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三峡集团金和平: “双轮驱动、两翼齐飞”的数字化三峡战略
受访嘉宾 |中国三峡集团总信息师 金和平
主持人 | CIO时代联合创始人兼COO 刘晶
采访地点 | 三峡集团总部
1993年9月27日,为建设三峡工程、开发治理长江,经国务院批准,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正式成立;2009年9月27日更名为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2017年12月28日完成公司制改制,由全民所有制企业变更为国有独资公司,名称变更为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三峡集团)。经过20多年的持续高质量快速发展,中国三峡集团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水电开发运营企业和我国最大的清洁能源集团。
作为全球最大的水电开发企业和中国最大的清洁能源集团,三峡集团不但负责完成三峡工程的建设与运营,还在2020年4月,入选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名单,成为数字化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又一标杆企业。
CIO时代、新基建创新研究院非常荣幸的采访到中国三峡集团总信息师金和平,就三峡集团的数字化建设、应用和展望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系列访谈。以下为专访实录:
三峡集团的数字化发展历程
刘晶:作为中国三峡集团总信息师,想请教一下,在现在这个数字化转型变革时期,您对CIO角色的职责和使命有什么看法呢?
金和平:CIO这个职位遇到了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数据爆炸和数字经济的时代。不只在企业,CIO 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承担的使命和责任也更加重大。
在企业里,它过去只支撑IT系统的运营业务,后来又成为业务变革的推动者,到现在,新的商业机会、商业模式以及产业生态都依赖CIO对业务战略和现代数字技术的把握,从而推动更大的战略层面发展。
CIO过去是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后来是Chief Innovation Officer,即创新变革的推动者的意思;现在还要加上intelligence,就是首席智能官,这代表数字时代向智能时代迈进,CIO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承担的使命越来越重大,能创造的价值越来越广泛。
刘晶:作为三峡集团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践行者和参与者,您能对三峡集团的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情况做一个总体介绍吗?
金和平:三峡集团是在上世纪90年代,因为三峡工程的兴建而成立的。整个信息化的发展跟集团的战略和业务发展是一脉相承的。
最早三峡工程以建设管理为主,后来以建设和运营为主,现在实行流域梯级滚动开发。且现在业务已经拓展到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开发和国际业务上,目前在国际上,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水电和新能源的投资、运营业务。在这个过程中,集团信息化对战略和业务的变化,起到了密切跟踪与支撑作用。
从技术的角度看,最早偏重于管理信息化,然后是流程的线上化,到后来是生产、经营以及所改造的自然对象的全方位的数字化,现在实行智慧技术和能源的开发过程相融合。比如在长江流域大保护中,把水务的智慧化纳入到全生命周期的建设中。整个IT在对业务的支撑上,无论是广度、深度还是发挥的作用和价值,都得到了一个非常大的提升。
刘晶:回顾您这20多年的工作经历,有什么标志性的时间/事件可以分享一下吗?
金和平:我经历了整个三峡集团的信息化过程。
首先,三峡工程的建设。在三峡工程建设初期,从加拿大引进了一套先进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即TGPMS系统。在上世纪90年代引进时,几乎是举全集团之力,企业自己的业务、IT团队,加上当时国内最优秀的IT团队以及西方在工程管理和IT方面都很领先的一个团队,合作打造出这个完全具有国家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志性的解决方案。它在1997年开始试运行,1999年全部投入运营。
作为我国第一个集成化的大型跨组织分布式协同的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它不只仅应用于长江流域开发的大水电工程建设,还有新能源开发、海外的工程建设等。它也不只是一套软件,还蕴含了一套成熟的先进的工程项目管理理念、方法论,以支撑庞大的投资工程管理。
现在很多领域,比如国家大型机场建设,基本全部采用我们的TGPMS系统,如大兴机场、昆明新机场,青岛、大连新机场、西部机场等;还有亚运场馆、奥运水立方、广东亚运会场馆等工程建设项目等。
三峡电厂投入运营之前必须得有生产运行的管理系统,我们从欧洲引进了一套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它覆盖了整个生产管理的全过程。电厂的接机发电生产准备的同时,IT系统已经提前准备好了。
后来,流域水电开发面临移民难题。因此相对应的做了一个覆盖移民全过程的移民信息系统。这个系统后来在海外的工程,如巴基斯坦、非洲的水电工程中,也都进行了投产使用。
第三,形成集团化运作。三峡集团原来是比较单一的水电,沿着一条江就是一条线。后来做新能源开发、发展国际业务,就做成了集团性的企业。如前几年上线一个集团级的运营监控和调度指挥中心,把上千个集团运营的KPI、数百万点的现场的数据采集,全部集中到运营指挥中心。
第四,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两翼”齐飞,除了传统清洁能源的开发,现在长江大保护这项光荣和重大的使命也落在三峡集团,因此借助过去信息化、数字化的积累和经验,我们快速搭建了智慧水务系统。
刘晶:请问这些年,在三峡集团的数字化转型过程当中,您遇到过哪些困难?
