特征、思想情感的综合反映的集合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不能在中国生根发芽,能不能助推中国向前发展,从深层次来说,是看它能不能和中国原有的优秀传统文化相适应、相融合。重视融合基础上的创造创新,这既是融合的目标,也是最重要、最高意义的融合。这种创造性和创新性的融合,要求突破文化自身的范围,积极主动地与中国社会现实相融合,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相融合。走出文本,走向实践世界和生活世界,自觉回答中国乃至于整个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重大课题、重大困境,这样的融合才是真正的创造,这样的创造才能构建中华新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我们党强调用马克思主义方法批判地继承历史遗产,赓续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文化滋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一种理性的、科学的思想与理念,它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思想旗帜和民族文化基因的结合,是先进的中国人的政治信仰和文化信仰的结合,两者相得益彰、互为影响、相互融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程中不断实现党的理论创新。 文化品格打通理论创新融合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文化品格。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其世界性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在世界范围发挥理论指导功能的关键一步。通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它将不仅是外在于、异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存状态,而且进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灵魂,内化为一个崭新的、充满活力的、面向长远和未来的文化基因,从而极大地扩展了自己的影响力,也保持住了自己“改变世界”的哲学宣言。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说,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是其复兴的关键一步和重要途径,也是优化自身基因、充盈自身文化血脉的重要环节。 推动形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文化品格的形成,就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飞跃的理论成果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创新的内涵进行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只是陈列在故纸堆里的观念形态的文化资源,更应该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程中发挥精神影响力的实践形态的文化软实力。与时俱进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念形态与实践形态的互动与转化,建立与现代文明相互协调,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互相适应的中华文明新格局,为中国式发展的路径注入丰富的精神营养。在坚持中华民族文化自身特色的前提下,中国积极与全球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以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主超越和自主发展,并提供了推动人类未来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现实途径,使其更加适应中国人民大众普遍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 文化实践开掘理论创新实践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实际共同构成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实践基础。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科学的基础理论必须来自于现实,并在现实的检验中持续发展。唯有倾听时代的呼声,响应时代的号召,精心分析并处理重要而迫切的问题,才能切实把握住发展逻辑,找到科学发展规律,促进科学理论创新。百年来,什么时候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做到了良性互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成效就好。反之,成效就不理想。实践证明,正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使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领导人提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不但对新时期我们党加快推动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出了科学方法论,而且也为许多研究者围绕着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提供了重要学术素材。 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要深入理解其方法论内涵,在认识方法论、价值方法论和实践方法论上明确其方法论要求。首先,从认识方法论上看,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建设21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需要人们认真贯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知行观,全面掌握人类认识活动的内部规律及其运行机制,在实践中发现理论,并利用实际情况验证和完善基本理论。其次,从价值方法论上看,这就需要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进程中站稳人民立场,以彰显马克思主义与生俱来的人民性思想品格。既要以人民性作为马克思主义有别于任何形形色色思想理论的明显底色,又要把广大人民群众当作建设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动力来源。最后,从实践方法论看,这就需要人们必须树立新的马克思主义观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观。在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的立足点上,我们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它所处的具体历史环境下的具体实际区别开。当今世界和我国经济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我们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既要坚守理论又要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正本溯源,是为了更好地创新发展;追寻文化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出发。一个政党的理论具有深远的文化底蕴,方显其深沉的自信底气。党百余年来理论创新的历史经验证明,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文化基因,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文化品格,绵延数千年的独特价值体系,使之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实践创新。在新时代,深刻理解和把握党坚持理论创新的文化内涵,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创新理论成果指导新的实践,用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世界发展潮流,进一步解决社会之问,民族之问,不断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的双重需要。(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段东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