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不够,AI来凑?专家揭秘人体测温红外热像仪的三大“陷阱”
“我跟你说,我们园区一位员工高烧38.5℃,但是重金配置的’AI’红外测温热像仪却没有报警?”一位企业负责人气愤地投诉。
学校企业陆续复课复工,人体红外测温仪成为必选。市场产品良莠不齐,如何避免“掉坑”?记者带着这个问题走访了红外行业专家。 红外测温热像仪的关键在于核心元器件,也就是红外测温仪的“心脏”——红外探测器,换句话说,选择红外测温仪就是选红外探测器。 目前市场主要体温筛查产品的红外探测器,高端采用640×512、中高端采用384×288、中低端采用256×192。
红外不够,AI来凑? 由于低端红外探测器成本便宜,市场上出现一些将低端160×120、甚至120×90的产品用作大人流体温筛查,拿可见光摄像头做“羊头”,某些厂家借助AI算法“作弊”,采用160×120甚至更小面阵的红外测温热像仪,号称也可以实现大规模快速通过人流的精准测温。 专家指出:“红外人体测温仪,最重要就是选择大面阵红外探测器。” 为什么人体测温仪要选择大分辨率面阵? 红外人体测温仪测的是额头温度。人额头的临界方向是5cm。根据红外图像的约翰逊准则,假设在临界方向上,识别目标需要成像不少于6个像素,辨别目标需要成像不少于12个像素。
384×288面阵每帧温度数据是160×120面阵的576%,384视场宽度是160的2.7倍。 面阵越大,看到的范围越广。大面阵还可以通过选用长焦镜头,使得细节更清晰。 人流无需排队等候,在检测效率成倍增长的同时,也避免了聚集性交叉感染。
“陷阱”之一 为了扩大视场宽度,160以下的小面阵红外测温仪只能采用更短焦的镜头,这样不可避免损失了临界方向像素数,使得额头像素极少,加上通行人员不同的发型刘海,让原本就少的额头细节更是雪上加霜,这怎么能精准测温呢?
“陷阱”之二 既然测不准了,某些厂家为了减少误报率,更是将温度显示范围设置为36℃到37.3℃,根本不报警。看起来很炫,实际是摆设,根本起不到体温筛查的作用。 怎么辨别红外测温热像仪的真假? 专家介绍说:将一杯37.4℃到40℃左右的热水水杯放在额头处,报警则通过检验。 如果不报警呢? 专家打趣说,“只能说您买到了一台400W像素的普通可见光摄像机。”
破解很简单:拿掉可见光图像的“外包装”,看红外图像。图像越清晰越好,红外探测器分辨率的高低一目了然。 “陷阱”之三: 虚假宣传:某些红外产品测温精度号称0.05℃? 根据国标,在实验室环境,测温精度达到0.3℃的是比较好的热像仪。
优于±0.2℃的指标多属于夸大宣传: 是将黑体精度或者红外探测器灵敏度,故意混淆为红外测温热像仪的测温精度。 红外热像仪的测温精度和探测器温度灵敏度(NETD)是两个概念。
打个比方,称量物品的精度是天平的误差和砝码的误差叠加,如果红外测温热像仪是天平,外置黑体是砝码,即红外测温热像仪和黑体的误差叠加,才是科学的测温精度。 专家呼吁:现在全国各地复工复课在即,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不能让伪劣红外测温热像仪“滥竽充数”。
|
|||||||||||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