金和平:任何一个新系统上线都不容易,它涉及到组织的流程再造、文化适应、观念习惯的变化等。基本上所有系统都是跨组织、跨部门的高集成化系统。
比如TGPMS不只是跨内部的组织协同,还要跨工程建造的上下游的施工、监理单位。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大家对信息化、IT都还没有什么概念的情况下,就更加困难了。
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去工程现场推广项目,会同时面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项目部负责人,跟他们讲解清楚项目流程、运作原理、运作方式、怎样发挥效用。
三峡集团的数字化成果
刘晶:能分享一下现在有哪些新的IT技术应用到集团的信息化建设上面了吗?
金和平:云、大、物、智、移。
“云”的方面,在做架构的全面转型,就是云的转型。IaaS层面,硬件的虚拟化程度比较高,但还没有完全做到;PaaS方面,GIS和BIM的综合服务平台早已建立了大数据汇集平台,数据和业务中台在搭建的过程中;SaaS层面,主要的业务系统在往云方向发展;数据资源服务层面,也在做一些努力,我们想把数据资源作为一种云服务提供出去。
“大”指大数据,前年规划、去年应用,今年大数据基本落地。原来大数据对整个集团运营指挥、包括刚刚介绍的运营调度指挥系统都是传统技术,现在基本上都按照多格式、多来源、多品种、多样海量的异构数据的汇集进行处理。
“物”是物联网,物联网技术是在整个电力行业,特别是水电开发中与生俱来的,因为我们要做大量的感知。感知的方法只有依靠经验积累。比如水库调度,我必须得了解气象,掌握水文情况、泥沙、机组状态等。现在时髦的概念IoT,我们早就在做了,只是现在感知的手段更加丰富。比如智能识别,通过声音就可以识别一个设备是否故障。比如保护鱼类,首先在中华鲟鱼肚子放入芯片,然后将人工饲养的鱼放入长江,跟踪监测其生活规律,这些都是物联技术的应用。
“智”的方面,数字化和智能化之间界限并不明显。当时的数据采集和应用主要集中在大坝的混凝土浇铸上,因为混凝土大坝非常复杂,温度控制不好就会出现大量裂缝;在用料、温度方面也都有应用,包括智能灌浆,因为每个大块之间有缝隙,要灌浆堵塞解决缝隙问题;还有把人当做物感知,监测人的作业面进度、作业地点、机械位置等。我们借助了一些过去在溪洛渡的数据积累,使得训练出来的算法和模型,在乌东德、白鹤滩的应用更加得心应手。
“移”是指移动化的应用。大坝的建造、电站的建设,都离不开人的管理活动,所以施工现场都会有智能终端,整个工序过程都是智能终端在现场自动采集,而且时间、地点和采集的数据都要能核对上。在乌东德、白鹤滩,基本上所有现场施工管控的过程都是通过移动化的应用手段。
刘晶:您能介绍一下三峡集团是怎样利用数字化的平台和技术,精准预报、精准调度,保障三峡大坝沿岸的财产和生命安全的吗?
金和平:调度是一个典型的多目标、复杂的决策模型。我学的是电站控制和水库调度,但计算机应用三大领域是自动控制、信息处理和科学计算。
我毕业后的工作主要是信息处理,现在做数字化,还得做自动控制;迈入智能化、智慧化的阶段,还要做大量的科学计算。三峡集团长江上游5个巨型水库的防洪库容占了整个上游的2/3以上。去年洪水最大流量是每秒75000立方米,1998年的大洪水只有6万多。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超过1998年的洪水也能够从容应对,如果没有这样一套庞大流域的数据采集和科学调度系统,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除此之外,还要考虑航运安全,船波动太大容易倾覆;还有流域内的生态调度,鱼类要有相关环境才能很好存活;还要解决长江流域的泥沙问题;最后还有发电,发电是经济效益的直接体现。
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和水库大坝安全可靠运行的前提下,怎样增加清洁能源产出,这个目标非常复杂,所以需要一套庞杂的专业的系统和数据体系来支撑运营和调度。
最近我们启动了智慧流域体系建设,这是过去做管理信息化很少碰到的问题。这个体系更庞大,涉及到经济、社会、防洪、航运、环境、动植物的保护、水循环、泥沙等,水电资源的开发是人类最复杂的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之一。
三峡集团的数字化发展经验
刘晶:我们了解到,您之前在贵安新区也做过大数据管理,在您看来,政府的信息化建设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什么差异呢?
