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畔,绿城郑州,坐落着一座拥有110多年历史的神圣生命殿堂——河南省人民医院。这是李修岭医生工作了三十余年的地方,也是他将为之奋斗终生的地方。在这里,他从一名普通医生一步步成长为消化内科专家。三十多年来,李医生早已褪去了当年的青涩,保留的是性格底色中的真诚亲和。无论面对何种情形的病患,李医生都细致接待,耐心开导,用精湛的医术还病人以健康的身体,同时还用高尚的医德赢得患者们的肯定。

李医生是河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消化内镜质控中心主任,郑州大学先进医学研究中心消化道早癌微创诊疗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兼职: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ERCP学组、超级微创学组、胶囊内镜协作组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医师分会老年协作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医师分会委员,河南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第七届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会省肝病学分会名誉主委,省疑难感染性疾病及重症肝病会诊专家组副组长,郑州市医师协会第二届消化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三十多年来,李医生专注从事消化内科临床工作,不断探索和规范消化疾病诊疗流程,在消化系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及治疗,尤其是肝炎、肝硬化及并发症的治疗上声名远扬,慕名而来的患者排满了他的门诊时间。

问:河南省人民医院的消化内科在河南省是名声赫赫,请问在您工作的这些年,消化内科有哪些突破性的进展呢?

李:多年来,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消化科几代人的努力下,消化科发展为郑州大学博士点、国家卫生部确定为消化专业临床药理基地、河南省临床医学重点专科、卫生部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河南省消化内镜诊疗中心、国家消化动力疾病研究中心、河南省消化病诊治中心、河南省消化内镜质量控制中心、中国早期胃癌筛查研究协同网络协助中心、郑州大学先进临床医学中心消化道早癌微创诊治研究中心。现有床位310张,开展食管胃肠道疾病和肝、胆、胰腺等疾病诊治以及消化内镜诊断和镜下治疗,并在省内率先开展了小肠镜、超声内镜、隧道内内镜及POEM、肝脏硬度无创检查等新技术,技术处于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同时,作为河南省消化内镜质控中心,引领及规范省内消化及内镜技术水平发展,尤其在内镜技术引进及内镜规范治疗方面取得极大进步,全省内镜质量在全国排名属于中上等水平。目前为河南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单位及内镜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单位,科室多人在国家级学会担任委员及省级学会担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等职。科室重视学科发展,在临床、科研、教学、平台建设及人才培养方面都有较大进步。在临床方面,2017年,根据科室发展需要,实行亚专业划分,下设消化道肿瘤综合治疗、食管胃肠疾病、肝脏疾病及和胰腺疾病亚专业划分,引领专业技术纵深发展。科室向国内外顶尖级医院消化长期进行合作交流,不断引进消化及内镜领域先进技术。在科研方面,近几年从全国著名高校引进博士13人、硕士10人,并整合现有人才队伍,在消化道肿瘤免疫治疗、幽门螺杆菌致癌机制及干细胞治疗方面开展相关研究。目前在研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及厅级课题18项,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专业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37篇。科室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了充足的多层次后备人才力量。目前消化科团队有各级技术人员160余人,其中医生66名,主任医师19人,副主任医师9人,博士26人,硕士18人,留学归国人员12人,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0人。科室医师在消化道早癌诊治、ERCP、超声内镜、胃肠动力等方向都有不同亚专业发展方向,实现科室人才队伍的多层次培养。在学科平台建设方面,近年来先后成立河南省消化病诊治中心、河南省消化内镜质量控制中心、河南省消化内镜尖端诊疗技术院士工作站、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河南省分中心、郑州大学先进医学研究中心消化道早癌微创诊疗研究中心,使消化内科在消化系统疾病诊疗和科研方面处于省内领先水平,在全国也颇具影响力。

问:除了看门诊、查病房、做胃镜,您的时间也被搞科研和教学培训填满了,您如何处理这几项工作之间的关系呢?

李:看门诊、查病房、做胃镜是消化科临床医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全部。坦白讲,如果只关注这几项,最多能成为一名熟练的临床医生,而距离医术精湛则还有相当的距离。因为人的时间有限,临床能接触到的病人也有限,通过科研可以加强对日常诊疗的规律总结,也有助于创新发展。教学培训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在带学生、培训其他医生的过程中会加强反思总结和细节探索,这也是我学习的过程,对我们来说是共同受益的互动。

我经常对学生们强调内镜和病理的结合是做到消化道早癌更精确诊断的关键,理论和实操缺一不可,要常读书,勤思考,勤动手,只有多看多练,才会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消化。

对于将在6月18号-20号举办的第18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李修岭医生受邀作为主持参与其中:“来自全国各地的消化科专家学者互相分享经验和世界前沿研究成果,对于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交流促进机会,这对基层的消化事业的进步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也为我国的消化事业和“健康中国”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