金和平:贵州更关心大数据产业。“两翼”,一个是产业,另外一个就是大数据应用,即电子政务和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数字政府的触角更广更深。它涉及的方面要比企业更多,而且可以延伸到每个企业、社会组织,每家每户每个老百姓。在某种程度上,它比我们在企业做信息化面临的挑战更为艰巨。
而且地方政府在IT人才、IT资金投入方面相对比较匮乏,不同层次的人群思想认识和观念也不同,要克服的困难和挑战会更多。
刘晶:您在三峡集团积累的经验有哪些可以应用到政府的信息化发展上吗?
金和平:虽然贵州在做大数据,但在整个智慧城市和信息化的建设中,他们缺乏系统的方法论指导。我们把在三峡几十年的经验和项目都引入到那里,进行迭代实施。
比如智慧城市、数字政府的顶层设计、相应的治理体系等。我在那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把他们整个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的架构全面搭建起来、初步建立了治理体系,建设了几个标志性的综合智慧城市的项目,并培育了一些有亮点有特色的大数据企业。
刘晶:三峡集团的成功,与您带领下的IT团队有很大的关系。您在人才培养方面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吗?
金和平:信息化对人才的依赖度很高。我们当时的IT团队不到十个人。在跟加拿大合作的时候,公司抽调了各个部门的精兵强将,包括业务团队、外部技术团队。国家的发展速度非常快,要把各个系统越用越好、越用越大,人才培养很重要。我们当时把业务团队和IT团队集合成大团队。
另外一个是“干中学”,就是边干边学,learning by doing是我们培养团队的载体和手段。
与二级单位之间的管理也有一套方法。我们的IT治理体系里,资源集中度相对较高,主要的业务系统都是在集团层面统一建设、投资、运维。几乎所有的IT系统都是由集团统建完成,二级单位的IT部门只是作为IT和业务之间的桥梁,保证IT资源的运作运用。
这样,既能保证企业化程度,也保证了整个IT系统和业务的一致性,还能节省成本,实现业务标准化。
三峡集团的数字化发展战略
刘晶:能介绍一下未来三到五年,三峡集团在智能化、数字化方面的发展方向吗?
金和平:“十四五”数字化转型的专项规划正在做,也部署了26个重大数字化转型项目,以“双轮驱动”为策略,一个是发展产业数字化,就是做智慧流域和智慧能源,两大智网;另外一个是发展数字产业化,把集团多年优势,进行数字化能力输出。
我们把产业数字化叫做“比特支撑瓦特”,现在做数字产业化,叫“瓦特支撑比特”。
三峡集团希望在数字经济的发展中占据一席之地,利用集团优势发挥更大作用。比如沿着长江流域和风电光伏新能源富集的地方做高安全可靠、绿色经济的IDC数据中心。因为数据中心运营主要靠电力资源,而我们有大量的清洁能源,还有土地、品牌、资金、经验等,这些都可以被转化为强大的安全可靠的数字基础设施。
当然未来不限于IDC输出,还有一些其他的业务,比如工业控制系统的攻防演练基地、长江流域的大数据资源的综合服务、工程管理系统TGPMS、移民信息系统、智慧水务等。
(CIO百人会是由关注中国信息化、数字化的行业资深专家、学者和优秀CIO,以及企业或组织的信息技术领导者共同发起成立的非官方、非营利性的民间组织。作为中国数字化领域跨学科、跨行业、非官方和非营利性的政策和学术研究机构,CIO百人会是国内信息化、数字化全领域影响力精英人物互动平台,致力于通过研究和交流,推进中国数字化转型的融合与协同创新。
CIO时代成立于2003年,由前北大CIO论坛会长姚乐先生带领论坛骨干创建,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全球战略合作合作伙伴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网络教育学院”的联合发起单位。
新基建创新研究院作为CIO时代旗下研究机构,以强大的研究实力和综合优势为支撑,致力于产业共性、关键性技术应用和前瞻性趋势研究。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协同创新。
CIO百人会联系方式:
范范 13651155286(微信同步);fanwei@ciotimes.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